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琳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至关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进行会计信息操纵时,其对象绝不会仅限于数据信息,语言文字也会成为管理层蓄意操纵行为的手段,即“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国外学者近三十年来的研究证实了会计文字信息是管理层美化、粉饰年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学者紧接着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也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业绩归因;管理层;年报数据;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6;F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2
一、引言
业绩归因指的是公司管理层在对外披露的报告里对公司年度业绩变化的原因所做的说明与解释。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中,主要由两种类型的信息:业绩指标数据和与之相关的说明。前者在年报中的体现以财务信息为主,后者则大多出现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这一部分中。业绩自利性归因行为以对业绩所做的说明和解释的文字为对象,美化管理层的绩效,影响甚至误导年报信息使用者的看法和感觉,维持并且巩固自身在公司的地位、同时获得薪酬的提高。具体做法则体现在业绩上升时,管理层在分析和说明业绩产生原因时,会较多地把原因归于内部管理因素,比如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企业战略取向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这些因素多与管理层的主观努力具有一定联系,从而引导年报阅读者做出管理层的工作行之有效,很可能会预测这种变动会持续下去,因为内部管理因素通常都是较为稳定的、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保持的。相反,在业绩下降尤其是出现亏损时,年报中的解释与说明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比如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动,市场巨大波动,意外事件等。这些因素多为不稳定,突发的,从而引导年报阅读者认为业绩的下降或亏损并不会持续下去,对业绩暂时性下滑的公司的管理层将会给予谅解。
对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的研究始于国外,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针对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性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所做的探讨。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也开始陆续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做出了相关拓展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这方面的探讨。本文将对国内外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做详细的文献综述,来深度探讨目前的研究情况。
二、国外文献综述
Staw et al (1983)选择“财富”50强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这50家公司按业绩分为49家每股盈余增长超50 % 的企业与32家每股盈余下降超过50 % 的企业。基于这两组研究对象,对董事长致辞内容进行了相关考察,计算了归因于企业的正面事项的数量,并采用归因于企业的正面事项数除以全部正面事项数的方法计算出强调程度,最终发现在绩优组与绩差组的企业中都更愿意着重强调正面事项,并且业绩越差的董事会致辞内容中,将原因归结为行业等环境因素的倾向越大。Salancik&Meindl (1984)就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性的判断提出了四个公式,以18年为跨度,对美国18家企业的年报业绩归因的语言文字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说,公司管理层更多地将正面的业绩被归于管理工作等内部因素的结果,而将负面的业绩归结为诸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结果,以此证实了自利性归因倾向的存在性。Kohut&Segars(1992)将1989年“财富”500强的企业用权益报酬率进行排序,选出最高的25家和最低的25家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研究发现高ROE公司的董事长致辞比低ROE公司董事长致辞所包含的关于过去的主题更多,从而间接验证了归因理论。Clapham&Schwenk(1991)以受到政府或行业协会的管制与否,将所有公司分成了两类:受管制类公司与不受管制类公司。他从中选取了20家公共事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内容限定为年报中的董事长致辞,对收管制类公司在1978-1982年间对外发布的年报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从归因的总体模式上来说,受管制类公司的管理层基本上对于好的业绩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差的业绩归于环境因素,即受管制类公司的年报语言信息披露具有自利性归因倾向。Rosenfeld等 ( 1995) 提出,在企业经营中,将业绩变化的原因做某种方向的归因是一种经常性的做法。一种是企业业绩有所上升时自我褒扬,把好的业绩归功与自己的努力,另一种是在企业业绩有所下降甚至变得比较糟糕时,寻找借口,推卸应由自己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公司管理层会极力寻找借口来规避责任,这个借口的出现会明显地减弱负面事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Clarke ( 1997) 认为,在经营是“成功的” 情况下,公司倾向于自己邀功,其将好的业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的概率是将其归结为环境因素的概率相比,前者是后者的三倍。Clatworthy&Jones ( 2006)把业绩变动较为明显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其选取了符合条件的100家英国公司,并将这100家英国公司划分为绩优组公司和级差组公司,分析研究了两组公司的年报样本后,发现业绩向好的方面表现的较为极端的那一组更倾向于提及公司内部管理因素,如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战略整合、积极营销策略等;而作为另一个业绩表现极端的绩差组公司则更倾向于将不好的业绩表现解释为激烈的行业竞争、经济环境波动以及产业结构不稳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果。
三、国内文献综述
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2005)以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0.3/股(包括0.3元/股)为截点,选取了2002年的上市公司中每股盈余增长超过0.3元/股的31家绩优股公司和每股盈余下降超过0.3元/股的39家绩差组样本,在确定该年度的业绩归因时,将研究的主要内容限定在“董事会报告”一节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和“经营情况”两部分中,同时参考“财务状况”这部分中的扼要说明文字,对造成当年主营业务利润以及净利润变动的原因进行的相关说明也予以关注。使用Salancik&Meindl (1984)总结了简单归因模型,在对业绩自利性归因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语言文字信息的检验中,以句子数为单位为归因变量赋值,研究发现:业绩上升的公司更多将优异的业绩成果归于管理层内部的因素,但业绩下降的公司并没有一味地将不好的业绩解释为外部不利环境的结果,而是也做出了相关的内部归因,即认可了公司管理层的工作失误也是造成业绩亏损的原因之一。但通过对模型的修正及样本的筛选后,研究结果仍然支持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语言信息披露中,在对样本数据的分析中仍可发现较为显著的业绩自利性归因行为。最初的假设为公司管理层倾向于在业绩上升时将功劳归于自己,而在业绩下降时将不好的业绩归于与本身无关的环境因素。基于这一研究过程和相关结果,其对起初所做的假设进行了一定的较正,将其修正为业绩上升的企业倾向于强调环境因素,业绩下降的企业则较多地将不好的业绩归于外部环境因素。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2007)基于2005年的研究对上市公司的年报业绩自立性归因倾向又进行了拓展研究,以2003年我国爆发的“非典”事件这一特殊背景为基础,以受“非典” 影响最为显著公司的2003年中报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他将医药业公司与社会服务业、运输业公司分别归入受“非典”正面影响组与受“非典”负面影响组,运用Salancik&Meindl (1984)提出的公式并结合相关检验,发现受“非典”正面影响组更倾向于将好的业绩归因于管理层的工作,而受“非典”负面影响组则更倾向于将不好的业绩表现归因与外部不利因素,并且,把 受“非典”正面影响组与受“非典”负面影响组相比,在业绩上升与下降的原因解释中,涉及“非典”这一因素的字数少。从而得出了受“非典”负面影响组的外部归因显著多于内部归因的结论以及受“非典”正面影响组的内部归因显著多于外部归因的结论,完全证实了年报中业绩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存在。该研究以“非典” 疫情期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为研究期间开展的相关业绩归因分析,其研究所得结果与传统归因假设的契合度非常高。董普、田高良、王敏(2009)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业绩归因现状进行描述后,进一步分析了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的在年报中的影响机理,得出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性的结论,并指出:对信息需求者来说,业绩自立性归因倾向通过年报语言信息对普通的业绩进行美化,同时为差的业绩寻求各种借口,在心理层面上加强或者减弱了数据形式的信息本身可能造成的人们心理上的反应乃至波动,而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是造成了投资者者对于其所需信息的曲解,这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从而损害其自身利益。蒋亚朋(2008)基于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对“董事会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一节进行着重研究,对公司管理层在对历史业绩变动进行解释、说明时是否存在明显的影响年报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进行了验证。其研究的结论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对业绩上升或下降的原因进行解释时存在着自利性归因倾向,并且,就自利性倾向的程度来说,绩优公司比绩差公司更为显著。侯峰,王敏(2008)引入了自利性归因的理论基础——印象整饰理论、归因理论、把关人理论,在对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在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作用机制,并在验证业绩自利性归因存在性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正面的结论。卢佳友、李清(2011)将“每股收益”作为样本选取标准,以东方财富网上的年报数据中心提供的年报作为数据来源,分别截取“每股收益”排名前30名的公司和“每股收益”排名最后的30名作为绩优组公司样本和绩差组公司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管理层在归因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自利性倾向。其研究的最终结果却与孙蔓莉(2005)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異,孙蔓莉的研究与传统的自利性归因结果保持一致,而该研究却得出了就国内上市公司的绩差组公司来说,其在业绩下降时也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把亏损原因解释为管理层的工作失误、效率低下等内部管理因素。孙蔓莉、蒋艳霞、王竹君(2014)的研究发现,基于业绩的变化,样本公司存在自利性归因倾向,并且不同的公司,其自利性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根据公司利益各方的代理关系类型,将公司治理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代理型、混合型、剥夺型。选取了2005-2009年之间被列入全球财富五百强的美国企业102家、中国国有企业39家和日本企业50家总共191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以往学者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以及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特点,将美国企业、中国国有企业、日本企业依次归入代理型、混合型、剥夺型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类型下。深入分析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自利性归因的差异。研究发现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与业绩变化存在正向的显著相关性,即业绩上升的越多,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反之,业绩下降的越厉害,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同时研究还发现:就自利性归因程度来说,美国组强于中国组,中国组强于日本组。
四、结论与启示
在对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处于对上市公司年报中业绩自利性归因存在性的实证分析,形成了一些国内外一致的比较有意义的结论,都以某种方式证明了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在公司年报中的存在性,即管理层在业绩上升时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在业绩下滑时,倾向归因于外部因素。国内学者专门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所做的研究也将这一研究中国化,但就目前来说,仍缺少对于该问题的相关拓展研究,如其影响因素、管理层的行为动机,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关系等,这为后来人留下了研究的余地。
参考文献:
[1]孙蔓莉,王竹君,蒋艳霞.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模式与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基于美、中、日三国的数据比较[J].会计研究,2012,1(1):8-10.
[2]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关于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2):36-38.
[3]侯峰,王敏.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倾向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6(2):12-13.
[4]蒋亚朋.上市公司盈余变动归因信息披露中的自利性倾向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6):15-16.
作者简介:姚 琳(1989-),女,安徽庐江人,助教,主要从事公司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