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锐棱砸击石片及相关问题探讨*

2017-06-19 19:21谢光茂
考古与文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石片新石器石器

谢光茂 林 强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广西锐棱砸击石片及相关问题探讨*

谢光茂 林 强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广西,石器时代,锐棱砸击石片,制作技术

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出现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片技术,使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和使用其他方法打取的石片明显不同。本文对广西地区锐棱砸击石片的发现和分布及其功能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对中国锐棱砸击石片的分布、年代以及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技术等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973年,伴随着贵州水城硝灰洞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一种新的石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1978年,在贵州兴义猫猫洞遗址发现更多此类石片。曹泽田根据实验的结果,认为这种石片是使用“锐棱砸击法”打制的,故名之为“锐棱砸击石片”[1]。

锐棱砸击石片具有明显的特征。这种石片的打击点一般宽大且深凹,从平面上看像月牙形;没有明显台面,故有人据此称为零台面石片[2];破裂面一般比较平坦,没有半椎体和打击泡;放射线清楚;石片较薄,背面通常保留砾石面;石片角小于90°;一些标本中,相当于半椎体的下缘处可见到类似同心波纹的弧形凸和石片尾端向背面翻卷的现象。这类石片从形态上看,与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产生的石片不一样,很容易区别,构成独特的石片类型。

在广西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就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许多史前文化遗址都有锐棱砸击石片。本文拟对广西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作初步研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广西锐棱砸击石片的发现与分布

广西最早报道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的遗址是百色的百维遗址和隆林岩洞坡遗址。百维遗址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属于岩厦遗址。因当地农民挖岩泥而露出文化层,内含灰烬、红烧土、兽骨等,采集到包括石片在内的打制石制品、磨制石器、陶片等,年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4件石片中,有3件是锐棱砸击石片,另外有2件砍砸器的素材也是锐棱砸击石片[3]。岩洞坡遗址位于隆林县德峨乡的一个石灰岩山洞内,地层中含有炭屑和烧土,发现一个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石片、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骨骼和牙齿等。石片均为锐棱砸击石片,另有一件刮削器是用锐棱砸击石片作为素材加工而成的。根据遗物特征推断,该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4]。1997年,张森水在研究桂林甑皮岩遗址1973年试掘出土的石制品时,也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在他研究的21件石片中,有5件是锐棱砸击石片[5]。甑皮岩遗址后来又经过多次发掘,历次发掘发现墓葬、灰坑、火塘等遗迹多处,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及大量动物骨骼,年代距今约12000~7000年[6]。1988年发掘的桂林庙岩遗址发现少量锐棱砸击石片。该遗址位于桂林东南约30公里的李家塘村的一个洞穴内,地层中含有大量的螺壳、兽骨等,发现用火遗迹,出土石制品、骨制品、蚌制品及少量陶片等,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遗址的年代为12000~20000年[7]。2002年百色革新桥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和2座墓葬,出土2万多件石制品以及一批动植物遗存。石制品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石片中以锐棱砸击石片数量最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000~5500年[8]。2004年和2005年初,谢光茂先后主持发掘的百色百达遗址和坎屯遗址[9]均出土大量锐棱砸击石片。百达遗址位于百色阳墟的百达村旁边,是一处跨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旷野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中发现墓葬和用火遗迹,出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少量骨器和陶器,石制品中含大量的锐棱砸击石片。经碳十四测年,新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8000~6000年。坎屯遗址位于百色阳墟百必屯,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发现一处石器制造场和一批墓葬,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及少量骨器,石制品中含有数量众多的锐棱砸击石片。2004年发掘的都安北大岭遗址出土不少锐棱砸击石片。该遗址是红水河流域最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和多座墓葬,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年代为距今8000~6000年[10]。2006年发掘的桂平大塘城也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陶片,石制品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有数量较多的锐棱砸击石片,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11]。此外,2005年发掘的隆安虎楼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有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的刮削器[12]。

2006年以来,在考古调查和文物普查中,发现一批有锐棱砸击石片的史前遗址。2006年上半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红水河流域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重点调查中发现大化大地坡、巴马坡六岭等遗址的斧锛类石器中有的是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而成的[13]。2010年在文物普查中,又在驮娘江流域发现一批有锐棱砸击石片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包括田林县的八囊、百榄、周马、八新、百风、地楼等遗址,西林县的洞坚、渭博、八烈、洞龙、那劳、新寨、洞肯、平消、后龙山、马鞍山、弄怀等遗址,分布在驮娘江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或山坡地上,均为旷野遗址。这些遗址所见到的的几乎都是石制品,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石制品中有数量较多的锐棱砸击石片,而且有的遗址还发现锐棱砸击石核以及用锐棱砸击石片制作的石器[14]。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广西史前遗址的发掘报告中,还有两处遗址被提到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一处是田阳那满遗址,另一处是柳州白莲洞遗址。但根据文字描述并结合插图来看,这两处遗址所说的 “锐棱砸击石片”并非真正意义的锐棱砸击石片。那满遗址的发掘报告中说在地层第二层出土一件(编号为T0923②:4)锐棱砸击石片,但该石片不仅有台面,而且破裂面还有明显半椎体[15],显然不是真正的锐棱砸击石片。白莲洞遗址的报告中报道,在燧石石片中有“少量石片的制片采用锤击和锐棱砸击技术”[16],但这些燧石石片是从团块状燧石剥取的,而不像典型锐棱砸击石片是从扁体砾石上打下的;再者,这些燧石石片很小,多在3厘米以下,而广西目前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最小也都在5厘米以上。白莲洞原报告中所说的锐棱砸击石片很可能也不是真正的锐棱砸击石片。

图一 广西发现锐棱砸击石片的主要遗址分布图

迄今为止,在广西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的遗址共30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1处(表一,图一)。这些遗址分布在广西的西北部、中东部和东北部,包括百色、南宁、河池、贵港、桂林等地区。遗址类型有旷野和洞穴两种,以旷野遗址为主;遗址所在的周围地貌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和丘陵占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目前仅见于广西西部的百色地区,年代可能早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则分布比较广泛,除百色地区外,还扩展到南宁、河池、贵港、桂林等地区,年代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而以中晚期居多。总体而言,广西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的遗址以西部最为密集,往东逐渐减少;而且各遗址发现的石片中,锐棱砸击石片所占的比例也是以西部遗址所占的比例最高,桂东北最低。

二、广西锐棱砸击石片的特征

广西锐棱砸击石片总体上和云贵高原、特别是贵州西南部的接近,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1.原料方面,广西锐棱砸击石片全部都是砾石石片,岩性有砂岩、玄武岩、辉绿岩、硅质岩等,其中砂岩、玄武岩占大部分,硅质岩最少。这些岩石中,砂岩、玄武岩、辉绿岩的匀质性都比较好,结构面少,硬度和韧性中等,因此,用这些石料打下锐棱砸击石片都比较完整,破裂面平整,几乎没有见到因结构面而产生的石片断裂的现象。

2.石片在大小方面差别较大,最大者长10.8、宽18.9厘米,最小的接近5厘米,而以10厘米左右的居多;石片均较薄。

3.石片的形状以椭圆形为主,圆形较少。这与石料有关,革新桥、百达、坎屯等遗址均发现规模不等的石器制造场,从出土的石料看,多数是扁长形或椭圆形的,球形或圆形的在数量上要少得多。与此相对应的是,椭圆形石片在数量上远大于圆形石片。

4.宽大于长的石片比长大于宽的石片多。虽然这两种石片在各个遗址的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前者明显多于后者。

5.石片均为初级石片,其背面全部为砾石面。极个别石片的背面虽有小片疤,但这种小片疤的打击点和石片本身的打击点相同,应是打片时在石片背面产生的崩疤。

6.石片边缘锋利,尤其是远端和两侧下部通常具有锋利的边缘。

表一 广西锐棱砸击石片遗址分布表

续表一

三、广西锐棱砸击石片的功能和用途

1.制作打制石器的素材

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广西锐棱砸击石片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制作打制石器的,这在旧石器遗址和新石器遗址都可见到。旧石器遗址中,有一部分砍砸器、手镐和刮削器是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而成的,其中以刮削器最为常见。这种情况主要见于驮娘江流域的遗址,如西林洞坚遗址、新寨遗址、洞龙遗址、那劳遗址等(图二)。

图二 旧石器时代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的石器1.砍砸器(新寨遗址) 2.手镐(洞坚遗址) 3.刮削器(那劳遗址)

图三 新石器时代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的打制石器1.砍砸器(百达遗址) 2.手镐(百达遗址)3. 刮削器(革新桥遗址) 4.刮削器(百达遗址)

新石器遗址中,用锐棱砸击石片制作石器更普遍。打制石器在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仍大量存在,特别是新石器早、中期,早期的遗址以打制石器为主,中期遗址中打制石器仍然占很大比例,这种情况在广西西部尤为明显。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中用锐棱砸击石片作为素材的有砍砸器和刮削器,以刮削器为主,砍砸器不多。这种情况在广西西北部的右江上游地区、红水河流域以及广西中东部的浔江流域都比较常见,如田林那忙、西林马鞍山、弄怀、百色的革新桥、百达、坎屯、都安北大岭遗址、桂平大塘城遗址等(图三)。

2. 制作磨制石器的素材

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磨制石器的素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砾石,就是利用砾石直接加工成斧、锛、凿等类型的工具,这种砾石通常是扁长形的;另一种是锐棱砸击石片,由于这种石片大多呈长椭圆形,破裂面平坦,因此通常被加工成斧、锛类磨制石器。这种情况在右江上游地区和红水河流域都很普遍,在同一遗址中,其数量要比同素材的砍砸器多,如西林马鞍山、弄怀、田林弄怀遗址、百色的革新桥、百达、坎屯、都安北大岭、桂平大塘城遗址等都是如此。在许多斧锛的毛坯上还保留有这类石片的部分典型特征,如宽而粗大的打击点、明显的放射线及放射线远端的弧形带等(图四,1~3)。这些特征甚至在一些斧锛的半成品和成品中都能见到,因为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从早期到中晚期很少有通体磨光的,在其身上通常保留较多的制坯时产生的打击疤痕面,包括原石片素材的部分破裂面(图四,4)。

3. 直接作工具使用

广西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有一部分未经过第二步加工而直接作为工具使用。锐棱砸击石片具有锋利的边缘,完全可以直接用作切割和刮削的工具。但由于这类石片用作切割工具时,其加工对象可能更多是植物的根茎叶等,如果使用时间不长,使用痕迹往往不明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需要做使用痕迹的微痕研究。不过,光凭肉眼观察,我们也发现有一些锐棱砸击石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如田林地楼遗址标本10TLDL采:3,远端及右侧边缘有较多小崩疤,应为使用痕迹(图五,2);百色百达标本04BYBAT304⑥:70的远端和一侧也有许多崩疤,而且边缘也有轻度磨痕,崩疤和磨痕应是使用痕迹(图五,1)。

四、相关问题探讨

1. 关于中国锐棱砸击石片的分布

如前所述,锐棱砸击石片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现的,当时由于发现这类石片的遗址不多,且分布范围只限于云贵高原,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局部的文化现象。但是随着20多年来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类石片不仅发现越来越多,而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云贵高原地区,不但中国其他地区有发现,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发现,如越南闪寨岩遗址(Xom Trai Cave)等[17]。

在中国地区,就现有资料看,旧石器时代的锐棱砸击石片分布除云贵高原外,在广西、广东[18]、湖南[19]、湖北[20]、重庆[21]、福建[22]、浙江[23]、台湾[24]、香港等地区都有发现[25]。到了新石器时代,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的遗址数量明显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遗址有:云南西双版纳[26]、贵州贞丰孔明坟遗址[27]、重庆巫山锁龙遗址[28]、湖南洪江高庙遗址[29]、浙江浦江上山遗址[30]等,但从大的区域来说其分布范围似乎没有超出旧石器时代的分布范围,而且两者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从出土此类石片的遗址分布密度来说,旧石器时代以云贵高原、湘西、桂西北以及长江三峡地区最为密集。遗址出土的石片中,锐棱砸击石片所占的比例也是以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最高,甚至不少遗址的石片全部为锐棱砸击石片。例如,贵州水城硝灰洞遗址出土的53件石制品中,就有锐棱砸击石片28件,占全部石制品的53%[31];贵州猫猫洞遗址锐棱砸击石片占全部石片的78%,且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其中大部分为锐棱砸击石片[32];属于云贵高原边缘的广西西林洞坚遗址等,所发现的石片均为锐棱砸击石片[33]。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和旧石器时代基本相同。其他地区的发现都是比较零星的,没有成片分布。由此看来,锐棱砸击石片分布的中心可能是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东、向南扩展,从而成为中国南方史前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因素。

图四 新石器时代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的斧锛类毛坯、半成品1~3. 斧锛类毛坯(百达遗址) 4.石斧半成品(百达遗址)

图五 新石器时代使用石片 1.百达遗址 2.地楼遗址

2. 关于中国锐棱砸击石片的年代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锐棱砸击石片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晚。从相关报道来看,目前年代最早的是重庆丰都烟墩堡遗址和湖北郧县人遗址。烟墩堡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测定为73万年[34];郧县人遗址的年代经古地磁测定为距今约8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锐棱砸击石片还有:湖南湘西属于潕水文化类群的锐棱砸击石片埋藏在二级阶地不典型的网纹红土层中,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35];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的福建三明万寿岩灵峰洞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36]。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有贵州硝灰洞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较晚阶段[37];广西田阳那哈遗址出土锐棱砸击石片的地层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38]。其余发现锐棱砸击石片的遗址的年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最晚的甚至到商周时期[39]。

对于上述最早的锐棱砸击石片的年代,并非确切无疑。重庆丰都烟墩堡遗址是一处台地遗址,其位于长江边的阶地上。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共分4层,除第1层为耕土层外,第2至第4层均出土文化遗物,其中第2、第3层出土了锐棱砸击石片和陶片,而第4层不见陶片和锐棱砸击石片。据发掘者介绍,第4层为原生的似网纹红土层,而第2、3层分别为锈黄色粉砂土层和灰绿色砂粘土层,它们是位于高处的第4层堆积(似网纹红土堆积)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晚时期遭到破坏后被搬运至此重新形成的堆积,其所含的石制品与第4层的属于同一套组合,而陶片是新石器时代的。这里的问题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第2、3地层出土的石制品的年代是否和其下伏的似网纹红土层出土的石制品年代相同?众所周知,中国南方的打制石器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像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打制石器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甚至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中出土打制石器是很正常的;另外,从广西地区的考古发现看,像烟墩堡这样的遗址也不少,遗址地层堆积的下部属于旧石器时代,而上部为新石器时代,而且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旧石器时代的没有很大的区别。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烟墩堡遗址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第2、3层都出土了不少锐棱砸击石片,唯独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第4层却一件都没有发现。因此,烟墩堡遗址出土的锐棱砸击石片的年代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

郧县人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中仅有一件刮削器是零台面石片加工成的,这是孤例。而且,从作者所说的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亦具备了一些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点(如有多台面石核、零台面石片、砸击技术的存在等等)”[40]的表述看,这里所说的零台面石片是否为真为此类石片还是值得怀疑,因为零台面石片并不是北方旧石器文化的特点。

由此看来,在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地质时代的早更新世)的石制品中很可能尚未出现锐棱砸击石片。

3. 关于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技术

锐棱砸击石片是贵州旧石器考古专家曹泽田在研究水城硝灰洞遗址的石器时开始定的名称。他在介绍此类石片的特征后,认为这种石片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罕见,而在硝灰洞遗址中很普遍,并通过实验认为这种石片是用“锐棱砸击法”打制的,故名“锐棱砸击石片”。他在报告中写道:“将试验的打片用的扁平砂岩砾石,一端稍斜地与石砧接触,然后用手握牢被打的砾石,另一手执石锤,用石锤扁锐的边猛砸砾石一端,一般来说只要打四、五下,石片就从砾石上脱落下来。”于是,“把硝灰洞这种生产石片的方法,叫做锐棱砸击法”[41]。后来,在他和张森水合作的《贵州旧石器文化概论》一文中加以强调。袁家荣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各类石片,认为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从形态上确实与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产生的石片不一样[42]。后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学术界普遍接受曹泽田对这种石片以及产生这种石片的技术的命名。然而,近10年来,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种技术的定名不恰当,建议用“摔碰技术”或“摔碰法”取而代之[43]。在此基础上,更有学者提出用“扬子技术”统称之[44]。虽然曹泽田提出的锐棱砸击法可能不是很贴切,但他在实验中所记述的利用扁体砾石窄边作台面通过砸击产生石片的打法,应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摔碰法是将石核用力摔向地面的石砧,碰击产生石片。从考古遗址所发现的此类石片看,石片形状很稳定,多数石片的打击点位于石片台面边缘的正中央;许多石片尾端向背面翻卷的现象表明石片小于石核,这点在石核上也得到印证。如果使用摔碰法很难控制打击点的位置,也不容打制如此规范的石片。因此,把此类石片的打制方法定名为锐棱砸击法还是比较合适,况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多时,已约定成俗,没有必要改名。

五、结语

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出现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片技术,使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有着不同于使用其他方法打取的石片的特征。这种石片在广西发现较多,分布范围广泛,而以广西西北部分布最为集中,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锐棱砸击石片除了少数直接作为工具使用外,更多的是被进一步加工成各种生产工具。

锐棱砸击石片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素。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很可能是此类石片的起源和分布中心,然后向东、南扩展,直至台湾和香港地区。在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的锐棱砸击石片的年代最早很可能也不超过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到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发展到了高峰,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走向衰落。

[1]曹泽田.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16(1).

[2]李炎贤.关于石片的分类[J].人类学学报,1984,3(3).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百色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J].考古,1986(7).

[4]同[3].

[5]张森水,阳吉昌.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打击石制品研究[C]∥童永生等编.演化的实证——纪念杨钟健教授百年诞辰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7]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C]∥英德市博物馆等编.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百色革新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9]发掘报告尚未发表。

[10]林强,谢广维.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5-12-2.发掘报告尚未发表。

[11]林强,谢广维,朱丽彬.广西桂平大塘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7-07-04.发掘报告尚未发表。

[12]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隆安县文物管理所.隆安县虎楼岭、北庙遗址发掘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红水红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4] a.谢光茂,黄秋艳,胡章华.驮娘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J].南方文物,2011(3).b.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田林县文物管理所.广西驮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五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梧州市博物馆.田阳那满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6]广西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白莲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7]在越南中北部的史前文化遗址中,有不少发现有锐棱砸击石片,如和平省的Xom Trai、清化省的Con Moong、河江省的Dan Cum和Na Chao、Tuyen Quang 省的Tham Choong、Cao Bang省的Nguom Vai等遗址(承蒙西村昌也和程能钟先生提供相关资料)。笔者曾参观过Xom Trai遗址并观察了部分出土石制品,发现有不少锐棱砸击石片和用锐棱砸击石片加工的石器。

[18]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德史前考古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9]袁家荣.滇湘旧石器文化之思考[C]∥“元谋人”发现30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20]袁家荣.长江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C]∥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1] a.冯兴无,裴树文,陈福友.烟墩堡遗址研究[J].人类学学报, 2003,22(3).b.裴树文,冯兴无,陈福友,高星.三峡地区旧石器考古新进展[C]∥邓涛,王原主编.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2]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1999-2000、2004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3]浙江小黄山遗址、上山遗址等遗址均发现锐棱砸击石片,但发掘报告尚未发表(承蒙王海明、蒋乐平先生提供提供相关信息)。

[24] a.宋文薰.长滨文化—台湾首次发现的先陶文化[J].中国民族学通讯,1969(9).b.臧振华,陈文山,李匡悌.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调查研究计划(第一年)研究报告(2009年)[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c.臧振华,陈文山,李匡悌.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调查研究计划(第二年)研究报告(2011年)[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5]张森水主编.西贡黄地峒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

[26]吉学平,余少剑.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新发现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6-02-17.后来,吉学平告知笔者,该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27]张改课,王新金,张兴龙等.贵州省贞丰县孔明坟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9-07-03.发掘报告尚未发表。

[28]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巫山锁龙遗址发掘简报[C]∥重庆市文物局等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9]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06(7).该报告对石片的打制技术未作详细介绍,但笔者曾到湖南考古所观察过这批石制品,发现不少锐棱砸击石片;主持高庙遗址发掘的贺刚先生也曾对笔者说有很多此类石片。

[30]报告尚未发表。

[31]同[1].

[32]曹泽田.猫猫洞旧石器之研究[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20(2).

[33]谢光茂,黄秋艳,胡章华.驮娘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J].南方文物,2011(3).

[34]冯兴无,裴树文,陈福友.烟墩堡遗址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22(3).

[35]同[19].

[36]同[22].

[37] a.同[1].b.张森水,曹泽田.贵州旧石器文化概论[J].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3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阳县博物馆,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田阳那哈遗址A区发掘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9] a.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C]∥重庆市文物局等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b.西北大学考古队等.万州中坝子遗址发掘报告[C]∥重庆市文物局等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c.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万州塘房坪遗址发掘报告[C]∥重庆市文物局等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0]冯小波.试论汉水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C]∥邓涛,王原主编.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41]同[1].

[42]同[19].

[43] a.同[21].b.高星,裴树文.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J].第四纪研究,2006,26(4).

[44]高星,卫奇,李国洪.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2005年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2008,27(1).

(责任编辑 张鹏程)

Guangxi, Paleolithic, Ruilengzaji (Ridge-hammered bipolar f ake), Production method

Ruilengzaji, or known as ridge-hammered bipolar f ak, is a special f aking method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Paleolithic age and existed to the Neolithic age. Flakes detached by the method ar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made by other techniqu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Ruilengzaji f akes from Guangxi in terms of its discovery,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ther related issu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Ruilengzaji f akes in China, their ages and the manufaturing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本文为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团队建设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石片新石器石器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想唱歌的小石片
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