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难与对策

2017-06-19 18:46周多
消费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困难电子商务

周多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施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上行”不畅、“最后一公里”难打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匮乏等问题,还须政策倾斜和市场引导双管齐下,从完善产业链、物流链、人才链上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电子商务;困难;政策倾斜;市场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在国家政策推动、行业巨头引领、市场发展趋势、转型升级需求等多股力量推动下,呈现爆发式发展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就达3120亿元,2016年全年可达6475亿元。

农村电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在高歌猛进的大好局面之下,农村电商继续发展的问题也随之显现,未来隐忧重重。

一、当前我国农村电商面临的困境分析

归纳来说,农村电商的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农产品上行”道路不畅

农村电商的核心,是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循环。

目前的农村电商,热闹的多是工业产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却做得远远不够。“工业品下行”解决的是农民消费质量问题,“农产品上行”解决的是农民消费能力问题。“农产品上行”畅通,才能借以改变中国农业几十年来小生产、大市场、分布广、流通难、高损耗、低效能的整体落后面貌;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才能真正拉动农村消费。当下,各地工业品下行推动力度大、企业积极性高,而农产品进城难度大、瓶颈多。

细较起来,有三大瓶颈:

1.产品瓶颈:小农经营之下,“上网”农产品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常常断货,电商很难持续运作和获利;农产品往往面临着存储难的问题,尤其是生鲜产品损耗大,运输和存储成本高,线上价格甚至高于线下。

2.“上网”瓶颈:农副产品多属于标准化靠后的产品,往往是在批发市场做标准化的工作,同时货值低、品控难,并不适于全部“上网”;农产品多属于品牌不突出的产品,现有的较成功的一些进城农产品,主要是各地最好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即使在线下也非常好卖,而更多的农产品“上网”后销量很差。

3.营销瓶颈:“触网”农民“放下镰刀”易,“拿起鼠标”难,往往缺乏提升流量和成交转化率的本领,网店的成功率很低;农民将产品卖给本地网商,因为相互熟悉和提前预订,价格往往低于传统经销商的收购价,而对网商而言,因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推广费,利润空间非常有限,难以出高价。恶性循环之下,农民被动参与电商,增收更难。

(二)“最后一公里”难以 打通

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供应链长,销售环节多,消息获取渠道窄,使很多特色农产品局限在产地,造成生产与销售脱节,农民增收困难。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的在线交易和信息的发布,使传统农业融入“互联网+”,有利于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但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其对农产品的物流过程要求较高:不污染、保持新鲜、不变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我国广大中部农业地区农产品物流“最后-公里”问题突出,农产品进城之路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制约了农产品流通与电商平台的对接。

在村民网购方面,现阶段打通“最后一公里”,基本上只能实现村级服务点全覆盖,商品能够安全快速送达村驻地服务点,村民网购商品基本上都需要自行前往领取,尚未形成固定的客运代送体系。从实际运行来看,“最后一公里”的运送基本都是依靠电商巨头和当地政府对物流的补贴来支撑。长远来看,这种补贴机制不可持续。

“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滞后。很多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不全、信号差、网速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约占人口总数的50%,而农村网民仅占全部网民的27.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0%,比城市低34个百分点。

2.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农村缺乏农产品大型仓储、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囿于农产品的特点,网销农产品综合物流成本往往较高:村民网购工业品也难以送货上门。

3.多头管理导致重复建设。目前农村电商发展普遍模式是“县里建一个运营中心、乡镇建一些服务站、村里布一批服务网点、再加一个物流配送体系”,涉及商务、农业、供销、邮政、交通运输等诸多部门和单位,条块分割之下,不仅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互相竞争、掣肘,“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极大地浪费了本就有限的基层电商资源。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匮乏

目前来看,发展农村电商的市场主体既不能是普通的农民,也不能是专业的电商公司。

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导致从事电商的人才极度匮乏,特别是在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人才缺口很大。对于很多“触网”农民来说,如何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如何给自己的“宝贝”拍照、写文案,如何维护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虚拟销售渠道,太过困难。

另一方面,若是依靠专业电商公司,那么由于资本的逐利行为,从增加公司自身利润出发,电商公司会加大农村和城市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剪刀差”,反而妨碍农村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广泛开展。

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新农人等应该成为农村电商的主体。他们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只有通过他们,农村电商带来的低成本、覆盖面广,沟通方便快捷的优势,才能真正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銷售的利器。

但是目前,这些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对传统销售模式非常依赖,而且缺乏电商运行人才,对电商往往抱着试水的态度开展业务,并没有转变意识积极拥抱电商。因此对于大多数需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销售价格的农产品来说,距离搭上电商快车仍旧非常远。

二、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针对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种种难题,有的放矢,从完善产业链、物流链、人才链等方面寻找解决之道,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

(一)打造“农产品上行”产业链

1。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實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加快制定农产品网上销售标准,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生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2.建立渠道管理体系:把所有的互联网渠道、甚至线下渠道作整体规划和布局,建立一个高效的渠道管理和运营体系。制定各地适用的电子商务标准体系规划和相关支撑引导标准,支持和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完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体系。

3.走品牌化路线:农产品竞争是县域竞争不是企业竞争,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协会统筹,企业担纲,共同发展”,一个区域力推几个“明星”产品品牌,共同完成农产品品质控制,质量溯源,品牌打造,包装设计。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鼓励实行订单化生产,实现消费者对整个种植生产全程遥控、全程跟踪、全程追溯,满足高端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品质化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打通“最后一公里”物流链

1.建设完善通村道路:加快偏远农村路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利用已有的村级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电商平台、快递企业、邮政、供销社等资源,让通村公交车从事农产品的运输。

2.鼓励铺开基层物流网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加快实现快递功能覆盖到村;鼓励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并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体系,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

3.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加强与冷链物流设施相对发达的农业园区合作,公路管理部门及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严格执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保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

4.推进农村通信网络工程建设:提升农家网店网络带宽,统一设置农村电商服务站设置条件,让其具备网络购物、网络销售、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缴费支付、取送货品等基本功能,既要农产品运的出去,也要外面的商品送的进来。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高速、广泛、互通、安全的基础网络设施。

(三)培养“拿起鼠标进商场”的人才链

1.政策支持:财政部门要整合相关的扶持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电商业务的,给予适度扶持;商务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电商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引导;农业经管部门要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引导,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金融机构要加快建设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优先支持发展电商业务的新型经营主体。

2.项目引导:在农业政策性扶持项目中,加大农产品电商项目的比例:已有的农业扶持项目评选,例如“家庭示范农场”,也要逐步将是否有电子商务,作为评审的必要条件。

3.培训跟进:将移动互联网使用、农村电子商务课程作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常规性培训加入农村公益性培训体系中;除了正规大学的“学院派”传授外,应更多地由从事电商多年的“实战派”电商公司做好“传帮带”工作,建立农村电商三级培训体系(县、乡、村):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对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人员等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电子商务渠道,提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猜你喜欢
困难电子商务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寻找困难的游戏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选择困难症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电子商务人的核心能力
雅阁车间歇性起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