姚让利
结婚酒宴,古称婚宴。它是中国各民族普遍流传的风俗。其始于氏族公社解体、私有制产生而引发部落战争之后,胜利者掠夺战败者为奴隶,被作为胜利品的女子,有的被战胜者强为妻室,成亲时,当事者往往备有丰盛酒宴酬谢同伙。这就是婚宴的起源。
《礼记·昏仪》记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礼同尊卑,以亲之也。”《礼记·曲礼》则说:“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前者说新郎行礼接新娘入洞房后,共食祭礼的三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夫妻饮合欢酒,以示相敬如宾,缔结永好,后者言明备酒招待邻里亲朋。合起来则说明夫妻关系才算成立。《礼记》记述的已不是抢亲时的婚宴,而是其后的正常婚嫁了。我国至今仍沿袭此俗,即使双方领了结婚证,不办结婚酒宴,人们总认为他们还未正式成亲。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喝交杯酒的习俗是我国古代婚礼礼节“合卺礼”的演变。“合卺礼”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把一匏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喝“交杯酒”。
新婚夫妻一同进酒,为什么要用瓢作爵盛酒呢?因匏味苦,饮了瓢中苦酒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象征着夫妻二人如同此瓢一样,合二为一,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经》),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
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寓意是两人相爱,拴在一起,永不分开。
唐代开始用杯代替瓢作为酒器。
到了宋代,破匏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由用酒漱口改为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意味深长。
“合卺”和饮交杯酒都离不开彩线,也就是用红或绿的丝绳绾成同心结系于瓢柄或杯足。此后,由这条丝绳衍变出“拴线”仪式。此俗大概起源于唐代,由此习俗产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俗语。如今,红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让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所以,拴线被称为“牵红”“红绿牵巾”。
清朝末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唯“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
民国的时候,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连接起来,男女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二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
在当今的婚礼上,喝交杯酒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得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人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喝交杯酒的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外面围观的人群纷纷争抢以沾染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