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玲
摘要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个新型经营主体为试验单元,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探索稻麦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并对秸秆综合利用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推广。
关键词 稻麦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效果;安徽南陵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17-01
南陵县是国家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常年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约9万hm2,复种指数高达270%左右,秸秆资源十分丰富(表1)。秸秆利用得好,不仅对土壤有益,对环境改善也有好处。自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在政府各部门的严令推进下,各农业生产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秸秆禁烧行动。以家发镇一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为试验单元,该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规模73.33 hm2,以粮食生产为主,年生产粮食总量约990 t,相应生成稻麦秸秆总量约1 500 t,将秸秆全部以离田和粉碎还田方式进行了处理,并积极地探索稻—麦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
1 稻麦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1.1 离田处理
前茬高秆收割,剩余秸秆打捆调离田面,耕整种植下茬;年度实施20 hm2,田面整洁,耕种方便,有利于水稻机插秧和小麦机播;在多雨环境下,秸秆不能及时剥离田面,对后茬的适耕适种有一定影响。
1.2 粉碎还田
前茬发生倒伏时,一般以全喂入式高茬收割为主,田面残存留茬对后茬的正常耕种造成了一定不便影响。因此,采用先浅旋灭茬再深耕翻底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年度实施应用6.67 hm2,相应运作功效类似于秸秆直接粉碎还田。
1.3 速腐还田
采用浅水浸泡、增施速腐剂和尿素的方式处理田间秸秆,从速腐角度加速对秸秆有机质的利用;试验实施0.33 hm2,相应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秸秆的软化虽起到了加速作用,但腐熟程度尚未达到应用要求,对于茬口衔接较紧的麦—稻轮茬应用来说,田间沤积时间不足对适耕适种性有一定影响。
2 效果评述
2.1 运作成效与经济补偿
从相对作用效果上看,采取的实施方法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基础上,避免了秸秆焚烧,探索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可行方法;在实施禁烧措施中,政府以发放禁烧补贴和无偿机械打捆离田的方式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如果相应措施运用影响到全面的适耕适种,则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制定调配解决措施。
2.2 土壤改良与稳产高效
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粮食生产一直过度依赖化肥投入,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土壤贫瘠等现象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实施秸秆禁烧,可有效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对土壤改良培肥和地力恢复性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最基本的战略举措;开展秸秆还田利用探索,也为区域稳产高产持续高效农田的创建提供了一定借鉴。
2.3 輪换运用与高创新发展
在开展的几种秸秆处理方式的运作中,可采用轮换方式进行,以2~3年为一个周期,离田空休1次,并考虑到茬口适耕衔接关系,换茬延时运作1次。在不影响总体生产布局的前提下,可较好地实现种养结合、持续高效的目标[1-2]。
3 建议
一是季节秸秆存积量大、留储时间短,建议政府部门加强秸秆禁烧配套处理秸秆的政策与措施的拟定[3-4]。二是现行使用的收割机械对秸秆粉碎细度不够,对耕种存有一定不利影响,建议政府部门督促农机研究单位加以改进。三是现有大型农业设备较少,中小型农机难以保证秸秆耕翻还田的质量要求,建议政府部门加大重型农业装备的补贴力度[5]。
四是秸秆还田有利于农田地力水平的提升,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长久大计,初始运用在耕种质量和产量收获上的表现缺欠,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性补偿。
4 参考文献
[1] 裴润根,姚易根,黄小云,等.秸秆还田效果监测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6(1):100.
[2] 刘贵银.几种不同秸秆还田效果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93.
[3] 孙凤芝,李鹏.提高玉米秸秆还田效果的八项措施[J].北京农业,2011(25):40.
[4] 谢仁康,谢成林,孔祥英,等.麦后水、旱直播稻秸秆还田效果对比试验[J].北方水稻,2010(3):33-35.
[5] 董宇,马晶,张涛,等.秸秆利用途径的分析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