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作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的环境——当代大学生德育形成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作为大学生对环境的反映,所以大学生的品德受环境熏陶影响很大。目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表现矛盾性和动摇性。本文根据马克思德育环境伦理观,分析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环境;大学生德育;环境优化
大学生的德育过程是不断自主性学习、选择、提高、不断认识、适应、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的状况,研究相关理论、深入现实实践,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价值上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践价值上讲,研究大学生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道德養成。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
目前,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高校的重点工程已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德育存在道德风险,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使有些大学生道德丧失、道德观念混乱。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流是积极的、唯物的,表现出崇尚理性,勤于思考,不迷信,不盲从。但部分大学生偏于个人价值,缺乏为国家利益献身的行动和为社会服务的雷锋精神;只看重结果、行为的实效性,缺乏远大崇高理想和踏踏实实的干劲。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有“知行不一”的倾向。渴望勤劳好学然而一些人受享乐主义的影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关注的始终是“现实的自然界”也就是与人有关的人化的自然。马克思始终在自然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环境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有因素和条件。我们的社会环境就是所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成才的过程是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媒介,自觉接受社会教化,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有自然遗传的因素,还有社会“遗传”的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和不同的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庭教养的三种方式不同。
3.学校教育因素。高校教育是重要环节。个人常常在学校期间设立目标要求自己。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中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有直接影响,志同道合、情趣相近的同学互相勉励可以互相促进。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引领着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影响。人们之间发生的人际交往,有的直接对个人产生影响、有的潜移默化影响到个人。其二,教育管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发生在学校里,所以大学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自己特色的意义世界。大学生除了与授课老师构成直接的师生关系,也会与大学中的各种组织产生联系,这些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世界。其三,生活事件的影响。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生活中的变故和生活实践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学业失败、亲人去世。
三、完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大学里,我们就应该在行为、价值和态度上朝着正确的道德方向成长,第一,在遇到改变社会的力量面前要变得更有影响力;第二,学会抵制你不需要的屈服压力。这需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需要整顿网络文化环境,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后大学应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和良好环境。必须加强主流思想道德的宣传与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掌握主流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校园里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师德,校风、管理的建设,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认真研究和创造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最优化控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三)构建美好的家园
家长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孩子成长。人文关怀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深入社会实际。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实践活动,注意深化认识、加强了解、过程监督并坚持总结激励。使孩子有组织地直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主题,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简介:周洁(1992-),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姚小泉:《高校德育和人的全面发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先进、李颂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
[7]吴登良、林倩:《关于学校德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