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锋
《清联三百副》和《名家对联大全·康熙对联集》都收有一副题名康熙皇帝的对联《挽郑成功》: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一副对联近年来很出名,一些著名报刊对联文讨论得也很热烈,如:《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以及《历史教学(下半月刊)》等等。细读之下,就有了几点疑问:
第一点:郑成功是尊明的,又因为抗清而死,而此时清朝尚未收复台湾,康熙会为郑成功写挽联吗?
第二点:此联的来历和源头是什么?
第三点:此联口气不应是康熙,也不当是皇帝的对联,那么作者是谁呢?第四点,如何解读此联?
因此,进行一番考证是有意义的
挽联是哀悼死者、在治丧时专用于祭祀的对联。因此挽联是有时效的,通常挽联祭祀后会烧掉。
挽联与祠庙联不同,虽须赞颂(或评价),但必用哀语,其关键还是在『挽』。这是要仔细体悟的。
康熙会为郑成功写挽联吗?当然不会。先比较两人的年历:
郑成功(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市,七岁回国读书,取名森。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姓朱,号为『国姓爷』;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为延平王。
康熙皇帝(一六五四——一七二二)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八岁继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
郑成功死于一六六二年。此时康熙皇帝虚岁九岁,刚即位一年,到十四岁才亲政,其间是四顾命大臣执政。郑成功因为抗清而死,其子郑经正在抗清,四顾命大臣会同意康熙皇帝为郑成功写挽联吗?所以康熙皇帝不可能为郑成功写挽联。
此联引用者很多,鉴赏者也很多,可惜都未注明出处。一些较为权威的楹联著作如《古今联语汇选》、《楹联丛话》、《对联话》等也无记载。相对来说,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距康熙一朝最近,而毫无记载,这是值得注意的。
康熙皇帝传世楹联书法颇多,仅仅大型书画拍卖会的拍品就约有二十余件。楹联内容以怡情和警世为主;句式多五言七言,也有六言和八言。短联便于书写。从这个角度也可辨析,康熙皇帝不可能为郑成功书写十六言的长联。
于是进一步从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进行考证。延平郡王祠有两座,一座在台湾,一座在福建南安。
台湾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或郑成功庙,位于台湾台南市(清代台湾府城油行尾街)。据记载:从明永历十六年(一六六二)时起到清同治年间,『开山王庙』只是一座民间小庙,祭祀郑成功仅仅是民间行为。
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福建船政钦差大臣沈葆桢至台。『牡丹社』事件是日本侵台事变。以后,沈葆桢与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与福建将军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请求追谥郑成功,建立专祠并编入祀典。
光绪元年(一八七五)正月初十,清廷准奏,下诏曰:『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间,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该故藩仗节守义,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祷辄应,尤属有功台郡。著照所请于台湾府城建立专祠并与追谥,以顺舆情,钦此。』
台湾延平郡王府
此诏有二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曾于康熙年间,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其二有『仗节守义,忠烈昭然』字样,从此清廷开始正式承认郑成功为忠义之人。
沈葆桢并亲写对联一副: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从此,关于郑成功的对联才多起来。
该祠曾多次重建。现今的延平郡王祠基本上由祠庙本身与庭园和郑成功文物馆组成。在《台湾名胜楹联》一书中,收录延平郡王祠楹联共有二十二副,其中正殿十六副,左殿三副,右殿一副,后殿二副。撰联者除沈葆桢外,尚有巡抚、知府、知县以及民国时期的政府官员等。其中并无康熙《挽郑成功》联。
南安延平郡王祠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前身为郑氏大宗祠,据史书记载,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实行海禁,并烧毁郑氏大宗祠。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六月,清军收复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春,郑克塽奏请,以『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乞将祖父郑成功迁葬内地。康熙帝准允,并降旨。于是又在所毁的南安石井郑氏宗祠的遗址上建祠。其后屡有兴废。
据《百度百科》对『延平郡王祠』的记载:『……殿中前梁悬有﹁忠臣﹂和﹁三圭世﹂匾额各一方。﹁忠臣﹂匾额:横书,右竖书:﹁清康熙二十二年褒封﹂,中竖书:﹁钦赐御﹂,左竖书:﹁明赐姓延平郡王郑成功﹂。……墙柱镌历朝题赞楹联,中有康熙皇帝诏赐郑成功父子迁葬时所撰联一对,文曰:﹁诸王无寸土,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四镇多贰心,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或许就是此联流传的源头。
这一段记载相当混乱。因此,必须弄清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褒封』,康熙三十八年批准建『延平郡王祠』,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清史资料:
1、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时,称郑克塽为『海逆』。《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经)·郑克塽》载: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七月,……克塽使请降,……克塽上降表』。海逆郑克塽遣伪官郑平英等齎降表至
提督施琅军前,(福建)总督姚启圣转奏请颁赦招抚。上命撰敕发姚启圣同施琅酌行,敕曰:『……尔祖、父自明季以来出没海洋,盘踞岛屿:本朝定闽之后,尔祖郑成功窃据一隅,甘外王化;以及尔父郑锦,苟延岁月,假息偷生,勾引奸徒,窥伺内地,屡经勦抚,仍执迷不悟,顽梗怙终。……尔等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
郑克塽投降后,封为『公』,这是对降王的例行公事。同蜀后主受封为安乐公,李后主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这就是『清康熙二十二年褒封』
2、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封郑克塽『海澄公』。据《清史稿·列传11》载:『上授克塽公爵(正黄旗海澄公),隶汉军正黄旗,』郑克塽其时限制居住,形同软禁。其后二十多年,郑克塽仅回南安两次,而且都是限期返京。一次是归葬郑成功的遗骸,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
3、康熙三十九年诏书有资料称,据南安市郑成功研究会透露,石井发现一份清代圣旨手抄件。该手抄件珍藏于石井郑氏后裔之处,平时有专人收管,秘不示人。
据称:该手抄件包含了三部分珍贵内容,一是郑克塽奏折,希望能将祖父郑成功墓从台湾迁回南安。二是皇帝的诏旨,据称是这样的:『康熙三十九年圣祖仁皇帝诏曰: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三是延平郡王祠序言,即『遵旨创建明赐姓延平郡王专祠序言』。——其中并无康熙《挽郑成功》联。
从皇帝的诏旨的内容上看,说明康熙皇帝对郑成功的评价是中性而偏于肯定,『非朕之乱臣贼子』,亦非忠臣良将;而且称『朱成功』,确定身份『系明室遗臣』。这显然是看在明朝的面子上,和康熙《挽郑成功》联是基本不同的。
根据后人研究:当年南安石井并没有马上建祠,而祠是后来才建的。这也是很可玩味的。因为按照诏旨只能建『朱成功』祠。
从以上三点来看,康熙《挽郑成功》联和康熙没有关系是显然的。
很多人都以为此联是康熙所作,认为康熙极为赞扬郑成功,然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读,发表文章。有认为康熙赞扬郑成功忠于明朝的,有认为康熙赞扬郑成功忠于清朝的,有认为康熙赞扬郑成功忠于中国的。互相抵牾,各执一词。都是先入为主,当然都是误读。
这是一副极好的写郑成功的对联,用典精当,评价也是史笔。仔细体悟,上联的落脚点在收句『敢向东南争半壁』。康熙即使写,落脚也在忠字上。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任何人『敢向东南争半壁』的。
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四镇是指明末(南明弘光朝)的江淮(江北)四镇,即驻防江淮的四支部队,其首脑都被加封为伯爵,分别是:兴平伯高杰,广昌伯刘良佐,东平伯刘泽清,靖南伯(后又封侯)黄得功。为什么用四镇来作比较?因为以四镇当时的兵力是可能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的。然而这些将军骄横跋扈,不听号令,各怀私心,互相攻击。史可法对此也毫无办法,结果南明弘光朝灭亡了。蒋士铨作《梅花岭吊史阁部》一诗,『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郑成功的兵力没有那么强,只能依靠金门、厦门两个岛,所谓『一隅之地』,而且主要是水师,但还是勇敢地去争,而且有南京之役,江南震动。即:『敢向东南争半壁』
下联用南明诸王作比较,是因为郑成功也是王,『延平郡王』。诸王指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桂王朱由榔。为什么说『诸王无寸土』?一层意思是说他们相继覆灭,而郑成功犹在坚持,所谓『一隅抗志』。康熙一朝时刻警惕郑氏余党死灰复燃,『一隅抗志』这一句,康熙会这么写吗?
『诸王无寸土』一句也有来历。对于严子陵钓台,有人怀古时曾将严子陵与汉光武帝进行比较:『子陵有钓台,光武无寸土。』这里隐含另一层意思:『成功有祠堂,诸王无寸土。』这也切合写延平郡王祠。
从上述对联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此联不是康熙写的。
和此联可对照来看的是康熙收复台湾的诗《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
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
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300072天津大学新园村9 楼3门501室)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康熙皇帝的气魄:『水犀军指岛门空』,可以看到康熙皇帝的远见卓识,不是皇帝谁敢高调讲『黩武』,『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可以看到康熙皇帝的胸怀,『耕凿从今九壤同』,有这样的诗,就不会有那样的对联。
根据上述考证和辨析,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1、康熙允许给朱成功(即郑成功)在南安建祠,并未同意在台湾建祠,没有材料证明康熙给郑成功写联或者写挽联。
2、光绪元年允许在南安建祠。关于郑成功的对联开始多起来。
3、这是一副佚名的写郑成功的对联,应当出现在光绪元年以后。
4、对联作者或许能在晚清浩瀚的书中检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