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龙
没有彩礼,但就在昨天,阿里和百联的联姻前戏却迫不及待地在上海上演了。
2月20日,在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云涌而至的媒体闪光灯闪耀下,在不涉及资本合作的层面下,阿里巴巴在上海高调揽百联入怀,一切在近乎完美开始的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现实:永辉系彻底将这块已入过口的肥肉吐给了阿里系。
事件的细节已经被从全国各地提前云涌而至的大小媒体铺天盖地地窥视多遍,在这里就不再多讲。总之一句话,此举过后意味着阿里系已经从战略上拿下了上海市场。
当今的中国零售业,乱花渐欲迷人眼,几多混沌谁又清?
已经从被打蒙阶段清醒过来的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对于几年前的电商已不再惧怕,反而积极拥抱;同时,经过疯狂生长的电商也逐渐度过青春躁动期,踏踏实实从长计议考虑如何落地。
于是,大家似乎感觉友好了很多,马云也早就不再提“机枪与大刀”,彼此相安无事。但是事实上,就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在线上线下巨头们彼此通过资本的推动寻找好基友的媾和下,中国连锁零售业的格局也正在发生着剧变。
而突出的表现就是至少已经出现了以阿里苏为代表的阿里新零售系和以京东辉为代表的实力派。相比较而言,阿里系注重平台搭建的特点更鲜明,京东辉则更注重商品与商业基功的深挖与延展。
那么,为何说中国零售业将迎来上述两者的巨无霸之战?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具体看。
首先,翻家底
先看阿里苏。
2015年8月,以283亿元代价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后,阿里苏体系架构初成。加上此前2014年底、2017年初先后两次重金投资银泰,阿里最终成为银泰系的大股东。
收购依然在继续,2016年11月,阿里战略投资21.5亿元取得三江购物32%股权,从此,在资本的鸡血刺激下,这家原并不被看好的区域上市零售企业股价一路飙升,给阿里系打了一個漂亮的活广告,惹多少零售企业老板们艳羡(此时最好冷静,想想资本天使与魔鬼般的善变)。
几日前,还在吵吵着和大润发传出绯闻,昨天却连票都没买地把百联拉入了洞房。
罩着雄厚资本光环的阿里家底可见一斑。
再看京东辉。
几乎与阿里苏前后脚,2015年8月京东43.1亿元入股永辉,京东辉结盟。
在此前后,永辉超市已经先后和中百集团、香港牛奶公司、韩国食品巨头希杰集团等多家零售集团、上游食品生产集团战略结盟;而京东也先后收购1号店、引入沃尔玛战略投资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8月,腾讯通过旗下黄河投资增持京东持股占比达21.25%,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
从翻出来的家底看,双方实力在伯仲之间,均足以称为当今中国零售业界的巨无霸集团。
第二,亮战略
很明显,两者基本战略都是资本投资先行,划分势力范围。上海本是永辉捷足先登,但蹊跷的是,永辉又主动将到手的联华让给了阿里系,让人看不懂的背后不排除双方会另有默契。
另外,就最近一段时间来看,或许京东辉处于短暂调整期,阿里苏的进攻节奏要快于前者。在鲜明打出新零售的旗号后,阿里苏将资本入侵的矛头首先对准了传统实体零售上市公司。
反观最近一段时间的京东辉,京东在前几天明确提出了今年要打造干亿级的超市业务平台,而具体如何实现,我们拭目以待;永辉超市除了在保持着大量线下门店的高速拓展外,应值得注意的还有超级物种的推出。
而这就是巨无霸之战的第三方面。
第三,拼创新
阿里系不是在一年前推出了首家定位一二线城市高端消费商圈的创新业态盒马鲜生吗?永辉在2017年元旦推出的超级物种,就是其市场上的潜在对手。两者虽然体量不同,但市场定位、运营模式、目标商圈基本相同。
在经营方面,两者各有千秋,但都担负着提高目标顾客黏性,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闭环的重任。
中国零售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其地域广阔,发展不均衡,而且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此,也造就了中国零售企业的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活下来,并且可以做得很好,但前提是要做好你自己。
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就有机会继续观赏中国零售业在后电商时代资本推动下衍生的这些巨无霸,在全国市场、甚至海外市场上的精彩竟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