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红
【摘 要】戏曲是中国社会产生的独特艺术,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在世界文化与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走过了鼎盛时期,面对着科技日益进步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审美意识的变化、后现代文化的兴起等因素,戏曲传播犹如逆水行舟。本文通过对戏曲历史与现状的梳理,传统戏曲衰落的原因分析,尝试对解决戏曲文化传播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建议。基于多媒体视角下构建戏曲传播的新策略,为戏曲传播发展寻找一个新的突破点。
【关键词】戏曲;多媒体;传播
戏曲是中国社会产生的独特艺术,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远古时代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原始歌舞,到舞榭歌台、勾栏瓦肆的轻歌曼舞,一直到现代剧院里的流光溢彩,戏曲艺术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并艺术化地记录和描述着这一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通过戏曲舞台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大众的行为方式中
一、传统戏曲文化历史与现状
(一)戏曲文化的历史源流
戏曲主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表现现实方面,戏曲主要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即歌舞的手段,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戏曲的表现手段不是单一的,作为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秦汉的乐舞、徘优和百戏。唐代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了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一代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我国北方产生元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在我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传奇剧,各地方剧中广泛产生,以昆腔、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其实,中国古代戏剧之所以称之为“戏曲”是因为其包含的“戏”和“曲”两种主要因素,在发展时期当中经过了:戏曲的萌芽期——先秦;戏曲的形成期——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发展期——宋金;戏曲的成熟期——元代;戏曲的繁荣期——明清。[1]根据1959年的统计,全国的戏曲剧种共约三百六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戏曲剧种众多,传统剧目达到五万个以上。
(二)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戏曲发展有着特定的规律,无论是繁荣与衰落,总能有神奇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迭代能力,各剧种通过时代和地域的变迁,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比如国粹京剧,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表演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完善。京剧在吸收了不同的戏曲声腔元素之后形成的独特的西皮、二黄的声腔系统,这是有着一整套复杂完美的表演体系和程式,举世公认的人类精神文明宝贵财富。
戏曲在进入近现代以来,有较多新兴剧种的出现,并发展迅速,实现了后来者居上。对于中国戏曲而言,就是要客观对待传统戏曲和现代戏,新编古装戏,客观对待戏曲这个优秀的民族艺术,既要认识它的历史沿革性,又要看清它的现实必要性,不断运用现代意识去观照、改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对待优秀民族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国当代戏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作为戏曲的主要输出载体剧团而言,经营情况也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结合戏曲发展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拟定好的对策。虽然现代戏曲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上显示出新的特点,但是还应该追求一种戏曲古典内蕴与现代的审美标准的和谐融合,既要敢于创新,又不失去其主要的艺术特点,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协同发展,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前路漫漫,以梦为马。
二、传统戏曲衰落的原因分析
据一份调查显示,在众多艺术表演形式中,戏曲爱好者的占比非常低,仅仅得到了所有排名中倒数第二的结果。排在前列主要是歌唱、电影、舞蹈、话剧、杂技等表演形式。戏曲为何会遭遇如此冷遇,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做好传统戏曲衰落的原因分析,对戏曲文化传播新策略的构建至关重要。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戏曲衰败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样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将需要记录和传播的点滴刻在甲骨上,以便交流和流传。而当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和规模应用之后,文学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传播成本的降低,使得人们可以用较大篇幅记录生活中的奇闻异事,一部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孕育而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越来越繁荣,人们在富足之余,才有了休闲娱乐的可能,娱乐业的繁荣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的平台。在一代代的戏曲艺术大师的打磨之下,戏曲如同一颗珍珠浮出水面。
时至今日,生产力的再次发展使得戏曲对当下的娱乐观念产生了倒退,当年促进戏曲发展的因素,今天却成为了戏曲的阻碍。伴随着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发展,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戏曲却一直停滞不前。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冲击,新媒体已经基本占据了上风。人们追求视觉、听觉、感官上的娛乐化,对文化追求“短、平、快”式的体验。尤其是当今智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人们通过手机终端得到了快速的娱乐体验和新玩法。在没有电影、电视机的时代里,戏曲是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渠道和载体。而进入网络和终端时代,传统的电视和电影业也纷纷受到了冲击,科技的发展也正在催促着戏曲艺术的变革。
另一方面,戏曲向来被认为是阳春白雪,属于精英阶层的高雅文化,往往容易被边缘化。美国的学者麦克唐纳就曾指出:“优秀的艺术同平庸的艺术竞争,严肃的思想同商业化的俗套形式竞争,胜利只能属于一方,在文化流通中和货币流通中一样,似乎也存在着格雷欣法则,低劣的东西驱逐了优秀的东西,因为前者更容易被人理解和令人愉悦。”[2]
(二)程式化的表演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演员在舞台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怎么能够让每个观众都看懂舞台上的表演?在戏曲舞台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默契和规则,它就是戏曲的程式。戏曲动作来自于生活,经过程式规范的提炼、美化,在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性的表演动作,即程式动作。戏曲是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表现生活的,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使生活动作的艺术化、舞蹈化。例如开门、关门、整冠等。为了使观众对演员的性格、品质、身份有更清晰明了的认识,还形成了五彩缤纷的脸谱艺术。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有助于人们的对剧情的理解,但在当前快餐文化背景下则略显困境。
另外,戏曲发展到今天,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现代戏,但仍以古装戏曲为主,与当代生活之间有一定的时空差异,并存在一定脱节。很多经典曲目如《霸王别姬》、《牡丹亭》、《白蛇传》等故事也多以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或帝王将相的兴衰为主。戏曲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与年轻人的生活相差甚远。俗话说的好“人生如戏”,如果从戏曲中看到的总是发生在很遥远的故事的话,从心里距离上而言,就逐步拉开了戏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多媒体下的戏曲传播新策略
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具有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融合的特点。新媒介资源丰富多样、跨界融合,迅速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新媒体作为一项技术,本身并不具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反而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整体而言,新媒体可以被更多的人便利的使用,有助于更加公开和公正的讨论和传播,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社交。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借助多媒体强大的技术推力,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这对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一)借助网络传播新途径
互联网作为时代的新兴产物,可以说能在空间上扩大戏曲的受众群体,对于戏曲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传统戏曲表演的主要载体是戏剧大舞台,现场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而通过电视网络、互联网络这些不受地域限制的传播媒介,对戏曲演出可实现实时转播,大大扩大了受众的范围。而且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进行反馈和互动,也促进了戏曲传播者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改进,从而更合理地利用传播方法和技术手段,使戏曲传播质量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其中河南电视台推出的《梨园春》栏目,就是借助电视网络成功传播戏曲文化的典范。
新的媒介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选择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面向大众及时发布信息,公布即将上演的演出剧目,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对受众介绍剧目剧情,更多采用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更容易接近和接受的风格,以此引导和培育年轻受众群体对戏曲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多元化的传播媒介恰好织成了一个立体传播网络,媒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传播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戏曲的覆盖面,对戏曲发展大有裨益。
(二)扩大戏曲与数字技术的结合
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更加科技化,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人类步入了虚拟现实和半虚拟现实的世界。借助数字技术,一些外形独特,五官逼真的虚拟人物逐步出现在游戏、影视作品中,虚拟人物、虚拟演员等层出不穷。电影《阿凡达》可以说是虚拟3D技术的巅峰之作。
传统戏曲是由真实的戏曲演员来扮演人物,在舞台的现实空间中表演戏曲,进而来感染观众,引起共鸣。而“新媒体戏曲”则充分依赖数字虚拟技术,模拟出数字虚拟戏曲演员,通过数字化程序,实现“电子唱腔”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戏曲演员站在虚拟戏曲场景或真实舞台中央进行表演。未来学家巴克斯特曾预言, 人类将会像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主角杰克那样拥有自己的数字“虚拟化身”。[3]传统戏曲也不例外,随着技术发展不断迭代,数字虚拟戏曲演员不再是空想。“虚拟梅兰芳”甚至可以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与李军、于魁智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携手再度演绎那动人心弦的《贵妃醉酒》;完全由计算机设定的“虚拟生角”和“虚拟旦角”来扮演柳梦梅和杜丽娘,为观众上演数字版昆曲《牡丹亭》剧目。
(三)开发戏曲的数字娱乐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娱乐开始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数字娱乐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数字娱乐产业以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数字娱乐产业是创造性最强、对高科技的依存度最高、对日常生活渗透最直接、对相关产业带动最广、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部分。
数字技术与娱乐产业的深度结合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使得现代观众更容易接触到戏曲文化。应积极利用好数字娱乐的支点,撬动扩大戏曲的传播面。人们习惯性的使用视频网站、视频APP观看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等,戏曲表演同样可以制作成视频,尤其是经典片段式的视频,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让全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认识戏曲。同时,可以利用车站、广场等人流密集地点的大屏幕放映传播,提高戏曲传播的覆盖面。依赖大麦网等成熟的网络平台,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增设戏曲剧场演出频道,或独立建立一个剧场专属的网络平台,让戏迷可以实时了解每天演出剧目、演员列表、票务优惠等信息,实现网上订票现场观看模式,更加方便观众。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戏曲资料库,实现戏曲资源的共享,多角度普及戏曲文化知识,不断扩大戏曲传播空间。
(四)传统戏曲添加时代气息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戏曲也是如此。戏曲应不断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进行自我创新,不断添加时代气息。因此,在遵循戏曲艺术发展的前提下,摒弃陈旧封建落后的思想,树立新的时代观、价值观,以“下里巴人”式的方式真是反应社会、表达情感。传统戏曲应勇于面对改革和创新,对当今社会的新发展、新动向、新视角积极关注和回应,能够坚持根植于传统土壤之中不断创作适应现代社会的有思想有艺术内涵的艺术精品。同时,要对戏曲内容有所创新,运用现代化审美视角和艺术观点来创新表演形式,缩小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差距。
近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谓是收视屡创新高,其之所以火的起来,正是与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反腐”主题密切关联,剧中场景切中了要害,因此深得觀众喜爱。戏曲改革和创新要有同样的魄力和胆识,敢于针砭时弊地传播社会正能量、批判社会不正之风,将戏曲创作与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相关联,这样创作出来的戏曲肯定能够以亲切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与观众相呼应。
综上所述,在传媒时代的今天,戏曲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已无法分割,戏曲的发展需要借助传播媒介的力量,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要发扬光大,必须和新媒体紧密联系,依靠新媒体的力量来扩大影响。在当代,戏曲的新媒体化生存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积极使用新媒体宣传,敢于创新艺术生产活动与营销模式对增强戏剧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不断传承发展、丰富与繁荣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旭生:《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