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华
【摘要】 目的:探讨有关多发伤患者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院前基础性救治及院内早期救治,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而完成对于多发伤患者的一体化综合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49例,占81.67%,死亡11例,占18.33%。一体化救治模式行手术前的准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8±28)min、(28±14)d。结论:对多发伤患者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和住院救治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创伤后的紧急救治率,为院内救治获取了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机会,是目前临床上救治多发伤患者的紧急手段。
【关键词】 多发伤; 院前; 院内; 一体化; 紧急救治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3.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3-0144-02
多发伤主要指的是由于同一伤因下,人体同一时间或者相继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和器官受到严重损伤,其中一处即使单独存在也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多发伤患者通常存在伤势严重及发生急促等特点,对于院前和院内的紧急抢救难度十分巨大,严重影响社会形象[3-4]。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将会有效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机率,缩短急诊手术准备时间和住院时间[5]。本研究通过对多发伤患者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详细报道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将2013年2月-2016年
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多发伤的临床诊断标准,均为自愿参与配合本次研究。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66岁,平均(40.6±28.3)岁。交通事故伤患者39例,高空坠落伤患者9例,斗殴伤患者8例,挤压伤患者3例,其他伤患者1例。院前急救距离:距离10 km内41例,距离10~20 km 16例,距离21~30 km 3例。
1.2 方法
1.2.1 院前急救 120调度中心指挥部将接听到的急救电话后,在短时间内自发生成“最短急救时间、最小急救距离”等明确指示。当急救车到达现场后,并迅速对多发伤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同时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护患者气道,如分泌物、凝血物体、假牙及呕吐物等,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胃内出现容物误吸的情况。对于出现舌后坠患者则需要立刻置入口咽通气管,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并适当给予供氧干預,维持患者所需的正常呼吸功能;对于出现呼吸停止患者则需行气管插管干预;对于出血患者而言,则需要立刻进行止血、包扎等处理,并开放静脉通道,必要时行双管输盐水或平衡液处理,随即转入到急诊抢救室进行救治。在行院前急救的同时,及时联系急诊内科,使其做好救治准备,院前确诊手术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利于急诊救治做好充分准备,为患者获取更多的救治时间[6]。
1.2.2 院内急救 多发伤患者被送至医院急救后,院前急救人员需要与院内救治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医院急诊科室应该立刻对多发伤患者进行CT检查、B超检查及X射线检查等,根据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再次评估患者伤势,利于接下来的救治措施。由于院前急救人员已经评估患者病情,为多发伤患者建立绿色手术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中间环节,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并提前通知相关外科科室主治以上医师在急诊科进行联合会诊,迅速协调手术方案,此外,急诊科人员已经做好术相关准备,如备皮、输血等,因此,患者可以快速进行手术[7]。
1.2.3 急救手术 急诊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机率和死亡率。对于伤势情况较为严重及生命体征不能维持平稳情况下的患者,可绕行专科病房直接送手术室完成急救手术。本文接受研究的60例患者中,49例患者接受急诊手术。对于生命垂危患者行控制外科损伤技术,进一步控制患者出血及危及生命的情况,随即将患者送至到重症监护病房,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其他手术救治和治疗[8]。
1.2.4 重症救治 多发伤患者行一期手术治疗后,将患者送至到重症救治病房,若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和多变,则需要联系外科专家进行会诊。本组49例行一期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其中35例被送至重症监护室[9]。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接受研究患者的紧急救治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及救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情况
60例接受研究的多发伤患者中,痊愈49例,占81.67%,死亡11例,占18.33%。
2.2 急救准备时间和住院时间
一体化救治模式行手术前的准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8±28)min、(28±14)d。
3 讨论
多发伤患者院前、院内一体化紧急救治十分重要。由于多发伤患者具有发病急促及病情复杂等特点,不仅需要各个科室共同采取救治,还需要由各科专家相互合作。由于跨越不同科室的救治问题,因此,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机会,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因此,院前紧急救治能够给予基础性创伤患者一定的生命支持,院内急诊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并选择合理的救治措施和重症监护,紧急救治手术的实施不仅能够降低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机率,还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得患者接受最为有效和紧急的一体化救治,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11]。此外,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通过建立阶梯式急救模式,将院前、院内及治疗等三个方面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程序。院前行基础创伤性救治的同时,与院内医院急诊进行联系,并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院内实施系统化急救措施,并联系各科专家会诊,根据患者的实际诊断结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重症监护。对于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干预十分重要,多发伤患者由于存在不同部位及器官的损伤,需要及时救治。患者受到损伤后1 h是行基础创伤性救治的关键时机,因此,院前行基础创伤性救治十分重要。应该检查患者基本情况的同时,给予紧急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开放静脉通道救治等,对于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干预,利于呼吸道的通畅,同时快速将患者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近几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改进内容主要为:通讯系统、急救程序及急救队伍的完善等。伴随急诊服务体系发展逐渐完善,极大程度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目前,120调度系统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院前评分不规范等情况,对于严重的多发伤患者而言并未及时送至医疗水平和设施较为完善的医院,严重耽误了患者的黄金救治期,影响后续治疗。因此,建立完善的院前创伤评分标准,对于院前急救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12]。与此同时,院内急救是治疗多发伤患者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需要纠正患者休克后行手术处理。但是,对于抗休克效果并不显著时则需立即行手术处理。
本文研究结论显示,60例接受研究的多发傷患者中,痊愈49例,占81.67%,死亡11例,占18.33%,对于多发伤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发生死亡的机率;一体化救治模式行手术前的准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8±28)min、(28±14)d,通过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能够极大程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进一步加快患者的身体恢复。通过行一体化紧急治疗,不仅能够树立正确的抢救观念,还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医院的救治力度和能力,充分发挥紧急救治的临床优势,进而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多发伤患者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不仅能够缩短急诊手术准备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还能够提高多发伤患者黄金急救时间的利用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成为治疗多发伤的有效模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资坚,蔡史健,张荣臻,等.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6):561-565.
[2]张春梅,俞利华.多发伤110例的急救[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235-236.
[3]刘小红,白晓,梁小燕,等.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1):57-59.
[4]陈宁波,陈仿,曾杰,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640-642.
[5]王触灵,南晓东,张丽环,等.道路交通伤致重型颅脑损伤的紧急救治[J].疑难病杂志,2011,10(6):451-452.
[6]李效全,刘佳易,赵小兰.院前急救中创伤性疾病与非创伤性疾病出诊率的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0):1629-1630.
[7]邹丽华,郑燕红,陈利英,等.“创伤急救合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6-768.
[8]汤中飞,李兵,阮海林,等.规范化救治模式在严重交通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4):186-189.
[9]王建柏,高劲谋,胡平,等.49例严重肢体挤压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7):393-396.
[10]王琼,方健,王颉,等.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一体化信息联动系统研究[J].人民军医,2013,56(6):721-722.
[11]班宇侠,舒艳,刘利民,等.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J].北京医学,2012,34(10):903-904.
[12]张道全,李瑞,孙文敏,等.高海拔地区胸部道路交通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46-1247.
(收稿日期:201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