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信芳
家是温暖的。无论走到哪儿,只要有家的感觉,你总会觉得自在轻松。在幼教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想去幼儿园,那里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长也会担心孩子要上厕所了、要是被人欺负了怎么办等一系列不安全的心理负担。这些负面的情绪,也会给孩子入园带来心理焦虑和不安全情绪。幼儿园如何帮助孩子、家长建立起一种信任感,让孩子在园开心,家长离园放心,是每个小班幼儿教师都会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让幼儿在园感受到家的温馨,体验到生活的情趣。
一、创设温馨的人文环境
小班入园前,为了拉近孩子、家长与老师的距离,让孩子与老师之间消除陌生感,我们一般都不急于让全班幼儿同一天入园,而是安排入园前2—3天的时间开展亲子互动。这期间,家长可轮流带着孩子来园,熟悉园内的环境、设施;到班级与老师和部分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全程陪同,老师也可以和孩子玩,与孩子拉近距离,培养感情,逐步消除陌生感。同时也与家长认真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将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家长需要配合园里的一些问题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家长会觉得: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他的孩子出发。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微信亲子社团”,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为家长们相互交流提供平台。
二、在班级环境创设中,体现家的温馨
“家”对孩子们来说,因为熟悉,所以自在,可以尽情地参与。在园里,我们会尽量将班级环境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让孩子们在其中无拘无束,尽情发挥。
1.主题环境的布置。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中我们充分考虑调动幼儿的“三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主题墙饰的创设由老师设计,幼儿动手创作,亲身参与体验,共同创建一个漂亮温馨的“家”。这样既拓展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自我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求知欲,也让他们真正觉得幼儿园就是“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室中间的横梁上,我们设置了 “家人照”挂饰布置。每个小朋友以“我喜欢的妈妈”、“亲亲热热的一家人”、“爸爸的领带”以及“开心的假期”为主题,通过照片、绘画、手工粘贴等表现方式为主题墙来装饰。这样幼儿能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爸爸妈妈就在身边,感受到这里就是我的“家”。
2.生活区的布置。家长从家里带来一些孩子们不穿的衣物,放在生活区,让孩子练习扣扣子,拉拉链。孩子们用的口杯、床等用品也贴上他们自己的照片,这样他们既可以自由取放和使用,又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和归属感。
3.区角环境的创设。我们把每个区角布置成家里的每个房间的样子,这里有“妈妈的厨房”、“爸爸的工地”、“宝贝的家”(客厅、书房)、“宝贝化妆间”、“小舞台”以及“创意空间”(美工区)。
“妈妈的厨房”:摆放了各种厨具、餐具、灶具,各种食材等。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做饭的兴趣,增强参与操作性,我们还请家长帮忙用暗扣和无纺布制作了抄手、饺子、包子皮。老师和孩子们则一起用泡沫做三明治、无纺布剪成蔬菜、馅儿、蛋饼、春卷皮等半成品食材。在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制作时,我们还用照相机将整个制作过程拍下来,将流程呈现在厨房里,为不会做的孩子作参考。
“爸爸工地”: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积木、奶粉桶、各种动物玩具、饮料瓶和无纺布做的树,废纸箱做的路面等。在工地旁边,我们还提供了孩子们带来的小汽车,布置成车库和加油站。游戏中孩子可以像爸爸一样开着车到工地上班、在那途中加油、下班将车放回车库,体验爸爸上班的过程。
“宝贝的家”:小班的孩子对阅读区的参与性不强,但是将阅读区布置成家中的“书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孩子们感觉就像在家里看书一样自在,可以把书拿到沙发上去看,可以拿到桌子旁看,可以坐在地上看,还可以抱起洋娃娃,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娃娃讲故事。孩子们还可以在客厅玩平板电脑、打电话、接待客人呢。
“化妆间”:女孩子们最钟爱的地方。她们模仿妈妈在家化妆、涂指甲、穿着打扮。如果再配上一些她们熟悉的音乐,她们就会非常自信地表演起来,那气氛简直就嗨翻了。
“创意空间”:孩子们大施拳脚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创作材料:水彩画笔、油画棒、水粉顏料、超轻黏土、泡沫印章等大胆地想象和创作。
这种家庭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觉得幼儿园就是他们白天的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体会到了互相帮助、与人合作、分享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在园里,老师就是他们的家人,同伴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中生活和学习,孩子不会产生焦虑情绪,家长们也再不会不放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个温馨的家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想呆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