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和国际分工参与方式。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转移到我国,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开始蓬勃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中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以进料加工为主,机电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加工贸易增值率逐步上升,竞争优势指数高于一般贸易,以及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关键词:加工贸易;区域;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加工贸易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我国加工贸易始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早期是以内资企业为主的,主要是一些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不高。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不断攀升,外商投资企业迅速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其他国营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的行业里所占比例远远落后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8成以上。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也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二、以进料加工为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己经从早期的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变为目前的以进料加工为主。1980年,中国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来料加工绝对值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慢于进料加工,相应地,其在加工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也逐年下降。而进料加工发展速度加快,在加工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逐渐成为主要的加工贸易方式。1989年,进料加工超过来料加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3%。此后,进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上升,如今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比重差评80%
三、机电产品比重不断增加
早期我国的加工贸易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近10年来,东部大力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制成品价值已占出口商品额的80%以上。在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和服装跃居第一位。这标志着东部的出口商品己开始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使东部的贸易条件进步改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东部外贸利润的重要来源。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日额不断增长,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并带动了机电产品在我困出口产品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对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四、加工贸易增值率逐步上升
加工贸易增值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加工链条的长短,更反映了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层次,影响到我国贸易利益的获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偏低,使得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狭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極易受到外部环境冲击而难于维系。加工贸易增值含量徘徊在较低水平上难以提升,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难以向前迈进。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转型升级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明显提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在整个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逐步提升。加工贸易产品逐渐转变为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增值率不断增大,这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结果所在,但是尽管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所提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或“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由“研发设计一一零件生产一一组装一一营销一一品牌运作”五大环节组成。国际分上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发达国家拥有高附加值的研发和品牌,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获得最多盈余的环节,而我国参与链条中最低附加值的生产组装环节,处于曲线的弧底。上游的技术壁垒,下游的营销渠道、品牌控制,都使我国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加工贸易实际增值率尽管处于提升状态,但是始终处在较低水平。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就要从研发、设计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入手,不能只徘徊于微笑曲线的底部组装阶段。
五、竞争优势指数高于一般贸易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则优势越大。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我国的加工贸易竞争力指数远远高于一般贸易竞争力指数,加工贸易的TC指数一直大于零且总体上来说处于上升趋势,而一般贸易的竞争力在2006年和2007年比较高些,其他年份都较加工贸易低很多,我国加工贸易从2000年以后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六、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
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决定了沿海地区在从事加工贸易方面具有地理优势,而内地由于历史及自然条件等原因,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加工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总体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97%,而中西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到3%。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福建、北京、辽宁等东南沿海区域,中西部城市出口较少,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分布很不均衡。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和山东5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额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0%及以上,其中广东省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2,差距十分明显。由于加工贸易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均被东部地区吸引走,这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十分不利。外商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投向了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很少,这种局面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中西部失业问题严重。
参考文献:
[1]裴长洪,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2008(04)
[2]潘悦,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参考,2003(11)
[3]廖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5)
[4]刘篙,试论我国加工贸易模式的转变[J],形势与对策,1999(08)
[5]徐进亮,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199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