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缺之美

2017-06-17 12:11袁呈燕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造型创作

摘 要:现代陶艺创作中,造型的有意识缺失,最终形成虚与实相结合,阴形与阳形相统一,内形与外形相映衬的有机整体。这种有规律有意识的对造型进行破坏,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上来说,有口沿的残像、体表的残像以及形体的残像三个方面,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总结出现代陶艺造型中残缺语言带给受众的视觉美和心理美。

关键词:现代陶艺;造型;残缺;创作

作者简介:袁呈燕(1987.2-),女,湖南株洲人,三亚学院艺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为陶艺理论与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现代陶艺受到现代文化思潮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继承传统陶艺的基础之上,却又摆脱了传统陶艺某些既定观念对创作者的束缚,以追求张扬的自我个性,充分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并以此强化作品的艺术语言。陶艺家通过陶艺作品反应出个人内心的世界以及对现实社会等的思考。泥土作为陶艺作品最为根本的载体,通过陶艺家的制作与装饰,结合陶艺家的现代观念,最终展现给受众们以全新的陶瓷艺术。

所谓残缺是相对于完美而言,在生活中,我们都力求避免所谓的残缺不全,都期望事事圆满,然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时间不能永远定格在美好的瞬间,因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等等。然而在艺术之中,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曾说过“残缺也是一种美。”在艺术创作中,将残缺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突破其完整的形体,有时能收到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大的升华。在传统雕塑中,我们都知道断臂维纳斯与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像,维纳斯因为其残缺不全的身体而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巴尔扎克像因为被截断的双手而变得更加简练。

我国的现代陶艺在继承了本国传统陶艺技艺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现代陶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的内在表达和个性的反映。在物质上追求泥土、釉料、柴火等的浑然天成。在材料方面,追求突出材质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材质。在造型方面,不再像传统陶艺中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完整与完美性,甚至有意识的突破形态空间,成就作品在造型上的残缺之美。在装饰方面,突破传统的装饰技法,现代陶艺创作中突破的运用表面肌理装饰与釉料的缺陷之美进行装饰。

现代艺术思潮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某些方面的颠覆,在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现代陶艺,也是对传统陶艺某些方面的革新。传统陶艺中的认为的某些瑕疵、缺陷,却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被推崇。现代陶艺的残缺之美主要体现在装饰的残缺之美以及造型的残缺之美。装饰的残缺之美是指有机的运用肌理的表面装饰以及釉料和火焰的缺陷之美的运用。釉料残缺之美主要包括缩釉、龟裂、起泡等。而现代陶艺造型的残缺美是指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对完整的作品的造型进行突破。我们经常说不破不立,运用到现代陶艺创作中而言,通过合理有规划的对完整的形体进行破坏,创作出具有的开创性的新形体以及新意识形态。

一、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像

现代陶艺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突破原有的完整造型,突破作品的原有形态空间,成就作品在造型上的残缺之美。此时的陶艺作品虽不再具有原有造型的完整性和容器形的包裹性,却通过造型上的突破,作品由内向外产生一种张力,更加强烈地阐述了创作者需要传达的艺术语言。陶艺作品也通过造型上的突破,形成虚与实相结合,阴形与阳形相统一,内形与外形相映衬,最终形成一个更有层次感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有规律有意识的对造型进行破坏,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表现为残像,现代陶艺创作的残像落实到作品上来说,具体的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口沿的残像、体表的残像、形体的残像。

口沿的残像,口沿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陶艺作品造型的基本元素,体现在陶艺作品中其一为平滑而完整的边缘线,另一种为残缺的边缘线。残缺的边缘线将单调且简单的口沿线变得灵动、流畅且赋于变化,单单改变口沿部分的线条就将简单的作品通过造型的突破,而使得陶艺作品变得生动有灵气。而口沿部分的处理可以是连绵起伏的曲线相连,也可以是口沿部分某块局部的简单图案处理,或者是两者相结合。根据作品的需要,创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绪而处理口沿部分,使得作品最终的效果符合设计者的思路。

体表的残像,现代陶艺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技法造成作品的坯体表面的部分残缺,使得作品的表面肌理更为丰富且富有变化,使得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受众更为广大的想象空间。体表的残像常使用技法有干裂法、划破法、撕裂法、挤压、切割、镂空、刻划等等。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作品表达需求采用某种或者多种技法,对坯体进行装饰。体表的殘像可以是较为随意的,如干裂、划破、挤压等,也可以是有规律可循的,较为严谨的,如切割、镂空、雕刻图案等等。

形体的残像是指陶艺作品在整体造型上有某些部分缺失,即作品所呈现出的只是主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观众通过主观的想象,会自然而然将缺失部分补齐,使得作品在不同的观众心中形成千万个不同的作品。因此形体的残像一般缺失的是某些非主体部分,如果缺失的是主体部分,将影响受众的视觉感受,以至观众与创作者陶艺作品上在难以形成共通。

二、现代陶艺造型中残缺语言的视觉之美

现代陶艺作品看似残缺不全的外壳里,却都包裹着一个完整的内核。虽然现代陶艺作品可能在口沿部分、形体表面或者在形体整体上有部分残缺,但创作者的创作的精神理念一定是贯穿始终且完整的,而作品创作中的所有的一切造型、装饰等都是为其理念而服务。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文化素养、心理情景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件陶艺作品会给不同的审美感受,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审美体验。如形体残缺的现代陶艺作品,一件人体造型的作品,缺失部分四肢,有些人面对此类作品时,会想象出线条优美的动态肢体语言,有些人会想象出线条粗犷的静态肢体语言等。但不论如何,残缺的造型提供给受众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们更多审美感受。

三、现代陶艺造型中残缺语言的心理之美

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缺除了在视觉上给予人们美好感受外,在心理层面同样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陶艺造型的缺失给受众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理想和希望之美,另一方面表现在陶艺造型的缺失给受众带来向外延伸的张力,给人以力量和扩张之美。在传统国画艺术里,画面讲究留白,强调画有尽但意无穷,给观众以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而现代陶艺中,造型上虽有所缺失但因为作品内在的联系,使得观众展开想象,给人们更为广阔的审美感受,不同的观众在面对同一件作品的缺失时看到的、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延伸之美。在想象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创作者通过作品在精神层面形成互通。在书法艺术里,笔迹讲究笔断但神续,是指在整幅作品中,笔迹虽有间断但因为主体的延续性,表面看有间隔但其内在核心的精神是延续的。现代陶艺作品也是如此,外在的造型是虽是不完整的形体,但其内在始终因为创作的精神和灵魂的完整,观众会主动地将残缺进行联想并去填补空缺,使得作品的内在得到向外的延续,形成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让观众感受到作品有一种向外延展的力量之美。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缺语言具有鲜明的表现性,通过作品在造型上的部分缺失,给观众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理想和希望的心理感受,因为作品在造型上的部分缺失,唤起观众对于形体的补偿心理,形成的一种对外张力。

现代陶艺中残缺语言的出现,是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某种颠覆,是艺术创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时,突破束缚的自然表达。因此我们对于残缺艺术语言的表达不应该简单的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是猎奇,而是应该将残缺之美视为相对与完美而言的一种特殊之美,将其视为一种表现形式,把握作品内在的灵魂,一切表现形式只是为主体思想精神而服务,使得作品真正外在与内在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莉,朱斐翡.浅谈陶瓷艺术中的残缺美[J]. 陶瓷学报,2009年12月.

[2]何芹.现代陶艺创作的残缺美[J]. 大舞台,2012年5月.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造型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