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军
(红河州林业工作站,云南 蒙自 661199)
旱冬瓜不同造林模式对幼林生长的影响
胡永军
(红河州林业工作站,云南 蒙自 661199)
进行不同混交造林模式对旱冬瓜幼林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冬瓜×红木荷、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旱冬瓜纯林造林模式的树高和地径年均增幅为80.1 cm 、93.2 cm、69.7 cm和0.95 cm、1.11 cm、0.92 cm,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的树高和地径分别比旱冬瓜×红木荷和旱冬瓜纯林造林模式提高14.06%、25.21%和14.41%、17.11%。旱冬瓜×杉木混交造林模式优于其他2种造林模式。
旱冬瓜;造林模式;混交模式;幼林生长
旱冬瓜(Alnusnepalensis)是桦木科桤木属的高大乔木树种,笔名蒙自桤木、西南桤木。分布于云南及四川南部、西藏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等地,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海拔 1 000~2 800 m的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以 1 400~2 400 m范围内较多,天然更新强,幼树稍耐阴,生长迅速,杆型好,是重要的乡土用材树种,具有固氮根瘤菌,能改善土壤肥力,也可用做栲胶原料,是桤木属中最原始的树种,也是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种。通过营造旱冬瓜混交比较,充分掌握其造林关键技术,对推广优良乡土阔叶树种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区位于屏边县新现乡马卡村委会,地处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5 km。区内平均海拔 1 460 m,年均温16.5℃,最低月均温8℃,最高月均温21℃,年均活动积温 5 105 ℃,无霜期330 d,年日照时间 1 550 h,年降雨量 1 600 mm,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土层厚度30~80 cm,分布有杉木、麻栎、木姜子、樟树、红豆杉等主要树种。
2.1 试验设计
实验地为2012年的采伐迹地,清除杂物,炼山挖穴,整穴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每穴施用0.2~0.25 kg钙镁磷作为底肥,于2013年12月造林,3年内全面除草,每年抚育2次,抚育时间为4月和9月。设计模式为旱冬瓜×红木荷、旱冬瓜×杉木、旱冬瓜纯林3种模式。旱冬瓜×红木荷配置比例为3∶1,( 3行旱冬瓜1行红木荷),旱冬瓜×杉木配置比例为1∶1,( 1行旱冬瓜1行杉木)。3种造林模式初始密度为2.5 m×2.5 m。以下为各小班设计情况:1号小班面积为6.27 hm2,2号小班8.35 hm2,5号小班4.93 hm2,为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3号小班5.31 hm2,4号小班8.22 hm2,为旱冬瓜×红木荷混交模式;6号小班3.09 hm2,7号小班5.25 hm2,为旱冬瓜纯林模式。
2.2调查方法
2014—2016的每年12月,对不同模式、不同混交的各小区树种的树高、胸径、冠幅等主要生长因子进行每木调查,计算平均值,并对旱冬瓜的胸径、树高、冠幅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3.1 不同混交模式对旱冬瓜幼林生长的影响3.1.1 不同混交模式对旱冬瓜幼林高生长的影响
不同混交模式旱冬瓜高生长量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旱冬瓜×杉木混交林模式中,旱冬瓜平均树高生长指标年均增幅明显,高于旱冬瓜×红木荷混交模式和旱冬瓜纯林模式。旱冬瓜×红木荷、旱冬瓜×杉木和旱冬瓜纯林模式的年均增幅分别为80.1 cm 、93.2 cm和69.7 cm,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分别比旱冬瓜×红木荷混交造林模式和旱冬瓜纯林造林模式的树高提高14.06%和25.21%,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对旱冬瓜明生长具有显促进作用,旱冬瓜本身的高生长状况因混交得到改善。
表1 不同混交模式旱冬瓜高生长Tab.1 High growth of Alnus nepalensis in different mixed mode cm
3.1.2 不同混交模式对旱冬瓜地径生长的影响
不同混交模式地径生长量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混交模式旱冬瓜地径生长Tab.2 Ground diameter of Alnus nepalensis in different mixed mode cm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模式旱冬瓜地径生长量不同。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中旱冬瓜平均地径生长指标、年均增幅都明显高于旱冬瓜×红木荷模式和旱冬瓜纯林模式,旱冬瓜×红木荷、旱冬瓜×杉木、旱冬瓜纯林模式年均增幅分别为0.95 cm、1.11 cm、0.92 cm,旱冬瓜×杉木混交造林模式比旱冬瓜×红木荷和旱冬瓜纯林造林模式的地径分别提高14.41%和17.11%。
3.1.3 不同混交模式对旱冬瓜冠幅的影响
冠幅生长与树高和地径不同,旱冬瓜纯林的冠幅比旱冬瓜×红木荷、旱冬瓜×杉木混交造林模式大一些(表3)。
调查结果表明,旱冬瓜随着树龄的增长,高生长随之增大,枝条展开的空间要求更大 ,冠幅在混交林中的空间比例逐渐增大。此外,林相调查表明,混交林中旱冬瓜的枝条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树种间林冠呈互相镶嵌状态,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促进了林分的生长,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形成的混交林分结构较为紧密,林分稳定。
表3 不同混交模式旱冬瓜平均冠幅Tab.3 Average canopy of Alnus nepalensis in different mixed mode cm
1)旱冬瓜为乡土速生树种,营建速生丰产林培养壮苗是关键,有条件的地方选用容器苗造林效果甚好一些。
2)适于采用针阔混交造林模式营造旱冬瓜林。从调查结果可知,旱冬瓜×杉木混交造林,年均高生长增幅达93.2 cm,地径生长增幅达1.11 cm,优于旱冬瓜纯林模式和旱冬瓜×红木荷混交模式,形成的混交林林分结构较为稳定。
3)旱冬瓜速生丰产需要良好的立地条件,在基地规划上必须注意选择含石量低、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实施才能表现出理想效果。
[1] 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主要造林技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 杨俊松,王德炉,吴春玉,等.地形因子对马铃乡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1):98-100.
Effect of Different Afforestation Modes on the Growth ofAlnusNepalensisYoung Stand
HU YongJun
(Forestry Station of Honghe Prefecture, Mengzi, Yunnan 661199,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mixed tree species ofAlnusnepalensisunder different afforestaion m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ight and diameter of three modes of afforestation (Alnusnepalensis×Schimawallichii,Alnusnepalensis×Cunninghamialanceolata) were increased 80.1cm, 93.2cm, 69.7cm and 0.95cm, 1.11cm, 0.92 cm respectively in average annual. The growth of height and diameter under the mode ofAlnusnepalensis×Cunninghamialanceolatawas more than the modes ofAlnusnepalensis×Schimawallichiiand pureAlnusnepalensis(14.06% and 25.21%, 14.41% and 17.11%). In conclusion, MixedAlnusnepalensis×Cunninghamialanceolatamode is better then the others.
Alnusnepalensis; afforestation mode; mixed tree species; young stand growth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2.015
2017-03-02.
胡永军(1968-),男,云南弥勒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木种苗和林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511383822@qq.com
S792.14;S725.3
A
1671-3168(2017)02-0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