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文化自信”

2017-06-20 22:00董金璐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摘 要 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正式形成了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信念体系。本文主要就我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与内在联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历史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史学致用人才互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D20172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及河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大课题“基于师生互动模式的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Z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董金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05

在这个新千年起点,世界面临着政治局部动荡、社会价值观混乱、经济徘徊低迷的沉闷景象,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国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阔步前进,社会主义优越性愈发凸显,全世界都向中国投来了期待的目光。“当今国内外,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番坚定的话语,彰显了党中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说到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长期历史锤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更是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树,之所以能够终年常青,硕果累累,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命之源。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应当能够从民族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多年丰厚的历史遗产,以新的境界、更加广阔的视角,重新加以梳理,求得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唤醒国人的深层精神力量,满怀自信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国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文化深藏着民族生命的密码,它最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核心价值取向和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有没有生命力,也可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答案,在此消彼长的世界文化竞争中,历史的悠久本身就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华夏民族的血脉始终流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滋养了无数的中国人,铸就了强大的民族魂,而这些在今天,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和底色。

一、原初先民的文明扎根为公有制思想打下了底色

原始先民最初的文化取向往往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大致走向,世界各地都是从原始蒙昧状态走出来的,人性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一般地决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生活过程。

中华民族文明初端就与其他民族选择的生产方式不同,同样也就选择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其决定因素只能在地理上加以分析。华夏先民最初在河洛地区扎下根,结束游牧生活,开始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族而居生活,为中国历史的开启奠定了公有制基础。而西亚持续的游牧、环地中海地区的手工业贸易经济,手工业贸易决定了私有制经济基础,游牧决定了家庭所有制的基础。

聚族而居,就需要分别男女、长幼、尊卑,房屋和衣服就需要大量生产,也需要制礼作乐,华夏文化也就产生了,文明中心也就形成了。“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应该就是那个时代的描述。聚族而居,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先人的坟墓就是人们集体活动的地点,祭坛就是“社”,分配土地等大事就在“社”前会议,以求得祖宗明鉴、祖先保佑。在祖宗神靈面前,子孙是平等的,决定的大事是公平的,无私的。汉字的“公允”形象地说明,居尊者分配“公平”,一碗水端平,居下位者行事就“允当”,不敢造次,亲族和睦,社会和谐。“天下的至理曰公”、“天下为公,惟有德者居之”,这种公大于私的意识扎根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这也是现代中国和科学社会主义能引发全体国人深刻共鸣的一个原因。后来的夏商之际,中原王朝实行了国家公有制,四夷部落仍旧是氏族公有制,个人私有制和奴隶制在中国大地缺乏生存的土壤。

二、文明发端“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本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跨越时空的相应着。天地之间,最高贵的是人,人从哪里来,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回答。

如果把人和神比作“羊”和“牧羊人”,中国人选择了羊为本,把“善”、“美”、“義”等一切荣耀归于民,信人不信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民最初的选择就具有哲学倾向性。而西方选择了“牧羊人”,一切荣耀归于万能的上帝,神主宰人类的一切,人只有向主祈祷的份,祈求着“仁慈的”神能向他们派发“赎罪券”、“天堂券”。

开化了的中国人,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中不愧于人,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种自信从一些代表性的汉字中可窥一斑:“中”象征天地中央、文明中心;“华”是文明之花的咏叹;“夏”是文明人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在田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的象形,与茹毛饮血者相区别。文明中心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向心力,近者悦,远者来,人口和国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扩大,中国文化进入了灿烂时期。

三、文化灿烂时期的民本思想

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师。君师因民而作,就要以民为本。一切文化、制度的构建,都要以民众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西周封建,是对有贤德之人封土建德,行一方教化之责,强调的是教化责任,不能尽责的,周王和其他诸侯国有权讨伐。国土和当地百姓,也不是他的私有财产,这是后代选贤与能的政治制度的开端。

社稷和国君的家庙分开,供奉着国人百姓的祖宗牌位,具有神圣性,祖国的概念就是这样诞生的,这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根源。反观欧洲国家的封建,完全成了贵族的私有财产,可以陪嫁、赠与,农奴可以任意买卖、杀害,导致领地碎片化,欧洲在近代以前,有领地没有祖国,领地只是财产并不神圣,这决定了西方人可以有骄傲的骑士精神,但缺乏爱国主义的历史情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百姓是水,统治者是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要稳定统治,就要制民之产,因为“王业从经界始”,这种朴素的政治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不谋而合。

四、“仁”的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简单说就是人我一体,将心比心,“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而广之来理解,就是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仁者爱人”,对他人要友爱,杀一不辜而为王,仁者不为也。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儒家“仁”的思想及其中的和谐意蕴虽说是当时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传承至今,它仍具有超时代的价值,对当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依然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尤其对于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成熟时期的均富理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缓慢萌发

秦汉一统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年的稳定发展期,奉行重农抑商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王朝开基,一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实际是属于国家公有的,国家无偿分配给劳动者耕种。耕者有其田,不是有钱人有其田、有权人有其田,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这在历史上是基本满足了人民的愿望的。这其中蕴含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的因素,远比西方的封建领主农奴制优越,这也是中国社会能長期和平发展的原因所在。

每当土地兼并,王朝内乱,民不聊生时,揭竿而起的英雄豪杰打出的旗号一般都是“均贫富”,这是抓住了中国人的心理的,革命是容易成功的,因为拥有土地、耕读传家是中国人数千年的精神梦想。这种均富理想与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想有一致之处。

对比另一文明中心欧洲的发展史,中华文明显示了相当的优越性。所以当欧洲人还在茹毛饮血时,大一统的华夏帝国已经屹立在世界东方;当欧洲人还彷徨在中世纪的千年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欧洲人眼里,样样都是艺术品。当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描述中国的情景时,欧洲人惊叹,这不是天堂的景象吗?从此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手工业文明传入欧洲,直接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当今世界,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蕴含了复杂的变局。曾经的全球化国家,苏联解体之后,继承者俄罗斯麻烦不断,大国梦渐行渐远;英国正在脱欧、苏格兰却要脱英;欧盟经济不振,又受到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的双重威胁;美国保守派上台,逆全球化思想抬头;日本失落二十年后,苦苦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中国故事”却成为了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世人开始探问这故事背后的“发展密码”。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的担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以“一带一路”的构想为抓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热情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这种博大的胸怀,感动着世界,世界各国纷纷参加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

和平与发展是100多年来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我们抓住历史机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在即将接过引领全球化发展大旗的关键时刻,党中央站在历史潮头,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根本的“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没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是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的,是不堪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必当以无比的自信、昂扬的奋斗热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早日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