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萍
按照新课标要求,“小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段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那么,第一学段“认识小数”,应该“初步认识”到什么程度呢?如何寻找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理解的桥梁,如何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已形成的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尝试运用结构支撑,实现对小数知识的主动迁移。笔者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认识小数》一课做了教学尝试与实践。
一、教学现场:用自主丰盈学生的数学学习
1.顺势而导,直奔重点难点
学生在认识小数之前,已经对小数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小数,如文具的价格、食物的价格等。随着学生对小数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概念的同化应该成为他们获得小数概念的主要方式。
【教学现场1:记录价格,体会小数的价值】
师:这里有一本老师经常要用的数学书,挑战一下:你能把这本书的价格记录下来吗?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学生中出现了两种记录价格的方法: [6元7角6分]和[6.76元]
提问:两种记录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生1: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记录方法非常方便。
生2: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记录方法写起来很简单。
生3:我喜欢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记法我很容易看懂。
师:是呀!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而第二种记数方法更简单、明了、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数。(板书:方便)
【设计思考】小数的产生是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需要,这个片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小数产生的价值。
2.自主交流,分享经验积淀
因为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非常熟悉的“数”,因此在新知学习时往往会遭遇“内外”兼失、乏善可陈的尴尬境地。如何显现出丰富多元的自主学习元素,用足、用透学生基于个体的经验基础,知识、技能、方法、个体的思考、交流的乐趣……让自主学习最大化!
【教学现场2:头脑风暴,自主交流小数的基本知识】
师:像这样的小数,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吗?那么生活中哪里还有小数呢?小数怎么写,怎么读,哪里有?表示什么?到底要付几元几角几分呢?这些小数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来学习呢?你可以用上“我知道……”“我想问……”这两句话,也可以用这些小数作材料,做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讨论]
师:关于小數的知识,通过相互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除了超市的标价牌上有小数,我们测量的时候也会用到小数。
生2:我知道计算的时候也可能产生小数。
生3:我想提醒大家写小数的时候,小数点一定要写成小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生4:我会读小数,65.65读作“六十五点六五”。
师:仔细听一听,哪部分和我们以前的读法不一样?
生4:小数点我们就读作“点”,小数点左边按照整数的读法读数,右边要按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
生5:我知道65.65元应该付65元6角5分。
师:0.09元和0.90元这两个以元为单位的数里面都是2个“0”和1个“9”,为什么表示的价格却不一样呢?
生6:9所在的位置不一样,所表示的钱数就不一样。
师:这些表示商品价格的小数,刚才同学们都是怎么看的呢?
生7: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设计思考】学生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以“我知道……”“我想问……”这两个问题为向导,引导学生展开美妙的数学探究和发现之旅,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课堂环境中自主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是积极热烈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在这种看似平淡、随意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怎么读、怎么写、哪里有、表示什么”这几个问题进行交流,巧妙地激活和引导着学生的思维。
【教学现场3:自主质疑,探底学习小数的疑难困惑】
师:关于小数,还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吗?谁能帮我们回答呢?
生1:我想问,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能不能是三个?
生2:我想问,整数部分的元可不可能是几百元?
生3:我想问,有没有最大的小数?
生4:我知道,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因为数是可以无限大的。
生5:我想问,小数的历史是怎样的?小数是谁发明的?
师:同学们真不错,通过“我知道”的交流和“我想问”的相互启发,可以自主学习这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袁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和小数有关的视频,看看能不能知道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播放微课:小数的历史]
【设计思考】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以类比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个“小数领域”中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提问,让意犹未尽的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更多地了解小数的历史与发展。
3.沟通联系,完善数系结构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看,从整数计数方法的知识结构出发,把小数看作整数计数的概念推广,也就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以10个计数单位就往前一级进“1”,学生的“数概念”学习就会轻松许多。
【教学现场4:感受小数的十进关系】
师:让我们来玩一个和小数有关的游戏——《你圈我写》,请和你的同桌一起玩,相互圈3个人民币,让同桌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小数。
[学生交流5.02元和0.52元这两个价格,我们在写小数时要注意0的占位。]
师:老师也圈出了一个小数。
小结:原来,我们以前学的整数知识在学习小数的时候也能用上,它们的计数方法都是差不多的呢。(板书:整数)
【设计思考】通过圈钱、数钱的环节,让学生对小数的学习不仅仅满足于会认、会读、会写小数,而要回答一些更为本源的问题,如小数和自然数是什么关系?尽量把构建“小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学生们容易弄懂的方式表示出来,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十进制位值系统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小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小数的意义。因为这对其知识结构的构建来说,不仅能凸显小数的本质,也是十进制位值系统完善的需要。
4.引导迁移,丰盈活动体验
学生要想真正领略数学的魅力,就必须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领略数学。在教学中,采用语言表征、实物表征、分数表征、画图表征等多维表征方式,让学生逐步建构小数的本质内涵,并上升为以符号表征为主的形式化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使学生对数的理解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使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现场5:多元表征,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1)提出任务:这个小数能在计数器里表示吗?除了计数器,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示出0.8吗?
[课件出示]
明确学习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上画一画、标一标、圈一圈、写一写……这些方法,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0.8。
[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表示“0.8”元]
反馈学生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联系:你觉得哪些表示方法是相似的?哪些表示方法稍稍改变一下,就和其他作品相似了?
生1:①和②相似。
生2:把①倒过来,就是⑥了。
生3:①②③④都差不多,都表示了10份里面取8份。
生4:④和⑤也差不多,就是窄一点,细一点。
【设计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讲,分数的意义也是小数意义的基础。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的学习体验,首先利用了图形的各种表征,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丰富了小数的内涵;其次还利用图形直观,渗透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寻找各种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彻底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小数的图形表征的各种可能,让学生在寻找联系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渗透数系扩展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完整地认识小数的本质。
(2)小结: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同学们的表示方法。
[课件演示:由钱币图到长方形图,到线段图的表示过程,再到计数器,再到数位顺序表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有什么启示吗?
生1:原来,“0.8”可以用这么多的方式来表示。
生2:原来,这些表示方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生3:原来,0.8就是10个当中的8个。
【设计思考】此时的微课有效地发挥了“微提示,深思考”的价值作用,整个过程用时不多,却自然充分、一气呵成,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表达。学生们从微课中得到的,有方法、有思考、有情趣,知识与技能自然达成,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二、课后反思: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小数”,学生有点知道,但又不完全知道。对于这种类型的课,目标如何定位?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它的价值取向在哪里(著力点在何处)?如何使思考过程显性化,提供直观模型,降低难度,让多数学生都能明白道理、感悟方法,并从特殊到一般地揭示出“小数”概念的本质特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数概念的建立,可以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比出来的、做出来的、估出来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拥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1.整体构建,注重概念系的建立
将概念放到一个关系网中,在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概念,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小数与自然数一样,都是用来计量的,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用自然数计量时产生的新数,它也遵循十进制位值系统的规则。张奠宙教授指出: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沿着另一个方向(越来越小)的延伸,不是分数的附庸。整数的计数方法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于是本节课就打破原有的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的数概念基础,不是孤立地认识小数,而是将小数放在数的体系中,让学生创造小数的计数方法,使其原有认知与新的概念形成一个新的认知系统,从而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从数(整数、小数)的整体关系网中,感受到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系统地认识小数。
2.数形结合,在变化中感受不变
《认识小数》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练,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规律。本课中,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小数,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和整数的相似性,普通的钱币、长方形、线段图及数轴组合在一起,所要传达的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数与形在同一时空中呈现,将小数具体化、形象化,并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与联系中感受,在不同中看到相同,在变化中看到不变,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变得多维而深刻。
3.学法迁移,关注经验的生长省悟
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绝不能是一个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学生的概念学习需要经历一种经验性活动的过程。具体地,在小数含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主动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含义。经历不等于经验。投入数学实践性活动,要能够脱身出来,对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省悟。同时,教师要承认学生不同的认知起点,作为组织者将学生课堂生成的材料有选择地进行展示沟通、对比交流、分析总结,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才是主动的、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