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新芳
(江苏吴江高级中学,江苏 吴江 215200)
高中生物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管新芳
(江苏吴江高级中学,江苏 吴江 215200)
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因素阐述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原因。针对课堂观察以及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低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课堂活动的设计、程序、安排等方面提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策略
1.教师的教育理念
大多数教师认为生物作为理科中的“文科”,是一门理论性大于逻辑性的学科。他们认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上,从而忽略了课堂活动的开展。另外,江苏高考生物实行等级制,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只要达到B就行了。因为高考录取时主要看三科总分,各学校的策略也是“血拼”语数外,对于选科的学习相对比较放松,导致每次模考B等级的分数只有50分左右。这会给教师传达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对学生不需要讲解太多深层次的知识,只需要将书上原有的知识点给学生简单讲解就可以。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进一步造成生物课堂的索然无味,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致也就普遍不高。
2.学生的知识储备
有的课堂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涉及的知识超过了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使学生无法达成教师设定的目标,花了较多精力还是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超过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会给学生的构建活动造成较大困难。于是很多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力转移,活动自然也不能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3.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编排了一些资料分析,让学生从中总结相关结论。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环节,教材中准备了四个资料。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读一下文字,然后问他们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现在的高中生,面对屏幕的时间远多于接触自然,对于生活中常见生物的特征了解很少。如果只是利用书本文字,学生常常不能深刻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很多学生只是在书上找到黑体字部分阅读一下而已,这样的资料分析没有任何意义。
1.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为了解决重点、难点,教师会选择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课堂活动,这是为了辅助教学。如果课堂活动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或指向性不高,比如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的课堂活动就可以不要。在“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中,可从学生熟悉的鼠害、蝗灾、某些渔业资源的枯竭等实例,直接说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然后进行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变化的研究。这样的导入简单而直接,不累赘。
2.课堂活动设计要能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成教师的要求或者活动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如在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中,某教师在赛课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观看大肠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的动画之后,也按照上述教学方法填表、画曲线图,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建构细菌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一般步骤。然后让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建构细菌种群的增长模型具体步骤(四位同学一张纸)。[合作探究一]:观察问题;作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接着,教师展示了澳大利亚野兔、美国某岛的环颈雉、富春江中的水葫芦等相关资料。最后,让学生以澳大利亚野兔为例,进行[合作探究二](同样四位同学一张纸),要求学生填写假如我们要建构澳大利亚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按数学建构的一般步骤,应该怎样进行?请写下来。[合作探究三]:观察问题;作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在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四位学生一组活动了几分钟,也不知道怎么写?特别是数学表达。这样的活动设计显然是要求过高,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要求不能过高。
3.课堂活动程序要简约、明了
课堂活动的程序设计上要注意简约清晰,如果活动过程复杂烦琐,则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活动的规则要细致明了,特别是在分组实验、物理模型建构等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每一位学生的职责。如在“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中,实验的关键是海藻酸钠的浓度。海藻酸钠的浓度对凝胶珠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是学生无法想象的,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活动(3人一组,整个班级分成12组,分别对应三种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程序如下:
(1)课前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步骤A,酵母细胞的活化;步骤B,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的CaCl2溶液。
(2)课上学生分组实验:步骤C,配制海藻酸钠溶液——甲同学完成,乙、丙同学观察看甲同学是否有错误操作;步骤D,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乙同学完成,甲、丙同学观察;步骤E,固定化酵母细胞——丙同学完成,甲、乙同学观察。
(3)最后观察本小组得到的凝胶珠颜色、形状与其他组的区别,并记录在设计好的表1中。
表1 实验探究活动记录例表
(4)展示学生实验成果并分析评价。本节课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程序明了有序,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本组的实验中,效果较好。
4.课堂活动安排要合理、组织要到位
一节课中安排的课堂活动,特别是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操作等不能多于三次。否则,会导致每个活动都草草了事,没有深入,浮于表面。而且一堂课中的几个课堂活动要呈现逐步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整体。如果各个课堂活动互不相关,课堂教学会有杂乱之感。 比如,在“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课中,设计三个学生模拟操作活动:
(1)限制酶的相关内容学习结束,请大家拿起剪刀模拟EcoRⅠ,切割纸条1(绿色)所代表的DNA分子。(此DNA片段有一处EcoRⅠ识别序列)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模型构建1——用EcoRⅠ切割DNA片段,代表上黑板粘贴小组成果。
(2)拿出纸条2(红色,此DNA片段有两处EcoRⅠ识别序列),所要的目的基因在此DNA片段的中间,请学生继续用EcoRⅠ切割。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模型构建2——用EcoRⅠ切割DNA片段而获得目的基因,小组代表上黑板粘贴小组成果。
(3)学完DNA连接酶,学生继续两人一组进行模型构建3——用DNA连接酶制作重组DNA分子,代表上黑板粘贴成果。
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模拟操作,优于以往的所有内容学完、一次性进行重组DNA构建的课堂活动,相比之下效果更好。而且,课后让学生将纸条1的两端粘合成一个环,用来模拟质粒,继续两人一组,顺利完成了重组质粒的构建。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将分子水平上的微观操作进行了合理宏观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本质。
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因而,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地改进策略、不断地锤炼,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使课堂活动真正从“形”的层次上升到“灵”的境界,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1]章志红.浅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6,(42).
[2]沈宗琦.试述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
[3]朱倩.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快乐阅读,2015,(14).
〔责任编辑:李海波〕
doi: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47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ness of Biology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Senior High School
GUAN Xin-fang
(Wujiang Senior High School,Wujiang 215200,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ing-three factors, explores the reason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activities.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low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from the design, procedures and arrangement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 activities; effective classroom; strategy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46
2017-03-07
管新芳(1971—),女,江苏吴江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G633.91
A
1008-6714(2017)06-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