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波+许燕燕+许芳芳
摘 要:统计了2006—2015年的慈溪城区降水监测数据,对慈溪城区近十年酸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此外,分析了该市酸雨污染来源及十年来做出的相应措施及成效,根据慈溪地区实际情况,对未来酸雨的治理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关键词:慈溪 酸雨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32-03
慈溪位于杭州湾喇叭口南岸,是一个位于经济金三角地带的新兴城市。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车辆的急剧增多,大气污染中酸雨已逐渐成为当今大气污染中的突出问题之一,人们对酸雨的危害认识也随之加深。为了了解及更好地控制酸雨污染,慈溪市区2003年布设了一个降水点位,现统计了2006—2015年的酸雨常规监测数据,分析慈溪市近十年来的酸雨污染现状及其变化情况,为今后提出酸雨治理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pH值方面分析
慈溪城区酸雨情况近10年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酸雨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好转趋势并不非常明显,酸雨等级一直是Ⅳ级,5年里慈溪一直属于重酸雨区,而从pH值角度看,pH值呈起伏状态,也没有呈现下降趋势。酸雨状况在“十二五”期间呈好转趋势,特别是2015年,酸雨率明显下降,酸雨等级跳到了Ⅱ级状态,pH值也上升明显,慈溪终于跳出了重酸雨区的行列,具体数据等详见表1、图1。
1.2 从降水化学成份分析
该市降水的化学成份中,硫酸根、硝酸根占很大比例,而酸雨的强度、pH值的大小主要由降水中的硫酸根与硝酸根的浓度所决定,从图2看出硫酸根浓度、硝酸根浓度在“十一五”期间呈上下起伏状态,进入“十二五”期间硫酸根浓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硝酸根起伏明显变小,趋于稳定状态。
该市酸雨的污染类型基本一直处于硫酸与硝酸混合型,且硫酸根影响占优势地位,特别在“十一五”期间,硫酸根浓度远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两者比值较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硫酸根与硝酸根浓度比值总体处于变小且趋于平衡状态,详見表2、表3。
2 慈溪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酸雨的主要污染因子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分析其主要来源于人类工业废气排放及机动车的尾气。
“十一五”期间原煤及燃料油为主要能源,二氧化硫排放量比较大,二氧化氮排放量从2009年开始统计。据统计2006—2010年全市工业总用煤量分别约为90.42万 t、82.97万 t、92.56万 t、57.9万 t、53.6万 t,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6 361.34 t、4 519.24 t、5 266.68 t、4 119.84 t、4 875.79 t,2009年开始统计的氮氧化物排放量达3 902.94 t,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达3 946.81 t。“十一五”期间用煤总量达377.45万 t,二氧化硫总量达2 5142.89 t。较大的工业用煤量及相应巨大的二氧化硫气体排放量,使该市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处于重酸雨区。详见图3、图4。
2011年至2015年全市工业总用煤量分别约为40.67万 t、37.49万 t、29.81万t、29.40万 t、22.98万 t,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4 929.59 t、4 700.79 t、4 350.23 t、4 273.88 t、4039.42 t,相应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达1 702.27 t、1 660.39t、1 557.46 t、1 731.09 t、 1 998.50 t。“十二五”期间用煤总量达160.35万t,二氧化硫总量达22 293.92 t。详见图3、图4。
由此看出,“十二五”期间比“十一五”期间用煤量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的也相应减少,该市的酸雨现状得到相应的好转。
另外,2006—2015年期间机动车辆成倍增加,致使城区车流量增加,据统计至2015年年底,慈溪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0万辆,也成为了产生酸雨前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3 酸雨治理措施与成效
该市“十一五”期间一直处于重酸雨区,“十二五”期间,该市以解决重点区域、行业的环境污染为工作重心,以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为重要抓手,主要措施如下。
3.1 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全面实施集污纳管、中水回用、燃煤锅炉淘汰等十大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总量控制制度管理,分批推进刷卡排污系统建设,全面实行A类排污许可证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双重控制,有效控制全市主要污染源排放总量。
3.2 全面开展涉气重污染行业整治
“十二五”时期,开展橡胶再生利用、电镀、废塑料行业以及包括印染、造纸、化工、化纤、金属表面酸洗、有色金属熔炼等六大行业的整治。
3.3 做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出台了《慈溪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2014—2017年)》及《慈溪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体系,成立大气重污染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大气重污染预警工作。
建设了中心城区“禁燃区”,建成投用2家机动车尾气监测站,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实现全市50余家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建立健全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与监督管理体系,鼓励黄标车提前淘汰,实行黄标车全域限行。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至2015年底,该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远远低于“十一五”期间总量,详见图4。在2013年时,该市终于从重酸雨区转为中酸雨区,并保持到2014年,2015年降水的pH值为5.07、酸雨率为48.5%,是2005年以来酸雨程度最轻,酸雨率最低,成为轻酸雨区,该市终于彻底摘掉了十多年来的重酸雨区“帽子”。
4 未来酸雨控制对策
(1)改变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针对该市的能源来源仍是煤炭的现状,持续加强能源管理,限值、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等的工业设备,积极开发替代燃煤的清洁能源,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从而控制酸雨前体物的排放量总量得到控制。
(2)持续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3)继续严格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制度,加强尾气检测机构管理,严格环保标志发放,配合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执法体系。
(4)建立健全大气环境应急响应制度,根据宁波监测中心环境空气预报系统建设进程,联合气象部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及发布工作,继续实行大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制度,提高空气质量预测能力,适时启动大气重污染预警响应。
参考文献
[1] 赵艳霞,侯青.近13年(1993—2005)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
[2] 谢志清,杜银,曾燕,等.降水时空变化对中国南方强酸雨分布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