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百年师范特色 引领服务基础教育

2017-06-16 08:40梁留科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年师范师范生

梁留科

培养教师,研究教育,造就民族英才,是洛阳师范学院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坚守。百年来,学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宗旨始终没有变,为河南特别是豫西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师资,曾被原国家教委表彰为首批“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师范院校。据统计,在豫西地区,38%的中学校长,56%的中学教学名师都是洛阳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这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特色品牌形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师范院校借此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和转型,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在强调并鼓励师范院校向应用型发展。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师范院校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学校推动自身发展的明智选择,但是转型并不意味着“转身”。对洛阳师范学院来说,“师范”是学校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资源条件所在,也是学校最鲜明的特色、最大的优势和最好的品牌。无论是从国家使命上看,还是从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看,师范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做优做强师范教育,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自觉选择。

明确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

近年来,学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师范”特色,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新的办学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基层,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全面提升发展质效,加快整合专业结构,调整不适应未来发展的专业建设方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形成教师教育、优势文理和应用技术三分天下的专业布局,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河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型师资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办学定位的确立使“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培育优秀师资”的办学任务得到了强化和彰显。一是牢固确立师范教育专业的优势地位,做大做深教师教育类(基础类)专业。统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除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外,其他基础类专业按照教育部2012版專业目录的标准要求招生。按照“2+X”模式培养,即前两年进行专业教育,大三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继续深化专业教育,走考研、深造等高水平就业之路;另一部分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强化示范素养和技能,进行两年个性化和定制化培养,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教师。二是坚持培养具有“三新两会”(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教学、会育人)的新型师资。

推进改革创新,培养卓越教师

学校适应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依据名师成长的规律,在连续23年的“未来十佳教学明星”品牌活动的基础上,以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为路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2009年,“中学名师培养创新实验区”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项目在全校师范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中学名师实验班”,构建“学习、实践、反思”三位一体和“学做并举、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自学校开办“中学名师培养实验班”以来,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居全校第一,就业岗位上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性强,被誉为“不用试讲、不用培训”的教师。

为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学校从2014年成立教师教育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2+1+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专业特点,强化师范特色,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前两学年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培养,主要在校内进行,培养学生公民道德、身心健康、表达沟通等方面的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1+1”是指1学年(大三)的教师教育能力提升(跟岗见习)和1学年(大四)的教师教育发展(顶岗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省级示范性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协作基础学校实习实训,在双导师指导下强化师范技能培养,养成优秀教师素质,确保毕业之后能直接胜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

学校以“中学名师实验班”“2+1+1实验班”为平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实施“卓越教师”带动战略,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推动全校师范专业大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各二级学院也纷纷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在师范类专业广泛设立“卓越教师实验班”,成效显著,培养了一大批教育信念坚定,人文、科学和艺术知识广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越出色,教育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其中,“中学物理卓越教师本硕一体化‘2+2+2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卓越教师立项建设。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从教技能

学校为师范生专门设计和实施了“校内实训、教育实习、教育援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全程渗透、分层推进的原则贯穿在师范生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强化校内实训,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学校从师范生入校开始,就把教师口语、备课、说课、上课、微格教学训练、才艺训练、课件制作、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试实习等内容贯穿于四个学年,实施全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第一学年主要以教师口语、教态等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品格养成为主线;第二学年主要以课件制作、才艺训练和“阳光支教”活动带动职业基本技能养成为主线;第三学年主要以举办“十佳未来教学明星大赛”为平台,对师范生备课、说课、上课、才艺等技能进行综合训练为主线;第四学年主要以微格教学训练和毕业预实习促进师范生系统职业技能养成为主线。校内实训模式把师范生从教的职业技能分项分段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渐进式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二是搞好教育实习,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共赢。学校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近年,建成教育实习基地212个,从洛阳市县不断扩展到三门峡、焦作、平项山和郑州,为广大师范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教育空间。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检验并提升教学技能,积极向合格教师转化。同时,学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到实习基地,对实习学校产生了一定影响。实习结束后,学校通过召开实习基地校长联谊会、实践教学工作会议,探讨高校与中学的合作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各地中小学的联系,实现中小学实践优势和高校理论优势互为补充、双向提高、互惠双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良性互动。三是实施教育援疆,锻炼培养学生在艰苦条件从教的全面素质。学校是全国较早开展教育援疆的高校之一,早在2005年就开始教育援疆工作,2011年学校与新疆哈密地区教育局及基础教育学校,探索构建了“高校一哈密教育局一民族地区教育学校”联盟教育援疆新模式。截至2017年上半年,学校共派出12批800多名师范专业大学生进行支教。学生支教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14个专业,分布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3个县市45所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援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老师紧缺矛盾,对哈密地区基础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从教能力,加深了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与认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加强资源整合,服务引领基础教育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学校先后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组建14个师范专业教法教师群,通过整合校内教师教育,进一步发挥学校对河南省基础教育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同时,为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学校与洛阳市教育局、三门峡市教育局、济源市教育局、平项山市教育局等建立教育联盟,实施“中学名师进课堂”系列活动,建立基础教育专家库,从中小学聘请一批拥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教学经验的省市教学名师到校,与学校教师交叉授课,共同切磋。学校聘请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学名师参与师范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论证和研讨,使培养目标、课程和人才培养更适应基础教育需要。学校设立“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专项基金,以招标课题的形式,要求申报教师必须与中小学联合申报。2016年,学校申报并成功获批“中小学语文”和“中小学数学”2个首批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位居全省高校第二。每个基地同时联合6所中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共同开展研究和改革工作,进一步彰显学校教师教育特色,打造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新平台。

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建立起由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共同构成的“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搭建实习、就业的大平台,实现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双赢的良好局面。现有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和洛阳市实验中学等4所市级重点中学共8所学校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基地。尤其是洛阳市政府已将学校教育硕士研究生纳入市直中学直招教师对象。2015年,学校与洛阳一高合作建设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础获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础”。

学校还主动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美丽园丁教育基金”贫困县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市特岗教师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特岗教师培训以及送下乡教师培训项目等,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校长)

责编:颐颢

猜你喜欢
学年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师范学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