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已有研究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从身边的一些实例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同。那么,在同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不同。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有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养方式严重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对策
一、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也叫做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坏境、学校坏境和社会坏境。总的来说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需要满足十项标准: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的了解。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理想符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的坏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当的发泄和控制情绪;在集体中有限的发挥个性;在不违规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的满足个人需求。
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导致儿童心理健康慢慢显出来:如任性、自私、固执、孤独、抑郁、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等,而且伴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父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多动症
多动症大多数儿童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主要特征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行为冲动、活动过多。
(二)恐惧症
恐惧症是指儿童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主要特征有:胆小,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全身发抖、会脸红、显得不自在、不敢抬头、眼睛不管直视对方。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信心、自尊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且带有恐惧的情绪。主要特征有:考试焦虑,在临近考试时,感到非常紧张,不能发挥正常水平。那么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太高,现在很多家长具有攀比的心理,常常会听见谁的孩子是班上第一名,谁的孩子又考了多少分等等,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以考高分来满足他们的攀比心,给孩子造成的压力非常大,孩子会想要是我不能考到父母要求的分数就会让父母失望,所以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对考试产生巨大的惧怕心理。
(四)强迫症
强迫症是焦虑症的一种。主要特征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儿童不自觉的会想他不愿意想的事情;强迫行为是指儿童不自觉地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不做或不这样做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迫使孩子不得不去想或去做他不愿意想或不愿意做的事情,从而产生强迫症。
(五)厌学症
厌学症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儿童情绪失调。主要特征有:讨厌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的儿童一提到学习他就感到非常不开心,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所以,很多厌学症的儿童都会逃课,旷课。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抵触的情绪。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基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不容乐观,以及存在心理障碍的类型,小学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所以会影响到儿童的一生。父母对其子女的教养是儿童心理健康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一)家庭情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父母不管因为任何事情,不能再孩子面前吵架,理学研究表明:母子关系是孩子对社会感知的最早和有重要意义的关系,通过对孩子的深入关心,对丈夫及对亲朋好友的关心,母亲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关心的模式,对孩子今后的合作感和友爱感有良好的发展。良好的父子关系会让孩子今后对家庭、职业和社会制度持有好的态度。父母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全面适应,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风格。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关心孩子的情绪,现在很多父母因为自己感情或者其他原因就不顾孩子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样孩子在心里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他,不喜欢他。如果父母经常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吵架是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所以,父母要去了解儿童心里的想法,关心他,爱护他。其次,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多父母只重视自己的孩子成绩,于是把大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去报补习班,儿童的兴趣全被父母扼杀,就连周末的休息时间都没有,这很容易导致儿童和父母的意见是不一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心不和谐。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
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
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儿童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对儿童的教育要多诱导,少训斥。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二)父母的期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等,不同的教养方式将会小学生心理产生不同影响。下面将逐个阐述:
1.民主型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指小学生既得到尊重、保护,又受到良好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既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鼓励他们社会交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积极的情感,又对其不正当的要求、言行及时说服教育,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帮助他们抑制不正当的愿望,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重视与孩子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教养方式可使小学生形成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社交等心理品质,可防止小学生心理发展出问题。
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专制型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指孩子的意见、愿望、情感不易表达,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常受到父母呵斥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缺少参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吗?错,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守在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使小学生心理空间处于极度紊乱状态,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3.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指孩子受到过分保护,不让孩子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让孩子经受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锻炼,无原则地迁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处处包办代替,过分照顾孩子的生活,不放手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不放心孩子在外面的交友和社会活动;对其充满了爱与期望,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依赖父母,自理能力差,自私、任性、霸道、不合群,自以为是、好吃懒做,同时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4.忽视型
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
该类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缺乏爱的能力和表达爱的能力,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儿童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促使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个性的形成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而且影响是如此的深远。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如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养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及发展规律,扶持小学生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小学生的行为品质和个性特点都得到良好和健康的发展呢?颇值深思。
五、优化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小学生健康策略
作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小学生健康标准,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参考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
(二)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塑造健康心理表率。
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等都会起示范和感染作用。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如:父母文雅,孩子会学得文明;父母粗野,孩子可能学得无理;父母乐观,孩子会变得活泼;父母忧虑,孩子也难免压抑;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
(三)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喜怒哀乐对于小学生来说感染力极强。如果家长开怀大笑,儿童也会高兴行手舞足蹈;家长怒气冲冲,孩子也会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较敏感等等,都与父母情绪的有着相关作用。
家长要自信、开朗,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不断提升自身品味、素质,必将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四)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优化教养方式方法。
首先,多加沟通,遵循原则:平等的原则、尊重的原则、接纳的原则、适时的原则。通过“沟通”这个渠道,让我们有了更公正、更客观地了解小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与儿童建立了彼此互相信任、尊重的情感。
其次, 践行四多,良性互动:多陪伴引导、多扶持兴趣和爱好、多耐心倾听、多鼓励赞扬。忌期望值太高,多欣赏、肯定孩子,“天才是夸出来的”。再次,寓教于乐,亲子游戏: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最后,爱而不娇,培养独立:融入社会,自尊、自爱、自强,形成积极、乐观、健全的人格。综上,概言之。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养方式,将使让他受益终生。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辉,丁万涛,马晓韵,王雷,林春燕.家庭心理干預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个性的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
[2]刘晖,杨会芹.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