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交互义同义副词习得研究

2017-06-19 19:27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单音节用例偏误

颜 明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2009)

外国留学生交互义同义副词习得研究

颜 明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2009)

外国留学生对交互义同义副词的使用情况与汉语本族人很不相同,但与教材和大纲的编排不无关系。“互相”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偶见“相互”,而“互”极少,“相”则更多的是构词语素或正在词化的较为凝固的短语组成部分。“互相”的高频使用不仅与单双音节有关,而且和学习与掌握的先后次序有关。这组同义词的偏误主要是误代,表现为“互”“相”与“互相”之间的单双音节的互代,“互相”误代“彼此”,以及与“互相”共现的动词之间的误代。从历时发展来看,偏误率与汉语水平的提高成正比,且近66%的偏误是误代类偏误,说明单双音节的语内规则的相互迁移比语际迁移更难克服。

外国留学生;交互义同义副词;习得研究

一、引 言

单双音节同义词的辨析和习得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学双方都需重视的问题,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二:一是缺乏针对习得的汉语本体规则的梳理和概括,二是缺乏外国留学生习得状况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尝试在梳理本体规则的基础上,讨论外国留学生对交互义同义副词“互、相、互相、相互”的习得。

一般而言,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同义词时,主要的困难在于难以把握这些同义词的句法功能差异,因而产生彼此互代的语内负迁移。因此,研究人员首先要把握研究对象的汉语规则,方能有效地分析外国留学生的习得状况。

颜明、肖奚强[1-2]研究发现:交互义和单向义的“相”一般与不同的语素构成不同的词语,也有一词兼有二义的现象;“相”构成的词或“相V”短语一般不带宾语,交互义和单向义的“相”所构成的词或“相V”短语对主语和做状语的介词短语有不同的要求;可作交互义和单向义理解的“相V”词或短语,有不同的句法共现规则,不同的句法规则有助于语义的理解;由“互”组成的“互V”词或短语中的V,一般与“相V”中的V不相同,其入句后的关联成分也与“相V”有所差异;“互V”多数可带宾语,“相V”则相反;“互”可以修饰否定结构,“相”基本没有这种功能;与相同的V构成的“互V”“相V”,语义有同有异,句法也有差异。

“互/相”与同义的“互相”句法功能上的差异主要是单双音节造成的,但音节差异不仅反映在单+单、双+双组合上,而且也反映在自由度的差异上:(1)“互相”多与双音节V搭配,而“互/相”受限,“互”与双音节V共现,仅在否定结构中,“相”与双音节V共现仅在“与/和/跟……相V”格式中;(2)“互相”不能和光杆单音节V搭配,但可以与单音节V+宾语、补语、状语等连带成分及动词重叠形式的结构搭配;(3)“互相”可修饰并列的双音节V,“互相”后的多个双音节V之间,也可以重复使用“互相”而基本语义不变,“互、相”则不能修饰两个及以上的V,形成“互/相V1V2”结构;可以有限地形成“互/相V1互/相V2”结构,但“互V1互V2”与“相V1相V2”语义不同;(4)“互/相+单音节V”与“互相+双音节V”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但多数情况下不能自由变换;(5)“互”可以修饰否定结构,“互相”绝少与否定词共现,“相”则不具备这种功能;(6)“互相(相互)”可以做定语,而“互/相”不具备这种功能。

本文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汉语本体规则并在分析大纲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考察外国留学生交互义同义副词的习得状况。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汉语中介语偏误信息语料库”的150万字(初、中、高每级各50万字)的作文语料中检索到383例含有“互、相、互相、相互”的用例。各词的使用数量悬殊很大,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留学生“互、相、互相、相互”的用例与偏误统计

研究发现“互相”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偶见“相互”,而“互”极少,“相”则更多地是构词语素或正在词化的较为凝固的短语组成部分,如“相同、相对、相遇、相处、相爱”等等。这与我们前面分析的本族人使用情况很不相同,但与教材和大纲的编排不无关系。学生在一组同义词中总是喜欢使用最早习得的那一个,而不太使用之后接触到的其他同义词①肖奚强(2001)[6]在研究协同副词习得状况时曾指出:这(指“一起”的高频使用,而其他协同副词的低频甚或不出现——笔者按)是语言习得定势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最先习得的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往往最易掌握而排斥后学的或出现频率不高的项目。。

二、大纲和教材中收录情况分析

交互义同义副词“互、相、互相、相互”在大纲和教材中的收录情况如下:

“互”,各个大纲均未收录。“相”在HSK词汇大纲[3]中为乙级词,《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4]为中等阶段词汇,《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5]为一年级词汇(一级)。

互相:在HSK词汇大纲中为甲级词,《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为一年级词汇(二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为初级(次常用)。

相互:在HSK词汇大纲中为乙级词,《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为一年级词汇(二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为初级(次常用)。

从留学生的使用情况看,“互相”使用频率高,将“互相”作为甲级词和一年级、初级词汇是合适的;“相互”的使用频率比“互相”低得多,将“相互”作为乙级词也是较为合适的,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4]均将其视同“互相”,放入同一级词中与留学生的使用情况不相一致。“相”在使用中多与固定的单音节动词构成词化单位,独立使用的情况很少,HSK大纲将其作为乙级词、《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作为中等阶段词汇比较合适,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将其作为一年级词汇(一级)似乎并不合适。“互”在留学生语料中使用得确实极少,但本族人语料中的使用频率并不低,而且留学生也时有需要用“互”的时候误用了“互相”,所以我们认为大纲中不收“互”似乎欠妥,可以考虑收入丙级或丁级词。

我们查考了南京师大留学生使用的教材,发现“互相”出现在初级阶段综合课本I[7]第十三课,“相互”出现在初级阶段综合课本 IV[7]第六十七课,而“互”“相”初中高教材中均未作为生词出现。但出现了一些含有“相”的词语,比如初级教材中出现了“相反、相处”(第57课),“相比、相当”(第67课),中级教材中有“相比”(第11课)、“相处”(第18课)、“相间”(第24课),高级教材有“相继”(第2课)、“相间”(第5课)①因为这些教材并非一套教材,所以各级教材中重复出现相同的生词很常见。。

虽然在对“互相”“相互”的本体考察中发现二者的使用频率及句法功能基本一致,但“相互”比“互相”更偏向于正式语体;教材和大纲受输入词汇量的限制,不同时教授是合理的[8-9],为保证教学的高效性,也不必同时教授两个基本可以互换的同义词,何况“互相”更加口语化。

张亚军[10]303注意到“相~”更具有词化倾向,所以“相+单音节V”有时介于词与短语之间。教材中的生词有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词,比如“相处”“相间”大纲均未作为词收入。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相”,也大多为“相+单音节 V”,有的是词,有的是介于词与短语之间的词化单位。所以,留学生作文中“相~”的出现频率比“互V”要高得多,但可以分析为单音节“相”和V各自成词的并不多。

三、留学生正确用例考察

下面具体看看我们在初、中、高各 50万字的留学生作文语料中观察到的实际用例。首先看一下用例较少的“互”“相”和“相互”的正确用例(偏误用例下文将专门讨论)。“互”在初级、中级阶段各出现1例正确用例,在高级阶段出现了4例正确用例。请看例句:

(1)现在我们在一起互帮互学。(初,韩国)②《现代汉语词典》[11]不同版本的收词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本文以第六版为准,但也考虑与第五版的收词情况的比较。

(2)韩中两国互为第三大贸易对象国。(中,韩国)

(3)家长们宴请亲朋、互赠礼品。(高,也门)

(4)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互动。(高,韩国)

“互”的用例虽不多,但正确比例却很高。全部用例为7例,仅1例偏误。

“相”的用例比“互”要多一些,我们主要统计“相~”为非词单位的,或“相~”是否成词各家收入不一的③《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的收词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本文以第六版为准,但也考虑与第五版的收词情况的比较。。先看初级阶段的用例:

(5)我所看到的北京与祖父所说的相比果然毫不逊色。(初,老挝)

(6)所以天气和气温相差很大。(初,老挝)

(7)但是我和中国朋友相处很愉快,汉语进步也很快。(初,韩国)

(8)无论在什么场合同老挝人相遇,即使互相不认识对方,也总是报以微笑亲切地说一声“沙拜迪”(您好)……(初,老挝)

初级阶段出现的“相比、相差、相处、相遇”这四个词中,“相比、相差、相遇”均未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但“相差、相比”被HSK大纲收入;“相处”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但未收入大纲;四个词却均被《学汉语词典》[12]收入。这说明对于“相~”是否为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下面是中级阶段的用例:

(9)我以为男女相爱的时候应该互相了解,互相尊敬。(中,古巴)

(10)总的看来,发展地区的进出口额与发展中地区的进出口额相差很大,……(中,越南)

(11)在那儿去逛逛,看看你会感到一个古南京和一个新南京协调相间。(中,越南)

(12)长江上已建有桥梁 27座,二桥是其中的佼佼者,起于大厂雍庄,与宁扬一级公路相连穿越八卦州,……(中,巴基斯坦)

中级阶段出现了多例“与……相差很大/小”的用例,估计是关于贸易额比较的命题作文所致。“相爱”《现代汉语词典》和HSK大纲均未收;“相差”《现代汉语词典》未收,HSK大纲收录;“相间”“相连”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而HSK大纲未收,但中级教材的生词中含有这两个词。再看高级阶段的用例:

(13)山河相映的城市汉城环山围绕,市中有汉江穿越,具有与世界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景观。(高,韩国)

(14)遗憾的是相爱并不一定能相守。(高,克罗地亚)

(15)蓝色的天,蓝色的水,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水。(高,蒙古)

(16)尤其是晴天时远望,这个建筑的白色和天空的爽朗的蓝色十分相配。(高,日本)

(17)学习是苦和乐相交织在一起的。(三,克罗地亚)

“相爱”“相守”“相接”,《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相映”“相配”收入《现汉》,但都未列入HSK大纲,也未列入教材生词。初中高三级使用的“相V”大多用于“与/和/同……相V”结构中,其中仅一例中的V是双音节的,即例(17)。

再看“相互”的使用情况。先看初级和中级阶段的用例:

(18)我们约好相互学习。(初,日本)

(19)他教我法语,我教他英文,我们相互帮助。(初,英国)

(20)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但是我们经常相互联系。(中,日本)

在初级阶段出现5个“相互”用例,其中1例偏误;中级阶段仅出现1例。这些用例都是充当动词的状语。初中级阶段不多的5个正确用例中有4例出自日本学生,系受日语同形词的影响。下面看高级阶段的用例:

(21)这地震是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相互挤压碰撞以至地下断层严重错位造成的。(高,日本)

(22)我们相互带着笑容,换到汉城的火车票。(高,韩国)

(23)我们相互是朋友。(高,韩国)

(24)这部作品说明了当时社会情况、人与人之间地位差别,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高,蒙古)

高级阶段出现了6例“相互”用例,其中2例为偏误,正确的4例如上。这4例各具特色:第一例是“相互”修饰两个并列动词;第二例是“相互”修饰单音节 V+时态助词“着”然后带宾语;第三例做“是朋友”的状语,似可替换为“彼此”;第四例则为名词“关系”的定语,这是“相互”类同于“彼此”的功能。用例虽少,但已经包含了“相互”的主要功能分布。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组同义词中用例最多的“互相”的使用情况。在全部383个用例中“互相”用例为338个,占全部用例的88.25%。其它三个同义词相加仅为45例,占全部用例的11.75%。虽然“互相”被高频使用,但其所搭配共现的V的数量很有限,说明留学生的词汇量不够丰富。具体而言,初级阶段语料的116例中仅出现了23个V,绝大多数是与双音节V搭配。如:

(25)大家互相介绍自己的国家,很好玩。(初,韩国)

(26)我们常常互相帮助。(初,尼泊尔)

(27)晚会一开始大家就互相祝福。(初,老挝)

(28)还有我的妈妈,我很想她,因为我们习惯互相争论。(初,法国)

而与单音节V+宾语搭配的仅有3个:

(29)我再去中国以后,我们互相教语言吧。(初,日本)

(30)现在我觉得幸福是我跟家人和朋友一起电话的时候互相问现在情况……(初,韩国)

(31)商量的时候,我们互相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方法,那时候我们能更互相了解。(初,韩国)

在这116个用例中,高频使用的主要是“帮助”(52次)、“学习”(10次)、“了解”(7次)、“关心”(5次),而且多次出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等连用的情况。这些都是直接受教材输入的影响。

中级阶段的147个用例中出现了41个V,也是绝大多数与双音节V搭配,请看用例:

(32)人们穿着漂亮的新衣服互相拜年。(中,老挝)

(33)我们韩国人一般说话声也带着一些温柔的语气,脸上带着一些微笑,互相谦让。(中,韩国)

(34)设法在这个时间里互相体贴,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团聚一下。(中,奥地利)

(35)我们互相关爱,彼此谅解,家里洋溢幸福和温情。(中,印度尼西亚)

与单音节V加连带成分搭配的也不多,如:

(36)我一下子爱上了这个外号,如今我们还会开玩笑地互相叫姐妹。(中,吉尔吉斯斯坦)

(37)虽然我说话有点儿问题但是互相留好的印象。(中,韩国)

(38)因为互相听不懂,互相感到有点儿闷。(中,韩国)

(39)我跟我朋友也互相看一眼。(中,美国)

(36)(37)两例是单音节动词带宾语,(38)(39)两例是单音节动词带补语。另有“听对方的意见”“有特别的感情”“面对面”等单音节动词的用例。在这147个用例中,高频使用的还是“帮助”(23次)、“了解”(13次);紧随其后的是“拜年”和“祝贺”,各4次,而“学习”(3次)、“关心”(2次)的频率则下降了,说明中级阶段的话题更多,用词更丰富了。

高级阶段同样数量(50万字)的语料中仅出现了75个用例,但出现了44个V;与初级阶段相比,用例仅为初级阶段的64.6%,而所用词语则几乎是初级阶段的2倍;与中级阶段相比,用例仅为中级阶段的二分之一,而所有词语则略多于中级阶段;这充分说明词汇呈不断丰富的趋势。高级阶段的这些用例也是绝大多数与双音节V搭配,仅有7例是与单音节V+连带成分搭配的。先看与双音节搭配的用例:

(40)首先跨国婚姻的利是可以互相交流文化。(高,韩国)

(41)世间再也没有像水仙花这样体现夫妻互相渗透的花朵。(高,罗马尼亚)

(42)秋高气爽的一天,红通通、黄乎乎的树叶和蓝色的天空互相映衬,特别美丽。(高,日本)

(43)海就在我的脚下,像顽皮的孩子伸出他稚柔的手来抚摸着岸边的岩石,细小的浪花互相撞击着。(高,老挝)

再看与“单音节V+连带成分”搭配的句子:

(44)我和床上的妻子互相发脾气。(高,韩国)

(45)下午就出来玩水,大家都把凉水互相泼来泼去。(高,泰国)

(46)所以我们约定了以后自己的孩子互相叫我们姨母。(高,韩国)

(47)我们的住的地方很远,可是我们常常打电话,互相送电子信件……(高,日本)

这些用例除了(45)例是V来V去形式,其余(44)(46)(47)例都是单音节动词带宾语,(44)例虽是习惯用语,也是单音节动词带宾语。

汉语本体研究表明,“互相(相互)”除了修饰动词做状语以外,受“彼此”的浸染间或也可以充当定语。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的教学安排,但我们在留学生的语料中还是发现了“互相”用作定语的正确用例。我们在150万字的留学生语料中检索到10个“互相”作定语的正确用例,其中初级1例、中级8例、高级1例;说明留学生对“互相”的功能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如:

(48)因为我们都是在国外学习中的留学生,所以我们可以更了解互相的情况。(初,韩国)

(49)这样关系我觉得很不错,而且彼此会了解互相的年代。(中,日本)

(50)……所以对两个国家之间互相的理解不够。(中,韩国)

(51)她爱男人,他也在这个商店工作过,但是他们两个人不知道互相的关系。(中,乌克兰)

(52)只有互相的了解,尊重互相的想法,互相的关系才更圆满。(中,韩国)

(53)但是对跨国婚姻的反对意见也不少,一个就是互相之间容易发生矛盾,……(高,韩国)

在(48)~(53)六例中两例有“之间”,例(50)“之间”在“互相”前面,例(53)“之间”在“互相”后面;它们很好地反映了“(之)间”与“互相(相互)”共现时的隐现及位序的实际状况①有关“(之)间”与“互相(相互)”共现时的隐现及位序,请参看颜明、肖奚强[2],兹不赘述。。这也让我们反思:在以大纲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输入之外,学生都有哪些创造性的输出,而这些超出教学输入的正确输出都是通过什么途径习得的?

总体来看,“互”“相”“互相”和“相互”这组交互义同义副词中,“互相”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三个词。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组单双音节同义词中双音节词的使用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单音节的“互”“相”较本族人的使用频率低得多,说明教学输入与留学生的使用都缺乏“互/相+V”,这是教学双方都需要重视与加强的方面;第二,“互相”的高频使用也与同是双音节的“相互”被抑制有关,这与汉语本族人的使用情况也不相一致,说明“互相”一词独大(使用率独占鳌头)不仅与单双音节有关而且和学习与掌握的先后次序有关。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互相”的高频使用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偏误现象。

四、留学生的偏误现象分析

交互义同义副词“互”“相”“互相”和“相互”的使用偏误主要是误代。表现为“互”“相”与“互相”之间的单双音节的互代,“互相”误代“彼此”,以及与“互相”共现的动词之间的误代。由于正确与偏误用例均以“互相”为绝对优势,且各级偏误用例并不多,所以偏误分析中不专门进行“互”“相”“互相”“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

先看初级阶段的偏误情况。初级阶段的50万字语料中共出现了7例偏误,主要类型是误代(6例),另有遗漏1例。误代中有4例是动词与“互相”不搭配。请看:

(54)一年的时间快结束了,每个人都要相互离开了。(初,老挝)

(55)交朋友最好的方法是互相相信。(初,韩国)

(56)学习的时候我们也互相帮,我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初,老挝)

(57)我的家人互相爱,而且我拥有很多好朋友。(初,韩国)

(54)(55)两例的“离开”“相信”语义上不能与“互相”搭配,可分别改为“分开”和“信任”。这是近义动词之间的误代。(55)例的“互相相信”似乎也可以改为“互信”,但考虑到教材和大纲中都没有教授“互”的内容,且“互信”一般用于正式语体,不用于口语,所以这里改为“互相信任”比较合适。(56)(57)两例都是“互相”后接了光杆单音节V,这不符合“互相”的搭配规则,所以应该分别改为双音节的“帮助”和“爱护”,构成双+双结构。

另两例偏误,一例是单音节的“互”误代双音节的“互相”,一例是“互相”误代了协同副词“一起”:

(58)我们互帮助在每个地方。(初,尼泊尔)

(59)我们一家人都应该互相生活。(初,印尼)

(58)例可以改为“互相帮助”,也可以改为“互助”。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输入,改为“互相帮助”比较合适。在初、中、高150万字语料中,这是单音节的“互”误代了双音节的“互相”唯一的用例。也许是学生书写匆忙而遗漏了“相”,因为教学输入中没有教授“互”。例(59)“互相生活”语义不配,应将“互相”换成“一起”较为合适。

“互相”类的遗漏现象非常罕见,我们在15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到1 653例遗漏副词的用例,但仅有3例遗漏“互相”,其中一例出现在初级阶段。即:

(60)虽然我们从不一样的国家来,但是我们还∧帮帮助。(初,印度尼西亚)①这里以∧表示该位置存在遗漏现象。下同。

此例“帮助”的重叠形式有误,也与表达本义不相符。似应改为:“……但是我们还是互相帮助。”所以该例遗漏了交互义副词“互相”。

再看中级阶段的偏误情况。中级阶段出现17例偏误,也是误代类偏误最多,有14例,另有错序2例,遗漏单音节V后的动态助词1例。

先看误代。误代类型较多,第一类是双音节的“互相”误代单音节的“互”或“相”,第二类是与“互相”共现的单音节V,误代了同义的双音节V,第三类是语义上不能与“互相”搭配的双音节V,误代了可以搭配的双音节V,第四类是“互相”误代了定语和宾语位置的“彼此”。先看第一类,这有两例:

(61)二桥全线包括9座互相通立交,9座特大桥,6座大桥,……(中,巴基斯坦)

(62)我们的感觉互相通。(中,韩国)

(61)例“互相”误代了“互”,应为“互通立交”;(62)例“互相”误代了“相”,应为“感觉相通”。这两例都误用了双音节的“互相”,应该用单音节的“互”或“相”。

再看第二类。这一类共有3例,2例误将单音节的“爱”代替双音节的“爱护”,1例“帮”误代“帮助”。请看:

(63)但互相爱,互相照顾,所以我家庭每天感到幸福。(中,韩国)

(64)总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有的时候比较难,但是无论有没有问题,他们都互相爱。(中,法国)

(65)如果全世界一起来互相帮,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中,韩国)

第三类也有3例,都是语义上不能与“互相”搭配的双音节V,误代了可以搭配的双音节V。请看例句:

(66)现在很多韩国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而互相离开。(中,韩国)

(67)爸爸和女孩子之间,有互相爱好的感觉。(中,韩国)

(68)父母和子女得互相相爱,子女对父母要恭敬的心,态度,父母要跟子女常常说话。(中,韩国)

“离开”“爱好”“相爱”都不能与“互相”搭配,根据上下文应该分别改为“互相分开”“互相喜欢”“互相爱护”。相爱本身是互相的,所以语义上与“互相”重复。例(68)是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所以不能简单地删除“互相”,而应改为“互相爱护”。

第四类共有6例,其中2例不仅误代了“彼此”,而且语序有误:

(69)日本的教育方式是集团方式,意味着对互相提高能力有好处。(中,日本)

(70)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互相提高能力。(中,日本)

可以说“互相提高”,但不能说“互相提高能力”。两句似应改为“提高彼此的能力”。另外4例均为误代了做宾语的“彼此”。如下面两例:

(71)没有前后左右,越生气越打互相。(中,韩国)

(72)虽然我跟他年龄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是我跟他之间没有轻视互相,……(中,韩国)

虽然“互相”受“彼此”浸染,但不能做主、宾语,这两例的“互相”都应改为“彼此”。我们在同样的15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检索了“彼此”,用例不多,仅27例,其中初级8例:5个主语、3个定语;中级16例:13个主语、3个定语;高级3例:2个主语、1个定语。27例中“彼此”都是主语或定语,未见做宾语的用例。所以将“互相”用作宾语,则占据了“彼此”的功能空间。

两例错序用例都是“互相”与其他副词的语序颠倒而造成的:

(73)这都是由于互相没有理解,尊重的态度。(中,韩国)

(74)当时不知道互相怎样尊重。(中,韩国)

“互相”的修饰性较强,一般紧贴着动词,所以该词应该用在“没有”“怎样”的后面。而“互相”与单音节动词搭配时,动词后面起码得有时态助词共现,否则就站不住。下面的句子就是遗漏了“看”后面的“着”而造成偏误。

(75)只是互相看∧哈哈大笑。(中,韩国)

高级阶段偏误用例17例。其中误代7例,遗漏6例,另有冗余3例,错序1例。下面我们先看误代。

在7个误代用例中,有4例是单音节动词误代双音节动词,1例“互相”误代“互”,1例为“相”误代“互相”,1例为“相互”误代“彼此”。请看:

(76)所以为了跨国婚姻需要互相爱,还要互相了解对方的习惯,了解对方的文化。(高,韩国)

(77)第三个是除了亲戚以外,别的老人跟他们互相拜了。(高,韩国)

(78)开斋节会礼拜后穆斯林们互相致问候,共祝开斋节快乐……(高,也门)

(79)几个小时后他们相收到了对方的电话号码。(高,韩国)

(80)虽然在公园里的人都不认识相互,但我们都感到对方的心情。(高,韩国)

“互相爱”和“互相拜”各有两例,其中的V应分别改为双音节的爱恋、拜年。例(78)是“互相”误代了单音节的“互”,使得音韵不和谐,改为“互致问候”则为两个音步。例(79)是“相”误代了双音节的“互相/相互”,单音节的“相”一般不能与双音节的动词搭配。例(80)则是“相互”用在了宾语的位置上,虽然“相互”受“彼此”的浸染有做定语的用法,但不能用作宾语,此例是“相互”误代了“彼此”。

在遗漏的6例中,遗漏“互相”2例,遗漏单音节动词后的时态助词2例,遗漏单音节后的宾语2例。下面各举一例:

(81)这样,我们互相帮助∧学习。(高,韩国)

(82)鸟飞来飞去,照镜子,互相说∧谁是最漂亮的。(高,蒙古)

(83)虽然互相很爱∧,可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一样。(高,韩国)

例(81)“互相”后面的“帮助”不能带“学习”做宾语,所以这里只能是并列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学习”前面遗漏了“互相”。例(82)是说某事,“互相”后面的单音节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说”后遗漏了动态助词“着”。我们在对“互相”等的本体规则研究时发现,与“互相”搭配的单音节动词即使带上状语往往也不能完句,必须再带上宾语或补语才能完句。例(83)的“很爱”后面遗漏了宾语“对方”,补足以后才是合法的句子。

3例冗余“互相”的用例都是与之共现的双音节动词含有交互义,其中2例的动词中包含具有相互义的“相”,而致使语义重复:

(84)两个人互相恋爱。(高,罗马尼亚)

(85)反正我想说的是,婚姻后互相相处不容易。(高,韩国)

(86)万紫千红的花色和青蓝的天空互相相映,称造成秋天的颜色。(高,越南)

恋爱本身就是相互的,婚后的相处肯定是互相的,相映就是互相映衬,所以都应该删除冗余的“互相”。

一例错序用例仍然是互相与其他状语之间的位序颠倒:

(87)一来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很发达,二来在时间的方面,这些通货的主要“市场”互相能帮助。(高,日本)

这里是“能”与“互相”的位序颠倒了。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比较分析初、中、高三级偏误的共性和差异。

表2 外国留学生交互义副词的偏误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就偏误种类而言,误代是最主要的偏误,约占全部偏误的65.9%;其次为遗漏,约占 19.5%,但主要是相关成分的遗漏而非交互义副词本身的遗漏;错序和冗余偏误都很少,均只占7.3%。

就偏误的总体数量看,初级最少,中、高级阶段持平,都是初级阶段的2.4倍。若结合各级用例来看偏误的比率,则初级阶段的偏误仅占其用例的 5.6%,中级阶段占 10.75%,而高级阶段则多达17.5%。偏误率与汉语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即水平越高偏误率越高,而且近66%的偏误是误代类偏误,这似乎说明这种单双音节的语内规则的相互迁移比语际迁移更难克服。

五、结 论

由以上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外国留学生对交互义的“互、相、互相、相互”这组同义副词的使用情况与本族人很不相同,但与教材和大纲的编排不无关系。“互相”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偶见“相互”,而“互”极少,“相”则更多的是构词语素或正在词化的较为凝固的短语组成部分,说明教学输入与留学生的使用都缺乏“互/相+V”,这是教学双方都需要重视与加强的方面。“互相”的高频使用也与同是双音节的“相互”被抑制有关,这与汉语本族人的使用情况也不相一致,说明“互相”一词独大不仅与单双音节有关,而且和学习与掌握的先后次序有关。“互”“相”“互相”和“相互”这组同义词的偏误主要是误代。表现为“互”“相”与“互相”之间的单双音节的互代,“互相”误代“彼此”,以及与“互相”共现的动词之间的误代。其次是遗漏,但遗漏的主要是与“互相”相关的句法成分而非“互相”本身。错序和冗余偏误都极少。从历时发展来看,偏误率与汉语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即水平越高偏误率越高,而且近66%的偏误是误代类偏误,这似乎说明这种单双音节的语内规则的相互迁移比语际迁移更难克服。

[1] 颜明,肖奚强.“相”“互”及“相V”“互V”句法功能论略[J].语言研究,2012(2):91-94.

[2] 颜明,肖奚强.“互”、“相”与“互相”句法功能比较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2).

[3]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第七版)[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4]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5]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 肖奚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7.

[7] 肖奚强,朱敏.汉语初级强化教程:综合课本(ⅠⅡⅢ 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方丽霞,王卓.隐喻机制下二语词汇习得路径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109-112.

[9] 杨昆,毛延生.国内外语用能力测试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132-137.

[10] 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 鲁健骥,吕文华.学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责任编辑:张新玲)

Study on C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Morphemically Identical Synonyms

YAN Ming
(Liberal Arts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ti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 in using words in the“hù” / “xiāng”-“hùxiāng” groups, and this is mostly related to the textbooks and syllabi designed for non-Chinese learners, among whom “hùxiāng” has dominantly the highest frequency while “xiānghù” appears occasionally,“hù” is extremely rare, and “xiāng” is used mainly in set phrases. Th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 ‘hù’/ ‘xiāng’+ V” pattern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quisition process. Their high frequency of “hùxiāng” and low frequency of “xiānghù” are a very different way of using these words compared with native speakers. The dominantly high frequency of “hùxiāng” shows that they learned “hùxiāng” first and mistakenly replaced it with its synonyms “ ‘hù’ / ‘xiāng’ and ‘xiānghù’ ” that they acquired later. Omission is another type of mistake, which however occurs mainly in structures related to “hùxiāng”, rather than “hùxiāng”itself. Errors with word order and redundancy are rare.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rate of errors is in proportion with their level of proficiency, i.e., the higher their level of proficiency, the more errors they make with words in this group, and 66% of the errors are of the erroneous replacement type. This means that it is much harder to avoid errors in intralingual transfer than interlingual transf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rphemically identical synonyms;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y

H1

A

1009-8135(2017)03-0071-10

2017-03-09

颜 明(1981—),女,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二语习得及现代汉语语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外国学生汉语同素单双音节同义副词习得研究”(16CYY02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单音节用例偏误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