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张海宁
【摘要】 目的 探究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例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 根据术后随访患者是否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108例)。对照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7.41%,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7.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靶血管重建率为2.7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与术后非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相比, 可以有效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 降低靶血管重建率, 患者预后好,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on prognosi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0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received 1-year follow-up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y were divided by postoperative 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behavior into control group (9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108 cases).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as not normativ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ormatively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primary outcome event as 7.41%, which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17.3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rate as 2.78% than 9.7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non-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occurrence of primary outcome event and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rat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along with good prognosis. This method i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ognosis
冠心病是一类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脏疾病, 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导致心肌缺血, 发生心绞痛, 威胁患者生命[1]。近年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是一种冠心病治疗新的选择, 但术后会出现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 影响了手术的疗效[2]。相关文献显示,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需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0.5~1.0年, 以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 故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 共200例, 根据术后随访患者是否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規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 根据术后随访患者是否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10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7例, 女45例, 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55.38±7.21)岁, 稳定型心绞痛2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急性心肌梗死3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7例, 女51例, 年龄48~78岁, 平均年龄(56.75±7.08)岁, 稳定型心绞痛2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44例, 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且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排除其他干扰性疾病, 如心脏其他疾病、恶性肿瘤等。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 医护人员每0.5年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随访期间, 根据患者是否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认真记录随访的患者情况。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即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对照组包括随访期间停止服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和未服用两种药物或其一药物的时间>2个月的患者, 观察组包括按时按量服用两种药物的时间>9个月的患者。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和靶血管重建情况。初级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 即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7.41%,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7.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靶血管重建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靶血管重建率为2.7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各种相关研究显示,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常规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会发生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的血栓, 从而影响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療的疗效,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需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6~12个月, 以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9]。有临床研究显示, 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可以有效减少血管的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 但大量的应用也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已成为必需;然而从目前的一些研究可发现, 有些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能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这就增加了患者在术后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机会, 所以需要患者在术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尽可能的减少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 保证患者的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5, 10-15]。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减少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与非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相比, 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与国内学者葛海生[6]报道内容相近;观察组患者靶血管重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减少了靶血管的重建, 提高了术后安全性, 这与国外学者Kaufmann等[7]学者报道内容相近。因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有较大改善, 同时也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疗效, 保证患者的预后[8]。
综上所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与不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相比, 可以有效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 减少靶血管的重建, 保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提高术后安全性,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纪林, 高立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3):161-163.
[2] 巴·巴音斯勒玛, 马依彤, 于子翔, 等.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5):577-582.
[3] 张亚梅, 陈庆伟. PCI术后1年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随访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4):503-506.
[4] 许晶晶, 袁晋青.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最佳疗程研究进展.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4(6):1162-1164.
[5] 郑振国, 张妍, 周旭晨.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临床随访研究.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2):94-97.
[6] 葛海生. 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1):145-146.
[7] Kaufmann J, Wellnhofer E, Kappert K, et al. Soluble P-selectin level correlates with acetylsalicylic acid but not with clopidogrel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fter a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2013, 24(4):312-320.
[8] 汪哲, 张建华, 徐岩, 等. 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4(3):211-214.
[9] 张丽君, 黄淑田, 王瑞英, 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2):114-118.
[10] 王振娟, 周树军, 宗文仓, 等. 基层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断抗血小板药物对预后的影响. 中国药业, 2016, 25(7):95-97.
[11] 严腊梅, 陈建宁, 孙炜. 电话随访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11):1292-1294.
[12] 龚艳君, 邱林, 屈晨雪, 等. 血栓弹力图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及与预后的关系.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8):1289-1292.
[13] 张亚梅.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随访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 2011.
[14] 孙雨华.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3):495-496.
[15] 张梅.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及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的影响.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