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第九小学 何秋梅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圆形,而是梨形,因此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叠稿纸和工具书,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显而易见: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知识繁、难、多,并且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学习数学如坠云里雾中。我们要学会把数学课上得简单些,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过于艰深,有了这种感觉,学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如何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呢?答案就是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以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方法一:假设法。
鸡有几只 兔有几只 腿有几条1 34 138 2 33 136 3 32 134 4 31 132…… …… ……23 12 94
经过繁琐的多次假设后,终于得出鸡有23头,兔有12头。
方法二:解方程。
解:设鸡有X头,则兔有35-X头
2X+4(35-X)=94
2X+140-4X=94
2X=46
X=23
兔则有35-23=12头
方法三:抬腿法。
课堂上我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动物驯养师,训练鸡和兔练习抬腿,吹第一下哨子先让每只鸡和兔子先抬起一只脚,然后再吹一下哨子再抬起一只脚。这时鸡只能是屁股坐在地上,从下面数已经没有脚了;而每只兔子还有2只脚,而且从下面数的脚都是兔子的。从已知条件可知,鸡和兔共有35只,两次抬起了35×2=70只脚,那么下面还剩94-70=24只脚,这24只脚都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24÷2=12只。所以鸡有35-12=23只。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我在课堂上尝试过的方法,我也提问过学生最喜欢哪种方法,多数学生喜欢的的第三种——抬腿法,因为这种方法着实有趣,课堂上学生开怀大笑,在笑声中自己也听懂了,并争着做驯养师,成功地完成了同类练习。原来,把数学变得简单些,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儿童的已有经验,让数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儿童经验创设属于儿童“听得懂”的数学课堂,听懂了,自然就喜欢了,喜欢了,自然就接纳了。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数学世界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作为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有了符号,才使得数学具有简明、抽象、清晰、准确等特点。英国著名数学家就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字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下面走进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中:马戏团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可以怎样搭配呢?
课堂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有的和同学互相说一说,有的利用为学具摆一摆,有的在练习本一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时,我选择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想法。
生1:我把绿色的帽子和绿色的裤子搭配一种,又把蓝色的帽子和粉色的裤子搭配成一种,还把蓝色的帽子和红色的裤子搭配成一种……
该生说着说着就乱了,有的重复了,有的遗漏了,然后不好意思挠挠头,学生们也感到云里雾里的。
生2拿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我通过画图知道一共有六种搭配方法。绿色帽子可以和绿色裤子、粉色裤子和蓝色裤子搭配,蓝色帽子可以和绿色裤子、粉色裤子和蓝色裤子搭配,一共有6种。
生3:我是用符号来表示的,用字母A、B表示两顶帽子,用数字1、2、3表示三条裤子。一顶帽子分别和三条裤子连线,很容易就能看出6种不同的搭配,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三种表达方式,哪种更好?答案是肯定的,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把繁锁的事物变得简单,明白,使孩子们一下子就接触到了数学现象的本质,使用符号后让数学变得简洁正是吸引孩子的魅力所在。
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新知识的过程;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面对陌生问题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转化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发现数学的本质。
教得简单,学得轻松是我追求的理想目标,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一些,使学生学得“快”一些,又“乐”一些,小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要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方法,为孩子解除一切束缚,引导学生走出“听不懂-放弃”的恶性循环,使之进入“喜欢-上瘾”的良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