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学困生转化问题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领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展现教育教学能力创造了机会和舞台。学困生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和矫正。
一、学困生的特点
1.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好动、多话、爱做小动作,是他们在课堂上的典型表现。对学习的态度是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业拖拉,准确率差。上课时随便讲话,有时还有意捣乱,影响他人。
2.学习意志力和自控力差。学生一般都表现的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当情感冲动时,不能控制自己;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自信,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破摔,甚至出现逃学等现象。
3.性格自卑怯懦。情绪不稳定。对学习、对他人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等交织在一起。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
二、学困生的成因
1.学校教育发生偏差和过失。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并未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应试教育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的教师心中只有优等生,对部分学生视而不见,做什么都看不顺眼,或恶语相加,或听之任之。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极度衰退,自律变差,把爱好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与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学困生便由此而生。
2.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意识不够或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厌学心理,最终发展成为学困生。一方面,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非常迫切,这种愿望往往转化为对子女过分的溺爱,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诸多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不主动与学校配合,孩子身上积累的随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终沦为学困生。
3.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有些学习没有两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听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学习难度的不断加深,学习原来越吃力。有些学生智力水平不差,但自身懒惰,没有学习自觉性,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理想,长时间得过且过,学习上不进则退,成绩与其他学生越拉越大,渐渐成了学困生。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小学学困生年龄小,所处的环境狭窄,没有过多的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因而显得视野浅薄,认识肤浅,对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对他们多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经常利用班会、小组活动、个别谈话的机会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就会有自尊、自信、自强。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后进生的学习,在鼓励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多从学习方法进行辅导指导,帮助进款赶上来。首先,要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提前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优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对学困生的新引力,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认真听讲、积极思维。恰当地为后进生设置问题,有意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再次,要指导后进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作业。教师要耐心地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循序渐进的补习学习上的短板。最后,要实行分层教学,在学习目标、学习难度、作业布置等方面,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让他们打好基础,避免因教学难度造成学困生产生为难情绪、厌学倾向。
3.为学困生进步提供良好环境。老师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困生,为学困生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用爱的巨大力量,激发他们增强信心,提高自觉性,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上进,将偏离轨道的孩子吸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使暂时掉队的孩子跟上班级前进的步伐。要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身体的变化,都要细心观察、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坚持不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步。
4.千方百计放大学困生的“亮点”。学困生在多年的否定、批评、冷嘲热讽中,早已忘却了自己还有什么优点、长处,于是自卑、自弃,也有的因批评太多,产生了抗批评的能力,拼命地维护自己的短处。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可以让他们找一找自己的长处,因为不管是谁都有一点长处的。针对学困生的一点儿长处,老师就要用多种方法去强化它,发展它,扩大它。对于学困生过去的历史,只字不提,从“白纸”上开始描绘“绚丽的图画”。
5.要加强家校共育。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身体成长,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老师共同努力,教育好孩子。教师、家长要多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里的表现,共同制定转化孩子的有效方案和措施,共同监督孩子落实,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困生改正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进步,成为家长喜欢、老师爱护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