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绕流减少低效无效循环的做法和效果

2017-06-19 18:22哈俊达陈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石油石化节能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含水井区驱油

哈俊达 陈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流体绕流减少低效无效循环的做法和效果

哈俊达 陈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大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在部分储层内油水井之间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油井含水高,驱油效率低。为了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控制低效无效循环,选取典型井组,通过优化注入强度、降低高含水井生产压差,使驱替流体在大孔道方向形成绕流,从而改变液流方向,驱替其它部位剩余油。方案实施后,创造经济效益220.97万元。

大孔道;低效无效循环;生产压差

大庆油田某区块2012年投入开发,聚驱井网钻井前该套层系采用四点法面积井网注水,注水开发时间长达40年,投产后采出程度38.1%、高水淹比例高达59.6%、综合含水96.3%。区块采出程度高、水淹高、综合含水高,部分井区存在优势渗流通道特征明显,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开发效果差。为了减少低效无效循环,探索应用流体绕流原理[1],优化注采参数,改变流体渗流压力场分布,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驱油效率。

1 流体绕流驱油机理

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注入水长期冲刷,使得岩石颗粒分散、运移,形成次生高渗透带(或大孔道)[2],在油水井之间形成优势渗流通道[3]。存在高渗透带(或大孔道)的井组,注入水沿优势渗流通道突进,产生锥进现象[4],在其它采出方向及优势渗流通道注采井分流线方向油层动用少或不动用,驱替流体波及体积小,优势通道采出端液量高、含水高,平面剩余油动用状况不均匀,驱替效果差。

通过对窜流严重的高含水井关井或下调生产参数,降低高含水井区生产压差,主动控制其产液能力,使存在高渗透带或大孔道的采出端产生高压,在压力场重新分布的情况下,迫使注入水改变原来的驱替方向,不再沿大孔道窜流,产生驱替流体绕流现象,驱替其它采出方向和优势渗流通道分流线剩余油,使原来长期不受波及的油层得到动用,从而控制无效注入和产出,提高驱油效率[5-6](图1、图2)。

图1 优势渗流通道井组驱替示意图

图2 优势渗流通道关井后驱替示意图

2 方法应用

针对某区块部分井区液量高、含水高、驱油效率低等问题,选取12个井组(以注入井为中心),其中注入井12口,采油井20口,优化水井注入强度,调整油井生产参数,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12个井组射开砂岩厚度17.5 m,有效厚度13.8 m,渗透率0.663 μm2,有效厚度较全区高0.7 m,渗透率较全区高0.037 μm2,井组日产液1760 t,较区块平均液量水平高10 t,日产油51.7 t,综合含水97.1%,较区块平均含水高0.8个百分点,含水大于98%的共有8口井,高水淹比例60.8%,比全区高1.2个百分点,低效无效循环严重。

2.1 应用数值模拟预测方案实施效果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具有优势通道特征的1注4采井组模型[7-8],设计高含水井区产生绕流和常规注水两种方案对比。流体产生绕流方案设计:采出端对综合含水100%的1口采油井实施关井、对含水98%以上的1口采油井缩小生产参数,注入速度0.20 PV/a,累积注入孔隙体积0.15 PV,研究两种方案对综合含水和累积产油的影响,预测开发指标。根据数模预测结果,绕流方案实施后,井组综合含水有下降趋势,含水下降最低点95.42%,与实施前相比下降1.68个百分点,累积注入孔隙体积注入0.15 PV时,累积产油与常规注水方案相比多产油539 t(图3)。

图3 不同方案含水、累积产油与注入孔隙体积关系

2.2 方案现场实施效果

根据数模结果指导编制12注20采井组绕流方案。对20口采油井中综合含水高达100%的3口采油井实施关井,对综合含水98%~100%之间的5口采油井下调油井生产参数;注入端对3个方向高含水井连通的2口注入井下调注入强度。方案实施后,12口注入井注水量较方案实施前下降80 m3,累积少注水0.72×104m3,周围20口采油井日产液减少240 t,累积少产液2.16×104t,综合含水较实施前下降了1.5百分点,累积增油1807 t,见表1。

表1 流体绕流方案实施前后注采状况统计

2.3 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降低高含水井区生产压差产生驱替流体绕流,同时优化注入强度,有效的增加了低含水井区和油水井分流线方向的动用[9],节约了注水,控制了低效无效产出,实现了增油,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方案实施后累积少注水0.72×104m3,累积少产液2.16×104t,累积增油1807 t,共创经济效益220.97万元。

3 结论

通过控制高含水井区的生产压差、优化注入强度,可以使注入水在高渗透带或大孔道油层部位产生绕流,改变液流方向,从而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

流体绕流方案实施后,有效解决了平面剩余油动用状况不均匀的问题,达到控水增油、减少低效无效循环的目的。

[1]解保双.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应用主要做法及效果分析[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20(5):58-59.

[2]谷建林,樊兆雅,姜汉桥,等.一种新的注入井大孔道解释模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2):49-54.

[3]房士然.夹层对优势通道形成与演化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1):90-92.

[4]轩平平.后续水驱低效无效循环分布于治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14):103-104.

[5]张继春,柏松章.周期注水实验及增油机理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2):76-80.

[6]俞启泰.周期注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6):46-53.

[7]王红光,蒋明.高含水期油藏储集层物性变化特征模拟研究[J].石油学报,2004,25(6):53-58.

[8]冯其红,齐俊罗.大孔道形成过程流固耦合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4):498-502.

[9]万雪峰.周期注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2013,3(5):11-12.

10.3969/j.issn.2095-1493.2017.05.007

2017-02-22

(编辑 贾洪来)

哈俊达,高级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从事三次采油开发工作,E-mail:9263761@qq. com,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地质大队,163113。

猜你喜欢
高含水井区驱油
特高含水油田的“硬稳定”之路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特高含水期相渗关系表征新理论与实践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
彩南油田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堵塞机理研究
从密井网区到探评井区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线形及星形聚合物驱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