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案例浅析幼儿园科学区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2017-06-19 19:34孙磊徐州市鼓楼区文教局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17年15期
关键词:面巾纸雪花鸡蛋

文/孙磊 徐州市鼓楼区文教局实验幼儿园

结合案例浅析幼儿园科学区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文/孙磊 徐州市鼓楼区文教局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所谓科学区是指在活动室内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能够保证幼儿自由、独立地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的空间。在科学区的活动中,充满自主选择的机会,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的最佳形式。那么,教师在创设科学区时,提供给幼儿用来操作的材料是否合适,投放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实现教育目标,能否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欲望。

在开展班级科学区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选择和投放科学区材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结合案例,具体加以分析说明。

一、操作材料应体现适宜性

案例实录:在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用三种不同材质的纸折成的小船(分别是:面巾纸、折纸和蜡光纸),并提供一张记录单,引导幼儿进行吸水实验,探索纸的吸水性。幼儿A选了三种不同纸质的小船,将它们同时放到水面上观察。面巾纸折成的小船,刚被放到水中,就立刻沉到水底了。A说道:“啊!面巾纸折的船沉得最快。”一边说,一边在记录纸上写下了“1”,折纸和蜡光纸折成的小船,稳稳地飘在水面上,一点动静也没有。老师问A:“这两艘船,谁沉得快?”A连忙回答:“一样、一样,都是第二名,折纸和蜡光纸吸水性一样。”因此幼儿无法得出实验结论:哪种纸的吸水性最强、哪种纸吸水性最弱。

思考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动手探索的欲望,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但是在实验中,操作材料选择的是否合适对实验能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显然,以上案例中教师对实验用纸的选择不恰当,折纸和蜡光纸的吸水速度的差别不明显,从而造成幼儿操作实验结果模糊,产生认知上的误区。解决策略:建议教师可将折纸换成宣纸。宣纸比面巾纸吸水性差而比蜡光纸吸水性强。这样,幼儿观察面巾纸、宣纸和蜡光纸就会获得明确的答案,这样幼儿实验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二、操作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案例实录:在小班科学区“让蛋宝宝站起来”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辅助材料让蛋站起来。教师提供了:一次性杯子、橡皮泥、积木、报纸、大米、瓶盖、电线等材料,各种材料放在一个筐子中,一次性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B和C同在科学区,她们俩一会儿摆弄摆弄杯子、一会儿捏捏橡皮泥、一会又用报纸包大米、一会儿又将电线缠在杯子上。显然是忘记了要让蛋宝宝站起来的任务。此外,由于木质的桌面十分光滑,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能兼顾,在摆弄辅助材料时就忘记将鸡蛋放入筐中,从而造成鸡蛋坠地的意外事件频发,因此影响了幼儿操作的专注性与实验的结果。

思考分析:幼儿学习科学是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幼儿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接受度上的差异。因此,在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应该关注到幼儿年龄上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幼儿为本,积极创设有利条件,步骤清晰、目的明确、有层次地呈现和投放材料,消除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幼儿实验的不利因素,支持幼儿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解决策略:教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考虑层次性,有序地、有目的地、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建议具体如下:

初步操作:只提供鸡蛋。

(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让鸡蛋站起来)

再次操作:提供鸡蛋、透明一次性杯子、饮料瓶盖、橡皮泥、大米。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辅助材料进行探索,尝试让鸡蛋站起来)

最后操作:提供鸡蛋、电线、报纸、毛巾、积木。

(引导幼儿通过将较复杂的辅助材料变形,让鸡蛋站起来)

这样的三次操作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层层递进,使得三次操作活动层次分明,由易到难。教师再给桌面铺上了绒质的桌布,从而解决了鸡蛋破损问题。此外,可以提供操作的步骤图、问题导图等,使幼儿在进行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以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操作材料摆放的合理性

案例实录:在大班科学区“有趣的蛋壳现象”中,教师引导幼儿做拱形桥的承重实验:“请小朋友将雪花片一片一片地放在拱形桥上,看看最后拱形桥能够承受住多少片雪花片,并将数字记录下来。”于是,幼儿专注于实验,往拱桥上一片一片地放置雪花片。但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塑料雪花片总是很容易滑落下来,幼儿又要关注雪花片的数量,又要防止已经摆好的雪花片滑落,还要用铅笔计数,整个操作过程有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还影响了实验记录的准确性。

思考分析:“有趣的蛋壳现象”是非常有意思的科学活动,教师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大班幼儿探索欲强,善于进行操作、观察、记录、验证等活动。由于材料较多且操作过程复杂,幼儿想要获得科学的实验结果,就需要教师在操作材料的提供、摆放上下工夫,在操作过程上精心设计,防止相互干扰、影响,努力做到材料摆放合理,实验得心应手,记录准确无误。

解决策略:建议教师首先将科学区划分出几个区域:蛋壳试验区、拱桥实验区、记录区等,并贴有标识。这样避免幼儿因收放材料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和操作中的干扰;其次,建议教师将雪花片五个一组,捆绑在一起,然后提供少许单独的雪花片,这样解决逐一堆放雪花片造成的滑落问题,幼儿再操作起来就容易许多,可先将雪花片五个五个堆放在拱形桥上,如发现拱形桥即将承受不了,便可一个一个放零散的雪花片,最后记录雪花片的数目时也方便幼儿计数,实验记录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

四、操作材料呈现的趣味性

案例实录:在大班科学区“好玩的磁铁”活动中,教师投放了磁铁、铁钉、木棒、塑料片、回形针、布、树叶、卡纸片等材料,分类放置在小盒子中,并提供一张记录单和铅笔,供幼儿记录。一周下来,教师发现很少有孩子选择科学区的活动。老师问孩子们原因,他们回答说:“不好玩,没意思。”

思考分析:磁铁游戏幼儿非常喜爱,这一活动就是让幼儿在看一看、认一认、试一试、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磁铁的特性,即磁铁能够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的物品。教师在考虑此次活动的教育功能的同时,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趣味性。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材料的呈现方面,要深入思考,如何能够使幼儿感到有趣?如何能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愿望。显然,直白的、任务式的活动会让幼儿感到无趣。

解决策略:为增强操作的趣味性,建议教师使用一个大沙盘,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全都埋在沙子中,设计“探宝”的情节,营造神秘的气氛:“沙盘中有好多宝贝,我们先用探测仪(磁铁)找一找,看看能发现什么?”从而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此外,还可以将回形针放到小瓶中,要求:瓶子不能倒过来,不能用手直接取,有什么办法将瓶里的回形针取出。这样的设计更加具有挑战性,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实现在玩中学的目的。

总之,在科学区活动中,操作材料的选择和投放问题十分重要。教师应考虑到操作材料的安全性、丰富性、适宜性、层次性与合理性等特点。以发挥操作材料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最大作用,更好地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获得成功体验,激发探索欲望。

猜你喜欢
面巾纸雪花鸡蛋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三十一)
——嘟嘟熊卖面巾纸
“粘”在一起的玻璃杯
卫生纸和面巾纸到底有啥差别?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神奇的鸡蛋画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面巾纸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