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燕
【摘 要】余华的《鲜血梅花》精心编织了一个奇光异彩的象征世界,表现了作家对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本文试从事物、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分析其象征艺术。
【关键词】余华;《鲜血梅花》;象征艺术
余华认为,无论是新小说还是旧小说,小说都是作为一种传统为我们继承,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这种传统更为接近现代。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余华继承传统、对话现代的手段之一。写于一九八九年的《鲜血梅花》,其叙述是在“想象的催眠里前行”的,作家精心编织了一个“奇花异草历历在目、霞光云彩转瞬即逝”1的象征世界。
一、《鲜血梅花》的象征性事物
梅花剑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意象,小说开始,它的出现就镌刻着一抹传奇色彩。“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需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2毫无疑问,剑的主人阮进武虽已神秘死去,但梅花剑卻成为过去黄金时代的象征而不朽。接着,在阮海阔的漫游路上,梅花剑成为白雨潇和青云道长往昔江湖记忆的见证:“十分轻易地从阮海阔身上找到了二十年前的阮进武”3,“二十年前阮进武手持梅花剑来到华山脚下……”4当阮海阔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已经死在他人之手,“在亭外辉煌阳光的衬托下,他看到剑身上有九十九朵斑斑锈迹。”5此时,象征着祖辈遗产的梅花剑已从灿烂的英雄神话滑落到往昔记忆的见证,最终跌落到破烂不堪的铁器。“阮海阔脸上丝毫没有阮进武的威武自信,他虚弱不堪又茫然若失地望着江水滚滚流去”6,在这里,梅花剑从辉煌到衰败的历程,与阮家父子两代体魄上从威武到虚弱不堪、意志上从自信到茫然若失的变化构成了镜像。梅花剑的锈蚀象征着阮海阔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阉割。
此外,梅花剑这一物象昭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传至阮海阔手中的梅花剑,盛开着九十九朵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象征周全、完成、圆满之意”,“一百是十的自乘,意味着更众多、更充分、更高超的和谐、圆满和美妙”。7如果把梅花剑的江湖路比作一场修行的话,百朵梅花方才算得上功德圆满。阮进武的神秘死亡使得修行中断,最后一朵的使命交到了阮海阔的手上。而阮海阔的杀父仇人有两个,刘天和李东。若手刃仇人,99+2的结局仍不完美;若任仇人逍遥,99的结局仍抱有缺憾。由此可见,阮海阔的这场复仇之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报与不报,都无可逃脱命运掷下的关于悲剧的天罗地网。
二、《鲜血梅花》的象征性人物
《说文解字》中,“进”意为“登”也,8《新华大字典》解释为“程度的提高,向前移动”,9 “进武”指武力的进一步扩展,意味着希望叱咤江湖的英雄美名得以延续。“海阔”一词则不由让人联想到“海阔天空”一语,它所追求的是天地自然,这意味着阮海阔根本无心学武,更无须说为父报仇。从复仇的开始到结局,阮海阔始终不曾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情感态度,人物的欲望在这里消失了。当母亲将复仇的重任交托到他手上,“阮海阔在母亲的声音里端坐不动”10;当他得知自己的两个仇人刘天和李东已经死于他人之手,他既没有大仇未报(不能手刃仇人)的失落,也没有大仇已报的快慰,仅仅“感到内心一片混乱”。11此外,在漫游的过程中,作为复仇者,阮海阔忘记了自己所去的方向,甚至连寻找的对象白雨潇的名字也“开始在他的漫游里渐渐消散”。12这种情感态度的模糊、人物欲望的消隐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阮海阔对于整个复仇事件的“置身事外”。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与传统武侠小说中爱恨分明的江湖儿女背道而驰,阮海阔的形象象征着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自我选择权利的丧失,人的意义的残缺。
三、《鲜血梅花》的象征性情节
《鲜血梅花》中若即若离、时断时续的情节象征着我们寄居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当阮海阔接近十字路口,按照自己一直以来预计的方向前行时,满心以为自己抛弃了粗糙的、荒凉的泥土,选择了落日照耀下呈现“一道山道般狭长的辉煌”的群山,结果才发现自己已经远离了群山。这种偶然的意外贯穿了阮海阔整个漫游经历:想要寻找白雨潇和青云道长,却意外接近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当他第一次和白雨潇相遇,却因为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委托之言里没有白雨潇的名字而与他擦肩而过;当他遇到青云道长,完成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嘱托,却因此错失询问第三个问题的机会;当他第二次与白雨潇相遇,才得知胭脂女和黑针大侠间接替自己报了杀父之仇。这些看似荒诞的、偶然的情节显得那么不真实,但“事实的价值并不是局限于事实本身,任何一个事实一旦进入作品都可能象征一个世界”。13这个象征的世界就是我们现处的这个慌乱无序的世界。
四、结语
《鲜血梅花》利用象征,借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外衣,抒发现代人的生存之感,成就了它形式上的先锋,使得他的作品比同时代一些作家的作品更具魅力。然而形式虽常变常新,但人类的共同情感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种对人和世界的基本母题的把握,又使得他的作品比同时代一些作家的作品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华.鲜血梅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注释:
1.余华:《鲜血梅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余华:《鲜血梅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同上,第13页。
4.同上,第16页。
5.同上,第21页。
6.同上,第13页。
7.吴慧颖:《中国数文化》,长沙:岳麓出版社2013年版,第440、441页。
8.汉·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宋·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多功能新华大字典》:《多功能新华大字典》编委会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年版。
10.余华:《鲜血梅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1.同上,第20页。
12.同上,第13页。
13.余华:《虚伪的作品》,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