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及其需求研究

2017-06-16 20:16陈季叶王峥高茜施杨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17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苏州

陈季叶+王峥+高茜++施杨

摘 要:围绕“众创空间”建设的总体要求,归纳苏州“众创空间”的开放空间型、高校依托型、行业聚焦型、投资促进型的四种模式。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梳理相关模式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求,提出加快苏州“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众创空间;苏州;创新型孵化器

引言

作为社会新生事物,孵化器最早起源于美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国外创新型孵化器呈井喷趋势。在美国硅谷、波特兰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兴起了一批可以提供种子投资、开展法律、咨询、公关、市场推广等服务的科技孵化器。比较典型的有YC孵化器、TechStars孵化器、橡子园创投孵化器等。这些孵化器更加强调驻场孵化与虚拟孵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链。

近年来我国北京、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等地对包括创新型孵化器在内的“众创空间”运行模式、经营方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致形成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专业服务型和创客孵化型五种模式。为鼓励和支持“众创空间”发展,国内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已经出台了省级层面的相关政策。其中,上海市對“众创空间”的适用范围、支持内容和支持方式予以规定和说明;江苏省提出加大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同时在落实工商注册、税收政策、人才流动、专利保护等方面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浙江省明确构建众创平台、激发众创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和强化公共服务四项任务。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逐步兴起,支持和鼓励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对地方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 苏州“众创空间”建设的已有基础

1.1 政策基础

2015年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重点培育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的市场主体,积极探索虚拟孵化、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创业者的新天堂。先后出台了《关于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意见》、《“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苏州市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苏州市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认定和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苏州市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众创空间”建设的总体方向、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众创空间”奖励贴补、创业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公共服务、企业注册等配套政策。

1.2 载体基础

根据有关统计,截至2015年苏州市现有政府投资在设立的42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82家,其中国家级32家。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模式新颖、形态多样的“众创空间”,形成了新的创业孵化机制和模式。启点咖啡等8家“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众智云集创业吧等14家“众创空间”被纳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苏州“众创空间”建设主要模式及其现状

为全面了解苏州市“众创空间”建设现状,2016年7月-9月课题组前往苏州市有关机构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2%。为深入了解苏州“众创空间”的建设情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

2.1 开放空间型

开放空间型“众创空间”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这一模式创立门槛较低,主要采取为创业者提供基础的办公空间和交流空间,通过工位计算收取一定的租金。苏州比较典型的“众创空间”包括启点咖啡、蒲公英创业吧、精尚慧、众智云集创业吧。

从收入主要来源来看,这一模式收入主要来源于场地租赁费用、会员费、政府支持和企业的赞助、开设的教育培训课程收入、产品代售收入、举办活动和工作坊收入和一些孵化项目的分红,反映出这一模式收入来源多样化。根据调查,该类“众创空间”目前从业人员较少,与企业互动常态化水平不高,提供的服务相对有限。

2.2 高校依托型

高校依托型“众创空间”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成立,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为重点,传授创业者运营管理、产品设计、发展策略等经验。苏州比较典型的“众创空间”包括苏大天宫、XLAB、GBOX、南湖梦孵化器。

从运营时间上看,该类“众创空间”运营时间大多都不长,处于1-3年和3-5年的分别占78%和10%。从人员构成上看,从业人员相对较多,处于20-50人和50人以上的分别占42%和36%。

从服务方式上看,该类“众创空间”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技术(60%)、资金(50%)、管理(40%)、财务(10%)、行业信息(30%)、关系维护(10%)、人才(40%)、物业(10%)、一般行政事务(40%)、创业培训(30%)和基本生活服务(30%),反映高校依托型模式下的该类“众创空间”向企业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样。

从收益模式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主要来自于中介服务收益和风险投资收益,分别占28%和43%。来自租金收益的比重不高,仅占14%。

2.3 行业聚焦型

行业聚焦型“众创空间”主要针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定向孵化,围绕产业链服务的重点方向,提供现有先进产业技术和孵化基金,帮助特定领域创业者实现技术落地。苏州比较典型的“众创空间”包括云帆移动医疗孵化器、赛富互联网金融孵化器、CICI梦工场。

根据调查,目前“行业聚焦型”所涉及的各类行业有信息服务、仓储物流、新能源、现代农业、金融和教育文化。其中,信息服务业中包括物联网(12%),大数据技术(16%),云计算技术/服务(20%),医疗、社交、游戏、广告、工具等移动技术(30%),智能硬件(15%),信息安全(18%)。由此可见,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众创空间”的主要行业类型。与此同时,仓储物流(8%)、环保节能(15%)、新能源材料(15%)、现代农业(6%)、金融业(4%)、教育文化(11%),反映“众创空间”所涉行业日益多元化。

从运营时间上看,该类“众创空间”成立时间大多集中在1-3年,占被调查对象的78%,反映大部分“众创空间”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在信息服务业中尤为明显。从人员构成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从业人员相对较多,处于20-50人和50人以上的分别占59%和30%。

从服务方式上看,该类“众创空间”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资金(86%)、场地(93%)、实体设备(71%)、技术(55%)、管理(54%)和一般行政事务的服务(47%)。

从收益模式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主要来自于中介服务收益和风险投资收益,分别占28%和43%,来自租金收益的比重同样不高。

2.4 投资促进型

投资驱动型“众创空间”主要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融资问题,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社会资源,凭借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的经验判断和前景预测,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苏州比较典型的“众创空间”包括36氪(苏州)、东创空间。

根據调查,从运营时间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主要是成立于3年以内。其中,不足1年的占17%,1-3年的占83%。从人员构成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从业人员有所减少,处于20-50人和50人以上的分别占42%和33%。

从运营模式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主要采取企业化管理和联合管理,分别占比42%和58%。反映了投资促进型模式下运营模式渐趋企业联合化。

从服务频率上看,该类“众创空间”与企业平均每月互动次数1-5次的占比33%,6-10次的占比42%,10次以上的占比25%,反映了投资驱动模式下的“众创空间”与企业互动日益常态化。

从发展态势上看,该类“众创空间”发展态势呈现多极化现象。其中,高速发展、缓慢发展、正常维持运营、面临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状态的比重分别为42%、8%、8%、25%和17%。反映投资驱动下的“众创空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大部分为正向发展。

从收益方式上看,该类“众创空间”来自租金收益、中介服务收益、风险投资收益的比重分别为42%、33%和25%,表现了收益方式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3 苏州“众创空间”建设瓶颈和现实需求

根据调查,目前苏州“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包括:缺乏资金(66%)、缺乏人才(63%),自身管理不完善(62%),可利用资源有限(58),资源整合力差(53%),盈利模式单一、能力差(51%)、自身服务不专业(43%),服务质量差(38%),入驻率低(35%),工位闲置(31%)、入驻项目良莠不齐(29%),政策支持不够(25%),行业资源对接不足(21%)。尽管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陆续出台是房租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支持、风险补偿等相关优惠政策,但是如何运用市场手段加快“众创空间”仍面临诸多瓶颈。

具体来看,不同模式“众创空间”的现实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开放空间型在盈利方式、资源整合等方面需求比较明显;高校依托型在项目引进和管理、市场化运营等方面需求相对迫切;行业聚焦型在管理方式、专业服务等方面亟待改善;投资促进型在人才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待改善。

4 加快苏州“众创空间”建设的主要建议

(1)在发展定位上,苏州“众创空间”应探索创新型孵化器与创业苗圃、加速器等多种创新创业载体协同机制,注重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传统科技载体的互补发展,落实政府经费资助、监控跟踪、考核评估、激励培育、退出制度衔接的顶层设计,完善创业孵化社会服务体系。

(2)在发展思路上,苏州“众创空间”应加快发展投资路演、创业交流、创业媒体、创业培训、技术转移、法律服务等新业态,探索“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打造 “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人才链”的合作平台,推动“众创空间”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人才资本的深度融合。

(3)在发展模式上,苏州“众创空间”应立足自身定位,围绕工业4.0产业有效整合科技、创业者、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应加快构建主导产业为基础、明星企业为核心、海归人才和高校人才为引领、草根创业者为主体的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4)在发展路径上,苏州“众创空间”应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孵化器+”的运行建设模式、“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科技服务+”的社会服务模式、“创客+”的合作共赢模式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5-3-2.

[2]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中国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报告[R].2015.

[3]江苏省科技厅.“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Z].2015

[4]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意见[Z].2015

[5]施杨,等.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

*通讯作者:施杨(1980-),男,江苏淮安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有味道的苏州云
基于众创空间视角下的传统孵化器发展思考
沈阳地区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