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审慎反省:关于节制王权的思考

2017-06-17 18:33桂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

摘 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传奇剧作,虽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揭露,但对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外乎道德感化、借助神力,这使得莎士比亚在以往作品中凸显出的人文主义在此表现的并非明显。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文主义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变化情况,以《暴风雨》为代表揭示其主题意义,论证莎士比亚以试图节制王权的方式进行人文主义的审慎反省。

关键词:人文主义;审慎;自我反省;节制王权

作者简介:桂佳(1996-),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一、莎士比亚作品中人文主义的建立与反省

文艺复兴是第一次全欧性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指导了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学剧作,尤其是以悲剧为主的创作中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人的个体性,“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1]无论莎士比亚将“生存还是毁灭”的哲思灌输进一个复仇斗士的脑中,或是将人生比作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笨拙的怜人,亦或是将时代的病态表现为“疯子领着瞎子赶路”,他已然摆脱了用上帝的视角左右人物的命运,或是为宗教的普世主义歌功颂德,而是将命运交由人自己掌控、将正面人物也不可避免的愤怒、嫉妒、仇恨等一切属于人身上的负面情绪上升到极其合理的高度。

然而,在《暴风雨》中,这些极富时代色彩的特征却又一一被磨平。

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因被其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流亡到一座荒岛,他凭借自己超高的魔法能力成为了荒岛的统治者,利用魔法惩治了试图篡权的恶人,促成了女儿与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的爱情。通过普洛斯彼罗这样一个形象,莎士比亚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歌颂善良的人性以及纯朴的爱情,人文主义光彩犹存。在莎士比亚以往的作品中,确乎找不到比普洛斯彼罗更全能的形象,他左右着情节的发展、是一切矛盾发生和解决的决定性因素。《暴风雨》的收场诗中,普洛斯彼罗致辞:“不是终身被符篆把我再次幽锢,便是凭借你们的力量重返故郭。”[2]普洛斯彼罗在归隐和返世两者间选择了返世,这样的抉择处于他对这个世界神圣本源的考虑, “既然我现今已把我的旧权重握,饶恕了迫害我的仇人,请不要把我永远锢闭在这寂寞的荒岛!”普洛斯彼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试图篡权的恶人们加以指责然后宽大地选择慈悲地原谅。在王权极度膨胀的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将道德规范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面上看,这可能是一种回归上帝视角的人物塑造方式亦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一次臣服现实的妥协。实则不然,《暴风雨》中体现出的超自然力、道德感化并非是一种空想,其本身恰恰应当是一种解决方式,是莎士比亚在建立起人文主义后对自身的一种辩证否定,依据现实应变的一种审慎反省的结果。

二、《暴风雨》中关于节制王权的思考与出路的追寻

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后期,詹姆士一世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剧了王室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詹姆士一世颂扬君权的至高无上,将君王的权力当做一种神权来标榜,这是与文艺复兴中强调的一切以人为本、宣扬自由平等是背道而驰的。虽然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大力歌颂人的感情、欲望、生活、享乐等等,但由于普遍怀有社会“过渡时期”所赋予的新旧交织的矛盾心理,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莎士比亚只能十分谨慎地寻找时代的前进之路。

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审慎反省,不止于在矛盾的解决方式上采取和缓的手段或是说避开矛盾的锋芒,还体现在对其他路径的探索——尤其在于对节制王权的思考。

经过审慎地反省,莎士比亚认识到,矛盾的根源可能就是君主制的存在,因此贡柴罗希望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君主,然而莎士比亚自己也认识到这样一种愿望的存在缺乏现实基础而且具有危险性。

当公共权力无法被依靠时,莎士比亚对詹姆士一世违抗人文主义的统治表现出极度的不信任,但废除王权的“乌托邦”式理想不能实现,莎士比亚又另寻他法。普洛斯特罗在拥有“无限权威”[3]的情况下选择宽恕罪人、回归尘世,凌驾于道德规范之上,作为整部作品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普洛斯特罗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不会滥用神力,而是在用之平衡秩序。现实中的君主专制下毫无秩序可言,莎士比亚将神力作为主宰一切的载体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一种对自由被专制践踏的浪漫主义的宣泄,也是莎士比亚比较现实的探索之路——呼唤一个贤明的君主。

莎士比亚作了他的最后一番英勇的搏斗,然后选择与世界和解。这种和解不是妥协,莎士比亚从来没有因为险恶的环境而放弃寻找出路。《暴风雨》中呈现出与以往作品中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风格,是一个伟人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现实的残酷打击后审慎反思的結果,不是一种让步的妥协、更加不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倒退。

注释:

[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2页。

[2]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72页。

[3]富勒:《<暴风雨>中的暂时王权与德行的轻飏之声》,曹聪,郭振华译,《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第111页。

参考文献:

[1]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4-72.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2.

[3]富勒.《<暴风雨>中的暂时王权与德行的轻飏之声》[M].曹聪,郭振华译.《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作为“人文主义正义”的性别正义 *——评苏珊·奥金的《正义、性别与家庭》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