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洁艳
【摘 要】幼儿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期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培养,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幼儿园教育实践当中发现的幼儿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总结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相关实践性策略。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策略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际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要,说明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相互往来的基础上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形成的重要时期,沙利文在其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中就指出,儿童在学龄初期的同伴关系大都建立于游戏和共同活动中,早期良好的人际交往将对一生的发展产生长远正向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则会使其一生受益。
一、幼儿社会交往的问题分析
幼儿社会交往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不同类型的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常表现出不同的社交态度和社交行为,有的幼儿因表现良好而在社会交往中大受欢迎,有的往往因存在某种不良现象而遭到排斥或者忽视。在幼儿园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社会交往中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1:“自我中心”型。这种类型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得十分霸道、他们喜欢指挥别人。该类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交往准则,其实这并不利于幼儿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完善的社会交往观。
类型2:“争强好胜”型。这一类型的幼儿十分争强好胜,在平时的生活游戏学习当中都希望通过得第一来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认可与赞赏,当得不到第一时,便会出现打人、推人、发脾气等不良行为。这一类幼儿通常不懂得如何合理处理自己的问题,往往选择通过一些不良的行为来宣泄自身不良的情绪。
类型3:“敏感孤僻”型。这一类型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通常表现出退缩行为,他们敏感且孤僻,因此他们在群体性活动中通常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主动融入到集体中去,也容易被同伴所忽略。
二、幼兒社会交往问题的成因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因自身个体因素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托幼机构的影响等,使得他们在与家人、同伴、教师及社会上其他人交往时在认知、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方面表现往往不同,因而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交往水平。笔者综合、归纳前贤及大家的研究,分析教育实践中的案例,笔者发现导致幼儿社会交往不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气质类型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的活动特性说用反应活动的特性作为划分气质的指标,将人的气质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四种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会有不同的交往特点,活动性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精力旺盛,热情直率,但缺乏自制力,过于好动;冲动性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起冲突,发生攻击性行为;情绪性幼儿遇事易激动,情绪多变,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
(二)社会认知水平的不同
社会认知水平是儿童建立最初人际关系、了解社会、获得社会性行为的基础。社会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往往较多或较好地掌握社会行为规则和交往技巧,在与他人谈话和共同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能力,因而更擅长人际交往,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较多表现出自我中心、冲动易怒、胆小退缩行为的幼儿,常常是不理解规则的意义、不懂得交往的技巧,当出现问题时不擅长运用有利于关系发展或者游戏继续的方式去解决。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些幼儿的表达能力较强,能够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活泼大方,但有些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往往会出现不知道用语言表达或者表达不清的现象,导致交流受阻。年龄越小的幼儿由于语言沟通不顺导致的交往受阻的情况越明显,当他们的语言不能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时候,往往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四)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长过分宠溺,导致幼儿在长期的影响下,将家庭中的角色迁移到与同伴和其他人的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愿妥协,互不相让的行为和态度。家长过分保护,导致幼儿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体会不到交往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并且渐渐丧失了与人交往的动力以及独立解决人际交往中的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导致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变得沉默寡言或骄纵任性;家长过分粗暴,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霸道以及暴力倾向。
(五)托幼机构的不利影响
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消极的防范措施,限制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园活动形式安排以集体教学多,自由活动安排少,幼儿缺乏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机会;有的幼儿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活动的场地和空间不大,幼儿活动受到限制,因为人数较多安排不合理而产生同伴间交往的矛盾。
师幼关系的影响。有的幼儿园教师素养较低,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脾气暴躁,缺乏耐心,师幼关系紧张,没能够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导致幼儿心理安全感较低,进而影响交往的主动性。
三、幼儿社会交往的促进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略:
(一)因材施教,提高幼儿交往的积极性
1.通过混龄玩具分享活动,培养幼儿交往兴趣
在混龄玩具分享活动中,让幼儿在一个动态的情景中愿意主动去结伴游戏,在混龄情境中体会如何跟不同年龄的个体或同伴建立关系,从中获得不同的游戏体验,并学习与人交往的策略。
2.善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培养幼儿交往习惯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观察法和激勵法是对良好行为进行培养的较为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我们为每位幼儿建立“行为培养观察记录表”及“良好交往习惯储蓄卡”,老师通过观察和行为评价,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肯定优点,采用激励的评价方式激发孩子的交往热情,让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找到自信,增强信心,乐于与同伴沟通。在“良好交往习惯储蓄卡”中,教师把一个个的“小苹果”或小贴画或小印章,贴在孩子的“好习惯储蓄卡”中,让孩子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在交往行为中的成果,看着这些成果,让孩子的心中建立交往的兴趣和乐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1.开展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形式,在幼儿园独具特色的角色游戏街情境当中,我们发现通常女孩子更喜欢扮演服务性较强的角色,她们生动的表现出了“餐厅服务员”的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而男孩子更乐于展现他们的正义感,喜欢扮演警察指挥交通、维持社会秩序;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等等。通过开放的角色游戏的开展,能够为幼儿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
2.开展混龄户外体育游戏
在混龄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来到自由、自主的广阔天地中,扩大了交往的空间。在自然的环境下,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动作学习是一种刺激和引导,年幼幼儿在年长幼儿的影响下,其动作的发展、游戏的水平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种发展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远比由教师的干预来得更贴切自然;而年长的幼儿由于有了年幼幼儿以其为榜样、为示范,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动作,也更加注意自己在年幼幼儿面前的形象,因此会严于律己,处处以模范、示范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表现也更加得体。在混龄活动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及如何接受别人的帮助等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互爱互助中受益,?他们都超越了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力所能及的更高水平,使每个幼儿的交往经验和动作发展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混龄户外体育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是搭建异龄同伴互相交往的有益桥梁。
(三)创造丰富的交往条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对幼儿间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语言表达力强的幼儿一般交往能力也比较好。在教育中,要综合考虑教育目标、树立整体教育的观念,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注意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既能听懂别人的意思,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2.在混龄构建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混龄构建游戏中,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他们会相互询问和讨论,“怎样搭建大桥会更牢固”、“怎样装饰花园会更好看”、“动物公园里增加些什么内容动物们生活得会更开心”等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社会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四)实现家园同步,拓展幼儿交往的空间
1.建立“互助式”家园共育模式
家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幼儿园教育的落实。通过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案例辨析等方式,创设与家长互动的氛围。 在家长会中,幼儿园把幼儿行为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在家教案例辨析中,家长们相互交流在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有效方法和做法;在家长学校中,幼儿园结合幼儿交往习惯的相关内容,如“幼儿社会性培养的策略”“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应对方法”“如何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等内容,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全方位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实效。
2.开展亲子家园小组活动
为了让家长成为孩子行为培养的老师,幼儿园根据家长的意愿,每班以5—6个家庭为一组,每学期由组内成员制定活动的内容,根据家长的意愿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家园小组活动。如组织到公园进行家园小组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家庭聚会,让孩子学习制作蛋糕;利用元旦进行迎新年的庆祝活动等。在家园小组的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如何使用日常的文明礼貌用语、怎样招待客人、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如何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回应、怎样给予同伴以关心帮助、如何平等的与同伴交往等等。家长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则扮演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让孩子掌握与家人、与同伴交往的技巧,感受交往的乐趣。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非朝夕之功就能完成。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幼儿园就应协同家庭一起进行源源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与人交往的环境与机会。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期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培养,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引导和鼓励,使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交往的技能与技巧,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0.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08.
[3]Sullivan,H.S:Conceptions of Modern psychiatry New York.1940.P.10.
[4]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04):1-199.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