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设计思考

2017-06-16 10:44刘玉梅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7期
关键词:运输管理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刘玉梅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230601)

摘 要: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主要是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将学生作为主体,对职业技能以及其他任职资格需要的技能进行教学,通过大量实证以及现场实施进而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是对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进行研究,研究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在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中,应该将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将实际任务作为主要的操作方式,按照运输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也能够进行模块化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常常采用的比较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项目化的教学,很多的课程虽然说已经使用了项目化的教学。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的课程教学都是讲项目化教学理解为基本的案例教学,课程开发的项目实际操作还缺乏实际性操作,考核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也缺乏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课程项目化【1】,根据这个思路,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运输认知、货物运输以及运输管理等等几个方面。每个项目下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上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就是让学生跟随学习,通过教师讲授来进行教学。

跟随学习的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提问。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最大程度的提高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老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任务由学生来独立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完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有一部分是通过个人进行分析,有的是进行案例规划,到最后都是通过书面的形式来上交给老师。尤其是需要团体合作的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习的情绪空前的高涨,真正成为领导学习的人【2】。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拓展知识层面,每个项目都增加了相应的知识拓展,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职业能力与知识目标

这是根据运输专业的人才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主要面向的领域是运输服务领域,职业的岗位是运输企业或者物流管理企业,运输管理业务以及基础管理人员都需要参加相关的学习。职业能力与知识目标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规划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对定向培养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2.训练素材以及项目的设计

按照生产过程程序化来训练学习项目,单项训练以及综合的训练项目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来开发。将职业活动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将课程中的各个流程设计以及各个协议都作为基本的工作任务。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指标。通过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及素材,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1.运输管理课程实训改革

运输管理课程实训所采取的方式是校内与校外结合。通过校内外结合作为主要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的实训主要包括让学生在机房里使用相关的操作软件进行操作。通过计算机操作物流软件来实现。操作软件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包括:扮演软件、操作软件、流程软件以及地理位置信息软件。每一个软件都装上了所需的场景,每一个场景里面都会有一些具体的任务。

扮演软件主要是角色扮演软件,角色扮演软件通过给定的情景,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着托运人有的人扮演公司等等【4】。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能够了解知识以及理解知识,并且使用自己的知识以及经验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心态发生了改变,课堂气氛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操作软件以及流程操作软件主要是让学能够熟悉各个业务的流程。地理信息定位软件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事业,使学生能够掌握运输作业的基本动画模块。

校外实训主要是到校外进行培训。有的学校有专门的的实训基地,能让学生去实践。但是,有的学校还没有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合作,进行实地参观。在这个过程没有定岗实训【5】,因为这个实训过程比较长,大多数学校都是把这个放到最后一个学期来进行学习。通过校外实训来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

2.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考核方式就是每学期的最后进行统一考试,考试的的内容都是理论上的知识。大部分的学生平时不学习【6】,考前進行突击,通过死记来通过考试。有很多的学生将重点放在老师考试前给划得重点或者考试的时候打小抄。很多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还考了很高的分数,认真学习的学生分数并不是那么高。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还造成认真学习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了,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注重过程性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考核的过程也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训以及期末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发挥,尤其实训的时候,应该有侧重的进行实训。最后得出最终的成绩。这就避免了考前突击的情况出现,促进学生的学习。

结语:运输管理课程改革能够最大程度的拓展知识层面,每个项目都增加了相应的知识拓展,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吴小燕;;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2]张会丽;;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浅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年07期

[3]马智锋;;“汽车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研究[J];电子制作;2014年21期

[4]贾果玲;王玉琴;王乐乐;;基于岗位对接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知识经济;2013年09期

[5]路姝娟;;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7年03期

[6]马和平;;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09期

课题项目:中国物流学会课题,JZW2017059 基于任务驱动的《运输管理》课程改革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输管理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研究
广西烟花爆竹安全运输环节发展战略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