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妹
[摘要]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凸现知识的本质,展现数学课堂魅力。
[关键词]心理;数学课堂;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4001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科目,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但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脱节,且教学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不仅阻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正确了解学生的心理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亦是如此。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很了解学生,可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了解,需要教师走入学生的内心,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来进一步了解学生。此外,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不用关心。其实不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有义务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很多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导致容易武断地给学生贴上“标签”。如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教师就给他们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有的学生经过努力后,仍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就给这些学生贴上“笨学生”的标签。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可过于武断地评判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的学生显得过于沉默,有的学生眉头紧锁……看到这样的情况后,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引导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气氛活跃后,我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的内心是比较脆弱的,他们很可能会因为一个小挫折或者困难,使得自身的自信心大减。而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是勇于挑战困难的,并且会越挫越勇。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并告诉他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道理,可有时一些过于高深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内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呢?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因为赞扬和鼓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潜藏的内心情感。当然,仅仅有赞扬和鼓励是不够的,教师还应给学生设置适当的障碍,让他们“受挫”,然后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清除学习中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才会逐渐变得强大,他们的心理素质才得以提高。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提问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发现他不能快速地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问题,无法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技巧。这个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后,红着脸,低着头。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会让这个学生坐下,提醒他好好聽课。其实,一些学生并不是不好好听课,而是由于各种因素无法有效地吸收知识。如果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给他出了几道题进行练习巩固。一开始,这个学生解题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可随着我的引导,他解题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直面困难,并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会不自觉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多一份关注,有的时候这种关注并不出于教师的本意。如一些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后,会给学生出示一些奥数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课堂就会完全成为教师和一些数学成绩优秀学生的交流平台,导致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参与其中,即使教师进行引导也不能理解所学知识。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变得更加明显、更加严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在带领学生探究“周长是多少”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利用铁丝围成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围成方形,有的学生围成心形。这样教学考虑到了每个学生的感受,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设计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让学生用小棒拼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周长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总之,不管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有新意,授课方式多么新颖,如果不懂关注学生的心理,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学。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展现数学课堂魅力。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