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姿态 尽展风华清代康熙朝景德镇窑瓷器概述

2017-06-21 15:12吕成龙
紫禁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楷体釉瓷珐琅

吕成龙

万千姿态 尽展风华清代康熙朝景德镇窑瓷器概述

吕成龙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长

康熙二十年以后,景德镇御用瓷器的烧造逐渐步入正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臻达顶峰奠定了基础。

「粉彩」之名最早出现于晚清文献中,康熙时期绝无「粉彩」之名。所谓康熙粉彩瓷器其实就是自雍正开始所称的「洋彩」。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感,且出现细小裂纹。

白地素三彩瓷器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大量烧造,其特点是采用釉下锥拱花纹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釉下锥拱花纹若隐若现,釉上彩绘图案清晰明丽,二者相互映衬,耐人寻味。

康熙素三彩瓷器中有一个特殊品种,俗称「虎皮三彩」。清末民初时,这一品种曾被仿制,真、伪区别主要在于:真品釉薄而显坚致,斑纹亦自然;仿品则釉厚而显松软,斑纹浸润不自然。康熙朝景德镇瓷器在恢复明代几乎所有瓷器品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显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为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臻达顶峰的烧造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后人回望的永恒典范。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康熙时期堪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

康熙皇帝玄烨(一六五四年~一七二二年),系清朝第四位皇帝,世祖福临第三子,八岁登极,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不但致力于革除旧制、施行新政,而且还好学不倦、勤于国政,坚定不移地抵御外敌、维护国土统一,加之推行治河重农、提倡文教的政策,逐渐消除了明末清初战乱给国家经济造成的重创,奠定了清代兴盛的根基,开创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鼎盛局面。景德镇御用瓷器的烧造也随着盛期的到来而步入正轨。

康熙御窑瓷器的烧造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莲花形盘及款识口径二一·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山水图题诗盘及款识高一·六厘米 口径一一·二厘米 底径九·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晚期,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皇帝已无心于御用瓷器烧造。万历三十六年,景德镇御器厂最终停烧,直至明朝灭亡。清代景德镇御窑厂虽在顺治时期已尝试恢复,但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年)以前均处于时烧时停的状态,直到康熙二十年以后才逐渐趋于稳定。《乾隆浮梁县志》卷之五「物产志·陶政」载:「康熙十年烧造祭器等项,俱估值销算正项钱粮,并未派征。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笔者注:清代蓝浦撰《景德镇陶录》记为二十二年)二月,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由此可知,自康熙十年开始,朝廷曾在景德镇设窑烧造御用瓷器作为祭器使用,康熙二十年(或二十二年)开始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窑烧造过御用瓷器。

清康熙 张远 刘源像轴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刘源 凌烟阁功臣图局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图片转引自(日)杉村勇造,《清の官窑》(陶瓷大系四十六),株式会社平凡社版,昭和四八年(一九七三年),图版四十二

从传世品看,康熙十年至十二年,景德镇窑烧造了一批以青料署「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款的青花、青花釉里红、酱釉瓷器等。而从康熙二十年(或二十二年 二) 月起至二十七年「奏准停止江西烧造瓷器」(清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止,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御窑被称作「臧窑」。清人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国朝·康熙年臧窑」记载:「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由此可知臧窑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各种单色釉瓷器的品种方面。从传世康熙御窑瓷器看,除了鳝鱼黄、黄斑点外,其他品种目前几乎都能得到印证。臧窑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御窑瓷器的烧造水平。

康熙时期,以刑部主事充内廷供奉的书画家刘源曾负责景德镇御窑瓷器的设计工作。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初年被召入内廷,官至工部侍郎。擅长书画,工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书工行、篆,还擅设计制作御墨、御砚等,曾为江西景德镇御窑设计瓷样数百种,集历代瓷器造型之大成,独创以新意。《清史稿》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载:「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其他御用木漆器物,亦多出监作。圣祖甚眷遇之,及卒,无子,命官奠茶酒,侍卫护柩,驰驿归葬,恩礼特异焉。」刘廷玑撰《在园杂志》卷一载:「刑部主事伴阮兄源,河南祥符人,余祖籍亦祥符,同县同姓,因以兄弟称。长枕大被,不异骨肉也。兄性聪慧纤巧,迥异常人……在内庭供奉时,呈样磁数百种,烧成绝佳,即民间所谓御窑者是也。内庭制作多出其手……近日所用之墨及磁器、木器、漆器仍遵其旧式,而总不知出自刘伴阮者……」

康熙时期还有一个著名的瓷窑,即以郎廷极姓氏命名的「郎窑」,系指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所兼理的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厂。郎廷极(一六六三年~一七一五年),字紫垣,又作紫衡,号北轩,谥温勤,奉天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人,隶属汉军镶黄旗。康熙四十四年四月,郎廷极任江西巡抚,驻于南昌府,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升任江西巡抚兼两江总督,调驻江宁(南京),同年十月改任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卒于任上。

清康熙 刘源制御香墨之宋砚墨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刘源制雕双龙图端溪砚故宫博物院藏

清 吕学 郎廷极行乐图卷局部青岛市博物馆藏

《景德镇陶录》一书不见有关郎窑的记载。目前已知有关郎窑的记载最早见于康熙五十四年刊刻的刘廷玑撰《在园杂志》卷四:「磁器始于柴世宗,迄今将近千年……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黝(釉)水颜色、橘皮棕(鬃)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

与郎廷极同时代人许谨斋撰《谨斋诗稿》「癸巳年下」有《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曰:

宣成陶器夸前朝,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

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鉴精。

网罗法物供品藻,三千年内纷纵横。

范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周秦谁复数。

约略官均定汝柴,零落人间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

地水风火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

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

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尧咨工倕明化理,舜叙百揆陶河滨。

考工用补冬官阙,中丞材具儗其伦。

俗工慕傚争埏埴,百金一器何由得。

淮海书生买不能,恭承嘉惠犹能识。

由此可知,郎窑的主要成就在于摹仿明代宣德御窑和成化御窑瓷器。由于宣德御窑瓷器以青花和鲜红、祭青、甜白釉瓷等为胜,而成化御窑瓷器则以青花、斗彩瓷等著称,故郎窑的主要成就亦体现在仿造这些瓷器方面。从笔者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郎窑所烧造瓷器品种很丰富,计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白釉、祭蓝釉、祭红釉、西湖水釉、浇黄釉、白地矾红彩、白地绿彩、黄地绿彩、矾红地金彩瓷等十多个品种。其中,以五彩和斗彩瓷器产量最大,特别是郎窑五彩瓷器大量饰有寿意图案,如麻姑献寿、折枝寿桃、「万寿无疆」、「万寿」、「寿」字等,皆因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三月十八日为康熙皇帝六旬万寿,这些明显带有献寿意味的郎窑瓷器当为郎廷极提前专门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而制作的祝寿用瓷,其制作年代当在康熙五十年左右。郎窑瓷器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乃至中国和世界瓷器的烧造水平。

清康熙 郎窑仿宣德款祭红釉盘及款识高三·三厘米 口径一六·三厘米 足径一〇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对)及款识每件高三·三厘米 口径八·三厘米 足径四·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品种丰富的康熙御窑瓷器

从传世实物看,康熙时期景德镇窑所烧造的瓷器品种很丰富,大致可分为釉下彩瓷、釉上彩瓷、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颜色釉瓷和杂釉彩、素三彩瓷等。

其中,釉下彩瓷包括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瓷等,釉上彩瓷包括珐琅彩、纯釉上五彩、洋彩(粉彩)瓷等,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包括青花五彩和斗彩瓷等。颜色釉瓷包括高温颜色釉瓷中的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祭蓝、天蓝、郎窑绿、苹果青、豆青、粉青、仿龙泉釉、填白、乌金釉、仿哥釉、米黄釉瓷等,以及低温颜色釉瓷中的浇黄釉、浇绿釉、浇紫釉、胭脂红釉、深茄皮紫釉、孔雀绿釉瓷等。

独步清代的康熙釉下彩瓷

我国青花瓷器之发展,在经历了明永宣青花瓷之浓艳深沉、成弘青花瓷之淡雅柔和、嘉万青花瓷之浓重艳丽之后,至清康熙时期又步入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康熙青花瓷器素以胎质坚硬细腻、釉面光洁莹亮、青花色泽青翠明快、画面层次清晰分明而独步清代,被推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正如清末寂园叟撰《陶雅》云:「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特别是康熙青花瓷器之釉质,时代特征鲜明,釉色或亮青或粉白,与胎体结合紧密,俗称「紧皮亮釉」,以其衬托青翠明艳的青花图案,可谓顺乎和谐、相得益彰。

从实物资料看,康熙御窑青花瓷器少见大型器,多为小件的日用瓷和文房用具,如盘、碗、杯、碟、壶、罐、瓶、洗、笔架等。器物外底所署年款或为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青花双圈,或为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无边栏款,也有像大花盆类器物在折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六字横排年款者。仿写款则以仿写明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等朝年款较为多见。康熙御窑青花瓷器的装饰题材比较正统,主要是龙、凤、缠枝花卉、云鹤吉祥、耕织图、海屋添筹、洪福齐天、「寿」字和题写长篇诗词歌赋如《万寿尊赋》、《圣主得贤臣颂》、《四景读书乐》、《唐李太白送魏万还王屋诗》等。康熙御窑青花瓷器上的辅助纹饰以冰梅、锦地、回纹等较为常见。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造型很丰富,以形体挺拔的大件器物如凤尾尊、观音尊、棒槌瓶、方瓶等最具特色。其装饰题材丰富,诸如祈福求祥类的八仙庆寿、鹤鹿同春、松鹤延年、四美十六子等;反映文人士大夫气节与风尚的竹林七贤、岁寒三友、兰亭曲水流觞、饮中八仙、羲之爱鹅、米芾拜石、陶渊明爱菊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树木花草类则有双犄牡丹、荷莲水草、博古插花、月影玉兰等。这一时期新兴并盛行的装饰题材是题写长篇诗词歌赋,如《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怀素帖》、《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兰亭集序》、《醉翁亭记》等。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大都落花押款或仿写明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年款,其中以仿写宣德、成化年款者最为多见。还有大量署堂名款、吉言赞颂款者。

清康熙 青花万寿尊赋笔筒及款识高一五·六厘米 口径一八·五厘米 底径一八·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文章山斗”款青花题前赤壁赋笔筒及款识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瓷器绘画所用青料来源,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景德镇窑工中有康熙青花用云南产「珠明料」的说法。大约成书于雍正、乾隆时期的张九钺撰《南窑笔记》记载当时所用青料除了明代已用的浙江、江西所产者外,「本朝则广东、广西俱出料,亦属可用,但不耐火,绘彩入炉则黑矣」。因此认为「总以浙料为上」。乾隆八年唐英奉敕编撰的《陶冶图编次》「采取青料」云:「瓷器无分圆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万之别。悉藉青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采者赴山挖取,于溪流洗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顶选,统名为『顶圆子』,俱以产地分别名目。贩者携至烧瓷之所,埋入窑地,煅炼三日,取出淘洗,始售卖备用。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采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盖缸高二三·七厘米 口径二三·一厘米 底径一四·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铜雀台比武图棒槌瓶高四四·五厘米 口径一二·三厘米 底径一四·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典型的康熙青花所用青料应该就是上等的「浙料」或「珠明料」。应当指出,即使是优质的青料,烧成时若温度过高亦会出现蓝中带黑、红或紫色的现象。最迟在明代晚期,加工青料的方法已由「水沉法」改成「煅烧法」,上等青料出火成翠毛色,呈色鲜丽明翠的康熙青花瓷器可能即得益于此。康熙青花瓷器的最主要成就在于发展并熟练掌握了分水技法(亦称「混水」)。这种技法是工匠们在吸取中国画和版画中某些创作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瓷器本身材质加以改进而形成,又称「分水皴」。其先决条件是将青料加工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浓淡不同的料水。根据画面需要,在绘画时将毛笔蘸料水后,略蘸清水,以笔梢引导涌在坯上的料水,让色料自然沉淀于坯上。使用不同浓度的料水,即可呈现深浅不一的色调,以此来表现景物的阴阳向背、里外远近,使画面产生较强的节奏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层次丰富、明净清爽之美感。康熙青花瓷器讲究的是远看蓝白分明、相互映衬,近瞧则笔触精细、料色匀净。所绘物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康熙时期还打破以往青花瓷器以白地青花为主的传统局面,成功创烧出浆胎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瓜皮绿釉青花、天蓝釉青花等新品种,釉色虽不同,但青花纹饰与白地青花一样,均青翠明快(瓜皮绿釉青花因釉的掩盖而呈黑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康熙 釉里红团龙纹碗及款识口径一四·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水平远超明代,其特点是釉里红发色红艳,色彩稳定,图案线条清晰。其与青花组合共同装饰一件器物者称为「青花釉里红」,二者色彩搭配协调,增强了物象的表现力。此时,还创烧出了一种釉下以青花、釉里红、豆青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高温釉下彩瓷器,俗称「釉里三色」,大都为御窑制品,三种色彩搭配协调,进一步增强了物象的表现力。

华贵精美的五彩瓷器

康熙时期景德镇窑五彩瓷器的烧造水平远超明代,器物形体挺拔、色彩华贵,绘画笔力遒劲、画工精湛,体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

康熙五彩瓷器可大致分为纯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两类。青花五彩瓷器虽然上承明代,但由于釉下绘画使用的是经过精心提炼过的「浙料」或「珠明料」,且使用「分水」画法,致使青花色泽鲜丽明翠、浓淡有致,画面效果明显胜于明代青花五彩瓷器。

康熙五彩瓷器在釉上色彩种类方面已不限于明代多使用的红、黄、绿、赭、紫等色彩,其重大突破在于发明了釉上蓝彩,而且恰到好处地使用光亮如漆的黑彩和熠熠生辉的金彩,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所绘物象的表现力。以釉上蓝彩代替釉下青花,使五彩瓷器的绘画更为便利,由此亦造成纯釉上五彩瓷器的盛行。

康熙五彩瓷器不但色彩丰富,而且画技精湛,物象自然生动,极大地改变了明代嘉万时期五彩瓷器只重色彩(主要突出红、绿两种彩)、不细究所绘物象形貌的粗率风格。所施彩料大部分较明代五彩瓷器匀且薄,彩烧温度为八百摄氏度左右,比粉彩所需的七百摄氏度左右要高,烧成后彩料呈透明玻璃态,给人以硬朗的视觉感受,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硬彩」。相对的,人们将雍正以后盛行的具有柔润感的粉彩称作「软彩」。粉彩瓷器自雍正朝盛行以后,景德镇的彩瓷即以粉彩瓷器为主,五彩瓷器的烧造渐趋衰落,康熙五彩瓷器遂作为仿古之蓝本,所以至今景德镇制瓷艺人仍将康熙五彩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瓷器的设色既灵活多变又大胆夸张,其施彩特点是巧用蓝彩,擅用黑彩、金彩和矾红彩。釉上蓝彩在画面中起重要的陪衬作用,用来点缀花朵、填涂山石、晕染人物的衣服和龙的须、发、脊等,与其他色彩搭配得非常协调。黑彩色质漆黑光亮,常用来点缀

或描绘人物的发、眉、须、目、衣、靴、帽,以及花果树木的枝干、叶脉,还有马尾、龙睛、蝶翅等动物的局部,使得所绘物象更加生动传神。黑彩有时也用来题写诗句或作为画面的主色调。金彩和矾红彩在画面中主要用来勾描纹饰线条,有时也作大面积涂抹之用,如金色的太阳、荷花,红色的蛟龙、穿红衣的人物等,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繁多,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典型器有棒槌瓶、油槌瓶、梅瓶、玉壶春瓶、橄榄瓶、葫芦瓶、琵琶尊、观音尊、凤尾尊、将军罐、笔筒、攒盘、大花盆、盘、碗、杯等。其中棒槌瓶、油槌瓶、琵琶尊、观音尊等是康熙时期的创新器。

康熙五彩瓷器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除了各种花蝶、花鸟、花果、缠枝花卉、折枝花卉、云龙、鱼藻、狮子、博古纹外,最为流行的是耕织图、山水人物和以戏曲、小说故事内容为题材的人物画。所绘山水画受明末清初画家王石谷的影响,具有清新秀丽之风致。人物画则受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影响,线条简练,设色清雅,生动传神,尤擅以大手笔展现人物众多的场景,其中以「刀马人」图案最为著名,其内容多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章节片断。这些题材在当时版画等民间艺术形式上经常出现,这说明康熙五彩瓷器深受市井文化的影响。

后人对康熙五彩瓷器给以很高评价,如《陶雅》曰:「康窑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干槎芽,花则风枝袅娜。」又曰:「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

康熙五彩瓷器上所绘纹样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程式化的图案式构图和自然逼真的写实式构图两大类。图案式构图多采取均衡、散点、对称等布局方式,写实式构图则力求符合自然法则。康熙五彩瓷器的装饰中还有以诗文与绘画相结合者,如著名的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杯,十二只杯上分别描绘代表每个月的花卉(按农历),并配以相应的诗句,句末钤一青花篆书「赏」字,字外围以线框。外底均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这种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属于御用酒杯,也有造型、大小、图案、诗文完全一致的青花品种。

康熙五彩瓷器所署款识种类颇多,分本朝年款、仿明代纪年款、堂名款、吉言赞颂款、花押款等,也有不署款者。所署本朝年款者以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最为多见,大都题于器物外底,大花盆类器则以青花或黑彩题写在折沿下面。仿前朝年款者绝大多数为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或双方框款,落款于器之外底,个别有暗刻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无边栏的情况。也有仿写嘉靖年款者,在器之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堂名款则见有「世锦堂制」、「聚玉堂制」、「朗润堂制」等,均为青花楷体,落款于器之外底。花押款则有蕉叶、灵芝、香鼎、海螺等。还有只在器物外底画青花双圈者。

继往开来的斗彩瓷器

康熙时期斗彩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仿明成化斗彩瓷器为主的仿古器;另一类则是具有康熙朝时代特征的创新器。

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杯(十二件一套)及其中的四月牡丹图题诗杯及款识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朝仿成化斗彩瓷器,较为多见的是仿成化斗彩鸡缸杯,造型和纹饰均摹仿成化作品,虽然彩色与成化时期有别,纹饰亦不如成化原作品生动,但仍体现出较高水平。被认为是历朝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中仿技最高者,当为郎窑制品。其外底落款除以青花料仿写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外,还见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或六字三行外围双方框者,也有署青花楷体「自怡堂玩」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者。至于康熙朝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上所署红彩楷体「外膳房」竖行款,据考证当是民国时期的后加款。传世品中还见有康熙仿成化斗彩花蝶图罐,造型欠丰满,图案画法显得拘谨,外底署有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款字笔画软弱无力,亦应为郎窑制品。

康熙朝创新的斗彩瓷器,造型以盘、碗、杯数量最多,其次为罐、贲把壶、花盆、玉壶春瓶、笔筒、水盂、盖盒等。斗彩大花盆是康熙时期的特殊产品,其形体多样,见有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椭圆形、海棠式、菱花式等。

康熙斗彩瓷器的装饰题材除传统的花卉、花鸟、团花、落花流水、龙等外,还见有各种新颖的图案,为以前斗彩瓷器上所不见,如凤、竹凤、凤穿花、璎珞、云鹤、猴鹿、渔夫、八仙祝寿、海水鱼藻、牛郎织女、喜鹊登梅、寿桃、「寿」字、蝙蝠等,体现出当时国泰民安的祥和气象。图像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以折枝、缠枝、串枝、团花等形式表现的花卉给人以整齐匀称之韵律美感,而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则给人以自然亲切之美感。

康熙斗彩瓷器所用彩色很丰富,釉下青花青翠亮丽,釉上诸彩色泽纯正。虽仍以平涂法施彩,但力求以深浅颜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如将山石的阳面涂成淡绿色,暗面则涂成深绿色或紫色,遂使山石有了立体感。当时的制瓷工匠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创烧出一些新奇的斗彩瓷器,如黄地斗彩、器内青花器外斗彩、矾红彩作主题纹饰斗彩作边饰、器内白釉下锥拱花纹外壁斗彩装饰、釉上按青花轮廓勾描一遍红彩再填其他色彩、将釉里红作为一种彩色引入画面等,极大地丰富了斗彩的内涵。

康熙斗彩瓷器所署款识主要有三种:一是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或三行款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圈,大花盆则将本朝六字楷体年款自右向左以青料横书一排于折沿下面;二是在器物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三是堂名款,如斗彩过枝竹凤图碗,其外底署青花楷体「御赐纯一堂」五字款,「御赐」二字自右向左横写,「纯一堂」三字在「御赐」下方居中竖写,款外围以青花双方框。据考证,「纯一堂」系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年)康熙皇帝赐予郎廷极的堂号。《江西通志》卷十九「公署」条载:「四十六年四月,御书赐巡抚郎廷极『布泽西江』匾额及对联『政敷匡岫春风满,惠洽鄱湖澍雨多』。廷极并将四十二年为浙藩时御赐『纯一堂』及『清慎』二字皆钩摹悬诸厅事。」因此,署有此堂号的瓷器应为郎廷极私家用瓷。另见有署「松年堂」款的康熙斗彩碗。康熙斗彩瓷器也有不署款者。

清康熙 斗彩山水人物图长方花盆及款识高二三·四厘米 口径四〇·八×二八·六厘米底径三〇·五×一六·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在折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横排年款

清康熙 斗彩雉鸡牡丹图碗及款识高七·八厘米 口径一五·二厘米 足径七·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御赐纯一堂”款斗彩过枝竹凤图碗及款识高四·二厘米 口径九·六厘米 足径三·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粉彩花蝶图水丞及款识高六·五厘米 口径四·七厘米 底径八·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初创伊始的粉彩瓷器

需要指出的是,「粉彩」之名最早出现于晚清文献中,康熙时期绝无「粉彩」之名。如《陶雅》曰:「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所谓康熙粉彩瓷器其实就是自雍正开始所称的「洋彩」。但考虑到人们的习惯称谓,这里姑且还称之为「粉彩」。

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器因处于初创期,故工艺略显粗率,而且单纯以粉彩装饰者很少见,多为五彩与粉彩相结合共同装饰一件器物,产量也不大。所见器物有花蝶图盘、花蝶图水丞、钟馗醉酒塑像等。

崭露头角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系康熙朝创新品种。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在写给耶稣会的信件中称:「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的珐琅画,命人尽力介绍欧洲的珐琅画到宫中造办处。于是,皇帝看到从欧洲带来的画瓷器用的彩料和几件大件铜胎画珐琅器后,便考虑制作一些器物。皇上命令欧洲画家来画珐琅,为了避免必须整天和那些身份卑微的工匠同作息,我们于是言称不曾学过画珐琅,而且也故意不学此项技艺。我们画得拙劣无比,于是皇帝便降旨作罢。」(蔡和璧《清朝宫中珐琅彩瓷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九九二年)珐琅彩瓷器正是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

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即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钩敷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篆体「万」、「寿」、「长」、「春」等祝寿语者。其构图严谨,设色妍丽,物象逼真,唯极能似。一枝一叶一花的穿插安排,均合乎植物生态原理,工整中不失潇洒,极尽写生之妙。所用彩料系从欧洲进口,所用画稿则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永乐白瓷盘上施彩者。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花卉纹福山寿海碗及款识高七·五厘米 口径一四·五厘米 足径六·四厘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还创烧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当时被称作「宜兴胎画珐琅」。目前所见传世品约计二十件,其中十九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残器。其造型包括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者,也有可能考虑到紫砂器表面不像白瓷那样细腻光滑,遂先在胎上(仅施于器物外壁)涂抹透明珐琅料作地,使器物表面变得光滑,然后再进行彩绘的情况。

康熙时期瓷胎画珐琅器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是双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方框。个别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楷体「康熙御制」四字黄色堆料款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边栏。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之所以使用黄色珐琅料署款,是因为黄色可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而若以褐色地衬托胭脂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清康熙 紫砂胎画珐琅花卉纹方执壶及款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之前已谈到,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主要追求铜胎画珐琅效果,大多是在「反瓷」上涂色地来衬托图案花纹。但此时也出现了个别直接在白瓷上彩绘的画珐琅瓷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在永乐白釉暗花菱花式盘上直接施彩的画珐琅瓷器。这种画珐琅瓷器虽失去色地画珐琅的华丽感,但却呈现清新典雅的艺术风貌,为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烧造在白釉上直接施彩的珐琅彩瓷器奠定了基础。

空前绝后的素三彩瓷器

清代素三彩瓷器系在明代素三彩瓷器基础上发展而来,官、民窑都有烧造。工艺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康熙时期的产品最为名贵,产量也最大。雍正及以后各朝产量有所减少。

在继承方面,以黄地紫、绿彩瓷器为例,主要是沿袭明万历时期的工艺,从康熙朝开始,历朝都有烧造。造型以大小不等的各类盘为主,盘内外均以黄釉为地,内底和外壁以紫、绿彩描绘纹饰,内底按照锥拱的云龙戏珠纹填涂色彩,两条龙一紫一绿,火珠及云朵填涂绿彩。外壁装饰题材见有葡萄、云鹤、朵花、蟠螭等。外底以青料书楷体本朝六字年款。

在创新方面,不限于此前已有品种,出现以米黄、黑、藕荷等多种低温色釉作地的素三彩瓷器,它们或明快,或沉静,或幽玄,各具美感。新创装饰技法有镂空、捏塑等。这些创新举措显示出康熙素三彩瓷器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白地素三彩瓷器虽然在明嘉靖时期即已出现,但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大量烧造,成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品种。其特点是采用釉下锥拱花纹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釉下锥拱花纹若隐若现,釉上彩绘图案清晰明丽,二者相互映衬,耐人寻味。所见传世品有山石牡丹图盘、折枝花果纹盘、花蝶图碗等。图案以黑彩勾边,填以黄、绿、紫、湖绿等低温釉彩,釉下锥拱云龙纹。《陶雅》卷下五十一曾提到这一品种:「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丽。」康熙素三彩瓷器上的湖绿色淡而娇嫩,宛如一汪湖水,纯净无杂,堪称诸彩当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令后仿者望尘莫及。

康熙墨地三彩又称「黑地三彩」,极为名贵。其黑色底釉漆黑光亮,饰以素色纹样,给人古朴典雅之美感。典型器如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墨地三彩荷莲纹折肩方瓶,形体挺拔,瓶颈、肩及腹部均以黑釉为地,起棱处略呈白色。通体以黄、绿、赭、黑等釉彩描绘荷莲纹,纹饰线条流畅自然,颇显素净雅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康熙墨地三彩狮耳炉,底署楷体「大明嘉靖年制」仿款,堪称难得一见的墨地三彩作品。康熙墨地三彩瓷器大都已在清末至民国初年流散到国外,目前国内藏品极少,现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等都收藏有不少这类藏品。

清康熙 虎皮三彩多穆壶高四〇·五厘米 口径一三·八厘米 底径一二·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墨地三彩瓷器的造型除了大瓶和香炉以外,还见有大盖罐、大花觚、盘、碗等。成书于民国初年许之衡撰《引流斋说瓷》「说彩色第四·素三彩」条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素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且其瓷质较粗,底多沙眼,而视同拱璧,殆有解人难索者矣。」由此可见,清末民初之际康熙素三彩瓷器声价之高。应引起注意的是,当时一些古董商人为了牟利,曾大量仿造康熙素三彩瓷器,仿技高超者,不明底细的人难辨真假。

康熙素三彩瓷器中有一个特殊品种,俗称「虎皮三彩」,其釉面由黄、绿、紫、白等斑块浸润而成,宛如斑驳的虎皮,故名。《陶雅》卷下四十九载:「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法国人初颇嗜之,此素三彩之权舆也。近日素三彩腾踊百倍,以怪兽为上,人物次之,花卉又次之。而所谓虎皮斑者,转致无人问津。」传世康熙虎皮三彩以各式碗最为多见,另见有多穆壶、盘、狮子塑像等。外底多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口径达四十厘米的康熙虎皮三彩大碗,属于稀有之作。清末民初时,这一品种也曾被仿制,真、伪区别主要在于:真品釉薄而显坚致,斑纹亦自然;仿品则釉厚而显松软,斑纹浸润不自然。

严格说来,素三彩瓷器上不应有红彩,但也有个别素三彩瓷器上出现以红彩点缀纹饰局部的现象,俗称「三彩加红」。这一品种早在明嘉靖年间即已出现,如传世嘉靖素三彩莲池游龙纹绣墩,通体以黄、绿、紫彩装饰莲池游龙,仅以些许红彩点缀花朵等部位。康熙时期的三彩加红器见有椭圆形小盒、神像、四方瓶等,数量虽比明代有所增加,但在整个康熙素三彩瓷器中仍属罕见。物以稀为贵,故有「三彩加红,价值连城」之说。

康熙素三彩瓷器有的署款,有的则不署款。署款的主要有三种:一是青花楷体本朝六字年款;二是仿明代成化或嘉靖青花楷体六字年款;三是青花花押款。

康熙素三彩瓷器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工艺上可谓空前绝后。康熙朝以后,素三彩瓷器的花色品种急剧减少,只有个别品种如黄地绿彩云龙纹盘被作为传统品种而延烧至宣统时期。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曾对康熙素三彩瓷器进行过较多的仿制,最有名的仿品是署「储秀宫制」款的黄地三彩云龙纹大盘、白地素三彩花果暗龙纹大盘、墨地三彩花蝶纹大盘等。这些大盘的口径达一百多厘米,系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至二十年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专用瓷器。

康熙朝著名颜色釉瓷器

酣畅淋漓的郎窑红釉瓷器 郎窑红又名「郎红」、「红郎窑」、「牛血红」、「鸡血红」等,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窑在模仿明宣德鲜红釉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品种。其色泽较宣德鲜红釉更为鲜艳,釉层凝厚,釉面光亮,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谈论郎窑红釉瓷器,常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所谓「郎不流」系指釉面垂流不过底足。器身愈往下,红色愈浓艳,近足处釉层最厚,呈黑红色,这是由于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所致。近口沿处釉层变薄,映出白色胎骨,即所谓「脱口」,与宣德鲜红釉瓷器上的「灯草边」相似,只不过「灯草边」既窄又整齐,而「脱口」则不整齐。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圈足内亦施釉,釉色多为米汤色或浅绿色,米汤色底俗称「米汤底」,浅绿色底俗称「苹果底」。《饮流斋说瓷》认为郎窑红本身有「先后所制之分」:「先制者口、底微黄,所谓米汤底是者也,后制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苹果青,所谓苹果底者是也。」此说是否可靠,有待进一步考证。

郎窑红釉瓷器造型以瓶、尊为主,另有盘、碗、盒、炉、觚、洗、水丞等。诸器之中,以观音尊的造型最为优美,其形状为撇口,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外撇,形体挺拔,曲线收放有致,显得雍容端庄。底足或为单圈足,或为二层台式,不见有署款者。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瓶亦属郎窑红釉瓷器中的名品,瓶直口、长颈、扁腹、圈足,足两面各开一长方形穿孔,可系带。由外底镌刻乾隆御制诗文可知,乾隆乙未年(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乾隆皇帝曾把其当作宣德鲜红釉瓷而加以赞赏,这反映出康熙时期仿烧宣德鲜红釉瓷取得很大成功,致使其孙辈不能辨认。

郎窑红釉瓷器系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一千三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和强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的高温颜色釉瓷器。它对烧成时窑内的温度、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凸弦纹瓶高三八·九厘米 口径一二·三厘米 底径一二·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器底釉色为浅绿色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故宫博物院藏器底釉色为米汤色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高三六·六厘米 口径一二·六厘米 底径一三·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及瓶底乾隆御制诗高二〇·八厘米 口径六·一厘米 底径九·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外底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祐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

气氛要求颇为严格,烧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很困难,以致时有民谚曰:「若要穷,烧郎红。」郎窑红釉瓷器受到人们的珍爱,除了其釉色鲜艳悦目外,烧造困难致使「物以稀为贵」是最主要的原因。

谈论郎窑红釉瓷器,常有「牛血红」、「鸡血红」之说。「牛血红」通常指郎窑红釉瓷器中釉色像初凝的牛血一样猩红的产品,其特点是釉层较厚,色泽发暗,釉内气泡大且多,釉面有鬃眼。「鸡血红」指郎窑红釉瓷器中釉层稍薄、色如鸡血一般鲜红者,其特点是釉内气泡较小且闪闪发亮,釉面常泛小白点。故宫博物院藏郎窑红釉琵琶尊堪称典型器。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烧造成功,标志着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得以恢复,并再一次呈现出繁荣的盛况。

典雅妩媚的豇豆红釉瓷器 豇豆红又名「吹红」、「美人醉」、「美人霁」、「桃花片」、「娃娃面」等,是康熙晚期在仿烧明宣德鲜红釉瓷器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堪称享誉海内外的颜色釉瓷器名品。康熙朝以后烧造

技术一度失传,光绪、民国时才开始出现仿制品。豇豆红釉起初可能是在烧造鲜红釉瓷器过程中偶然出现,引起陶工们的注意和兴趣,随后便刻意追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朝类似豇豆红釉瓷的标本,亦应是鲜红釉瓷器偶然窑变的产物,而非特意烧造。

豇豆红釉瓷器是因其釉色颇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但从传世品看,其呈色深浅不一,变化莫测,因而繁衍出许多名称。呈色通体明艳者,属于上乘之作,名曰「大红袍」或「正红」。略浅的呈粉红色,含有深浅不一的紫红色晕点,恰似老豇豆皮之色,称「娃娃面」、「娃娃脸」、「桃花片」、「海棠红」、「贵妃色」等。也有人赋予它更文雅的名称,如「美人齐」、「美人醉」、「美人霁」、「美人祭」等。豇豆红釉因氧化作用而泛出的绿色斑点叫「苔点绿」,绿色连成一片者称「苹果绿」。《陶雅》云:「红中有绿,谓之苔点,其最佳者晕成一片,则谓之苹果绿。」绿色稍淡的称「苹果青」。色调灰暗的豇豆红釉称「乳鼠皮」或「榆树皮」。

《饮流斋说瓷》在谈到豇豆红釉时说:「此色亦由祭红演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虽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红之黯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则入芸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这段品评可谓恰到好处。

康熙时期的豇豆红和郎窑红釉瓷器,犹如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两朵奇葩。如果说郎窑红釉是以艳丽的釉色夺人眼目,那么豇豆红釉则以幽倩淡雅的色泽令人赏心悦目。豇豆红釉给人视觉上带来意境更为深远的美感,即使用清人洪北江(亮吉)的咏「苹果绿」诗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形容它,也未必能确切地表达出这种富有诗意的釉色之韵致。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衬托其娇丽的美感,致使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无大器。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即莱菔瓶、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糖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另见有极少量的盘、碗。其中莱菔瓶因造型似萝卜(萝卜又名莱菔)而得名,菊瓣瓶一类稍高的器物高度也仅有二十厘米左右。器物一般为圈足,足脊较窄,胎质坚细光滑,足内施白釉。

前述康熙郎窑红釉瓷器鲜有署款者,而豇豆红釉瓷器则相反,均署年款,除了柳叶瓶和盘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无边栏。应引起注意的是,柳叶瓶的外底署青花楷体本朝六字双行款,无边栏。康熙郎窑红釉盘之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仿款,外围青花双圈,碗之外底则署青花楷体「大

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洋为中用的金红釉瓷器 金红釉是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八百摄氏度左右高温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因其技术是从欧洲传入,故称「洋金红」、「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由于这种红釉大抵如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但呈色仍有深、浅之分,其浅淡者一般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淡者称「淡粉红」,而比胭脂水浓重者则称「胭脂紫」。金红釉创烧于康熙末年,雍正时制作最精。

清康熙 豇豆红釉糖锣洗及款识高三·九厘米 口径八·二厘米 底径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瓶及款识高一九·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高二〇·八厘米 口径五厘米 底径四·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金红釉作为釉上彩的一种,最早见于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上,康熙末年开始作为一色釉装饰瓷器。传世品中见有康熙胭脂水釉瓶、杯、盘等,胎体轻薄,几同蝉翼。器内壁施白釉,外壁施极薄的胭脂水釉,釉面泛波浪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又辛丑年制」款。款字排列方式为:「又」字在上,「辛丑年制」四字在其下作双行排列。「又辛丑年」应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这说明至迟在康熙六十年已有以金红作为一色釉装饰的瓷器。此时的金红釉瓷器釉面欠平整,泛波浪纹,当与尚处于试制阶段而技术不成熟有关。

赏心悦目的天蓝釉瓷器 天蓝釉瓷器系清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颜色釉瓷器名品。虽亦属于高温钴蓝釉,但釉中氧化钴含量比祭蓝釉低,不到百分之一。因其釉色浅淡,浑然一色,恰似蔚蓝天空之色而得名。天蓝釉的特点是呈色稳定,色调淡雅匀净,观之使人赏心悦目,在康熙朝可与著名的豇豆红釉相媲美。但由于天蓝釉瓷比豇豆红釉瓷更容易烧造,致使其产量要大得多,康熙以后各朝御窑多有烧造,说明其深受宫廷喜爱。

清康熙 天蓝釉凸拐耳梅瓶及款识高二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朝天蓝釉瓷器的造型相当丰富,除了盘、碟以外,均为陈设和文房用器。仅瓶类就有胆式瓶、日月耳瓶、直颈瓶、菊瓣瓶、柳叶瓶、梅瓶等。尊类则有琵琶尊、螭耳尊、撇口尊、苹果尊等。另见有花觚、瓜棱罐、缸、洗、马蹄式水丞等。

古朴洒脱的洒蓝釉瓷器 洒蓝釉也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其特点是在浅蓝色或白色釉地上呈现深蓝色不规则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渍,故称洒蓝釉。换一角度来看,又宛如深蓝色斑点中夹杂着浅蓝或白色斑点,恰似片片雪花洒落在蓝地上,故又称雪花蓝。

洒蓝釉瓷器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正德、嘉靖时期也有少量烧造,但明代洒蓝釉瓷器的产量很低。康熙时期这一品种得以发展,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常见器物有花觚、棒槌瓶、笔筒、观音尊、高足托盘、罐、壶、碗、盘等。器物圈足内亦多施洒蓝釉,无款。圈足内施白釉者,外底多署青花楷体本朝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或署花押款。

康熙洒蓝釉瓷器多施加描金装饰,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虽然金彩多有脱落,但痕迹却依稀可见。还有一些器物则用洒蓝釉作开光,开光内绘青花釉里红或五彩图案,其中一部分是为适应当时外销而烧造。较著名的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洒蓝釉棒槌瓶,周身洒蓝釉描金开光,开光内绘五彩花鸟图案,画意清新,画技精湛。康熙朝民窑烧造的洒蓝釉瓷器,质量稍差,民间一般称之为「鱼子蓝」。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竹菊图题诗句棒槌瓶高二五·五厘米 口径七·二厘米 底径七·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天蓝釉花觚及款识高一八·一厘米 口径一〇·六厘米 底径五·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亮丽明翠的孔雀绿釉瓷器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牙硝(硝酸钾)为主要助熔剂的中温色釉。因呈色翠绿而透亮,极似孔雀羽毛之绿色而得名。孔雀绿釉瓷器创烧于宋、金时期的北方民窑,景德镇自元代开始烧造,明永乐、宣德、成化、正德时期均有烧造,以正德时期产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但从总体上看,明代孔雀绿釉瓷器的产量不大。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窑孔雀绿釉瓷器的产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史最高峰。产品由于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也深浅不一。釉厚者呈色较浓重,釉薄者呈色淡雅明艳。釉面多开有细碎片纹,垂流积釉处呈透明的玻璃体。造型以仿青铜礼器中的尊、觚、鼎等为主,另见有缸、罐、瓶、盆、洗、碗和人物、动物塑像等。

漆黑莹亮的乌金釉瓷器 清代景德镇窑烧造的黑釉瓷又称「乌金釉瓷」,属于名贵的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质的颜色釉瓷,被认为是黑釉瓷中最莹亮的一种。乌金釉瓷器创烧于康熙时的臧窑,雍正、乾隆时亦有烧造。它以景德镇附近所产氧化铁含量高达百分之十三点四的乌金土入釉配烧而成,烧成后釉色黑亮似漆,晶莹可爱。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昂特雷克莱(Pere d’ e Trecolles, 汉名殷弘绪)在景德镇写给该教会会计奥日神父的信件中曾谈到乌金釉的配制方法:

要赋予瓷器以带光彩的黑色或称之为乌光色,就将瓷坯浸在以青料为主要成分的混合釉中。制作乌金釉一定要使用优质青料,但其浓度要求稍大一些。配制时将青料与白釉、紫金釉混合,并添加少量石灰与凤尾草灰配制的釉灰。例如,往十盎司用碾钵研细的青料中调入一杯紫金釉、七杯白釉和两杯由石灰和凤尾草灰配制的釉灰。由于此混合液中已经含有釉,所以无需另外添加釉了。焙烧这种黑釉瓷时,将其置于窑内的中央部位,切勿置于火力最强的拱顶附近。{王景圣译《耶稣传教士昂特雷克莱(殷弘绪)给中国和印度教会会计奥日神父的信件(一七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于饶州)》。此信件被编入日本小林柿太郎译注的《支那陶瓷见闻录》一书,一九七八年由王景圣先生根据日文本译成中文}

乌金釉瓷器以康熙朝制品最为著名,造型见有棒槌瓶、油槌瓶、观音瓶、荸荠瓶、笔筒、茶壶、盒、碗、盘等,胎釉坚致,釉色乌黑发亮,口沿釉薄处泛黄白色,不署款识。描金装饰者,其题材有兰草、山水、开光内绘花卉以及诗文等,金彩多有脱落。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康熙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呈圆筒状,口、底径相若,直壁,平底。内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光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金彩脱落后的图案痕迹。一面有方形委角开光,开光内绘苏东坡夜游赤壁图,另一面抄录苏轼《后赤壁赋》全文,句末署「乙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形闲章。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乙丑」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此件笔筒上图文并茂,尤显珍贵。

清康熙 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高一五·五厘米 口径一八·五厘米 足径一八·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康熙二十年以后,伴随着「清代鼎盛时期」的开创,景德镇御窑瓷器的烧造开始步入正轨。从「臧窑」到「郎窑」,再到「安窑」(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四年,明珠的家奴安尚义自筹资金,派家人马自弘、杨宗和伙计俞登朝在景德镇雇工烧造宫廷用瓷。近些年来,有学者主张将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窑称作「安窑」),景德镇窑瓷器烧造在恢复明代几乎所有瓷器品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显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为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臻达顶峰的烧造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时的青花瓷器靓丽明翠,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上已运用娴熟的「分水」技法发挥至极致,传统的青花瓷器步入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康熙五彩瓷器不但色彩更加丰富,而且瓷质远超明代,画技也更加精湛,物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从欧洲传入的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创烧出珐琅彩(即宫廷档案所称「瓷胎画珐琅」)瓷器,将中国传统彩瓷艺术推向顶峰。在模仿明永乐、宣德鲜红釉瓷器基础上创烧的光亮明艳的郎窑红釉瓷器和妩媚典雅的豇豆红釉瓷器,宛如我国传统高温颜色釉瓷苑中的两朵奇葩,备受世人称赞。其他创新品种如釉里三色、天蓝釉、苹果青釉、乌金釉、金釉、银釉、金红釉、湖水绿釉瓷等,也都可圈可点,成为中国古陶瓷中永远受人称赞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楷体釉瓷珐琅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排版格式与论文书写要求(小标宋)
———作者必读(四号仿宋)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腹部外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