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斌 梁颖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教育理论研究
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影响因素研究
段 斌 梁颖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首要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与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密切相关。作者从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将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影响因素分为“积极因素”和“被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等工作中促进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建议。
博士研究生 科研动力 影响因素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历,其科研水平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都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也产出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博士研究生取得的学术成就与科研动力显然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对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因素及相关影响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首要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1]。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成就与科研动力具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认为,科学研究的动力影响因素包括好奇心、审美追求、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对此方面的科研动力因素研究也有不少[2-4],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具有特殊性,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影响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学习动机、科研目标、科研兴趣、博士毕业的相关要求、导师的要求、助研金、奖学金、出国交流、实验室条件等。随着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心态日趋多样化,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略显不足;随着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压力不断增大、年龄不断增大,而科研津贴较少,容易造成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下降;随着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博士科研动力造成一定影响。
然后,国内对于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较少,目前有北京理工大学刘进等进行了博士生科研动力机制的双因素分析,通过“激励—保健理论”对博士生科研动力的双因素进行分类调查研究[5];浙江大学吕旭峰等进行了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的分析与思考,认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首要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对于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6]。以上研究均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一定范围的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仍缺乏从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行研究的系统性。
笔者在B大学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已经3年有余,工作范围涵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可以从博士培养程序的全方位剖析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工作经验及实践提出加强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若干途径和相关建议。笔者尝试从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积极因素”和“被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高校、学院、导师及博士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举措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增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要求看,影响其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因素可以分为“积极因素”和“被动因素”。其中,“积极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兴趣、入学动机、追求荣誉、职业目标、导学关系、科研奖励、学术交流与合作等,这些方面的积极因素可以促进博士研究生主动从事科研创新工作;“被动因素”主要包括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如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延期审查、发表学术论文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对博士研究生形成一种硬性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
2.1 “积极因素”对科研动力的影响分析
兴趣无疑是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动力最直接的“积极因素”,其会表现在入学动机、追求荣誉、职业目标等方面。
由于国内博士研究生普遍需要至少4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时间才能顺利毕业,绝大部分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是对科研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明确的学业目标和个人规划,入学动机是积极、明确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社会生活成本逐渐增高,出现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心态日趋多样化,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略显不足。比如,有的博士研究生是因为硕士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考取博士,将读博作为缓冲找工作困难的被动举措,有可能造成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不足,导致科研成果不突出甚至难以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因此,建议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核阶段,重点考核博士生的入学动机,可以通过考核学生硕士阶段学习成绩、硕士阶段科研成果、攻读博士的学习计划等方式对学生入学动机进行判断。
追求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荣誉是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享受本职工作,以探索自然理论知识和创新前言科技为己任,以学术最高荣誉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最高追求。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将科研创新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追求荣誉和职业目标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的一部分。
客观的“积极因素”包括良好的导学关系、较高的科研奖励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这些对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均有积极作用。可以发现,展现出优秀的科研工作状态和突出的科研成绩的博士生,均与其导师的指导工作密切相关,导师与学生的融洽“导学关系”不仅可以使博士生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而且可以使博士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科学健康,避免学生单方面的科研工作压力过大。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收入与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收入相比甚微,有的博士研究生已经结婚生育,不仅要完成博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工作,还要养家糊口,造成博士研究生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很大。因此,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校助学金、导师助研金、采用多种奖学金的方式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国内普通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直博生学制一般为4年,在学制期内一般学校会发放助研金,但普遍来看博士研究生很难在学制期内完成科研创新和学位授予工作,因此,需要加强对博士研究生尤其是高年级博士研究生的经济资助。B大学采取对研究生发表在SCI的Q1区、Q2区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获得优秀论文称号的国际会议论文进行奖励,设立“研究生发表优秀学术论文奖”,取得显著成果,B大学J学院2014年、2015年、2016年获得研究生发表优秀学术论文奖励分别为10篇、14篇、16篇。B大学鼓励所有博士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与国际前言科技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对所有符合申请条件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博士生进行经费资助,激发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动力。
2.2 “被动因素”对科研动力的影响分析
“被动因素”是促进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动力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垫底部分,其主观主要表现在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自我实现的要求,对于被同行专家认可或肯定的看重程度,其客观主要表现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控制,如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延期审查、发表学术论文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学生分流措施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一般来讲,“985”高校都会对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做出较高的规定,要求发表不少于3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篇或2篇,甚至对SCI论文的分区及影响因子做出具体要求。通过学位论文开题、年度研究报告、中期检查、延期审查、学习年限警告等措施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实现通过“过程检查”实现对“成果检查”进行保证。对于不符合继续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及时进行分流,转为硕士研究生或进行劝退,对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予以清退,严格保证博士学位授予质量是促进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的重要保证。
从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自身和外在要求看,影响其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因素可以分为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包括学习动机、科研目标、科研兴趣等,“外在因素”包括学校对于博士毕业的相关要求、导师的要求、助研金、奖学金、出国交流与合作、实验室条件等。
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因素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类,与“积极因素”和“被动因素”分类方式不同,但各种影响因素是基本统一的。
表1 影响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因素分类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响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有关因素分类。无论是高校、学院、博士生导师、个人均应该追求“积极、内在的因素”,创造“积极、外在的”因素,调整“被动、内在的因素”、严格“被动、外在的因素”。这样,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全环节进行鼓励引导、严格要求,内外兼顾,积极引导、被动要求,全面促进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的提升。
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具体从招生复试、培养过程、学生管理、学位授予工作的时间安排及管理措施看,笔者对提高、激励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提出若干建议,仅供高校、学院、导师及博士生个人可以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动力,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阶段,要通过复试环节尤其是面试环节考核学生的入学动机,参考学生硕士阶段学习成绩、硕士阶段参与的项目及科研成果、攻读博士的学习计划等对学生入学动机进行判断,录取具有培养潜力且对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
其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充分激发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构建和谐、良好、健康的导学关系,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自觉性;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收入水平,通过奖学金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经济资助力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年度研究报告、中期检查、延期审查、学习年限警告等措施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严格的 “过程控制”,保证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计划攻读博士的研究生和在读博士研究生要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将追求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荣誉视为自己的最高学术追求,结合学术研究前沿,以探索自然理论知识和创新前言科技为己任,找寻兴趣点和研究方向,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工作。
[1]张巧林,孙建军,卞清,等.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博士生视角与导师视角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32-37.
[2]严建新.论科学研究的微观动力[J].科学管理研究,2006(1):40-43.
[3]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对莫顿科学奖励理论的批判性考察[J].哲学研究,2007(12):90-95.
[4]刘宇文,张鑫鑫.从外部激励走向内部激励: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动力转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6-20.
[5]刘进,童金皓.博士生科研动力机制的双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61-65.
[6]吕旭峰,童金皓.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分析与思考——以Z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管理,2013(7):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