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展宏
[摘要]小学数学的问题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质疑、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直观化;层次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2801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来说,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都是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中实现的。这说明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发展。
一、创设直观化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其目的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服务的,但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直观化的问题情境。特别是教学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相对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思考,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减少问题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老王家养了24只母鸡,比公鸡多12只,问公鸡有多少只?”该问题很简单,但是小学生的错误率却比较高,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比較简单,看到关键词“多”之后,就盲目地进行“24+12=36”的加法运算,这也与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有关。对此,教师可以将该问题进行转化,创设更加直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如将老王家养多少只鸡用线段图(如下)进行表示,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了,从而轻松地得出正确答案:24-12=12(只)。
二、创设层次化问题情境
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需要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传统标准化、统一化的问题教学形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遵循差异化、层次化的问题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学情,创设层次化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每个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混合运算”计算教学中,由于混合运算的思维过程相对复杂,再加上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可以由简到繁地创设层次化的问题情境,让计算能力低的学生可以优先解答低层次问题,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尽量解答深层次问题,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参与到问题教学活动中来。如在(58+37)÷(64-9×5)的解题教学中,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原因是因为涉及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且有些学生还不具备综合解题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将相对复杂的问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进行分解,创设层次化的问题情境,将复杂的混合运算思维过程简单化,如提出“四则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在运算过程中面对有括号的算式如何处理”等问题。这样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可以优先思考简单的问题,学习基础好、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整体上的运算,避免了学困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现象发生。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和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可多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今天的天气是零下8度到零上2度,该怎么表示?”“你有10元钱,但是还欠小明2元钱,该怎么表示?”“小华上三层楼,小明下一层楼,怎么表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简单,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是解决数学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直观化、生活化、层次化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障碍,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得到发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