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内容的编排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中的光学部分为例,从教材目录和内容的设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深挖两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键词:教材;光学部分;编排;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高岱亮(1991-),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学位,中教二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中学教学的基本文件也由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在“一标多本”精神的指导下,国内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物理教材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版本,是由我国不同地区教育水平不均衡导致的.因此,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对其内容的结构、深度以及教材编排是不同的[1].本文研究选取我国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2][3],从教材目录和教材内容设置两个方面对两种版本教材下光学部分的教材编排进行比较研究,深挖光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对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的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1教材目录设置的比较
通过阅读两版本教材内容可知,人教版教材和沪科版教材中光学部分目录设计如表1所示.
表1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光学内容目录
人教版沪科版
第四章 光现象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第1节 透镜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2节 光的反射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第3节 平面镜成像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4节 光的折射第4节 眼睛和眼镜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5节 光的色散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将光学部分分为了两章,前一章是讲述的是光的基本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平面镜成像和光的色散5部分知识内容;后一章讲述的是透镜及其应用,是光的折射原理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包括透镜、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5部分内容.由于透镜成像特点比较复杂,因此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样编排考虑到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把透镜及其应用单独列为一章.学生在学习完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后,头脑中會形成光现象这一章的基本知识框架;在学习下一章透镜及其应用时,可以重新构造关于透镜的知识框架.这样分开学习,两章内容构造的知识框架就不会庞大复杂,符合初中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心里特点与认知规律.
沪科版教材将光学内容编排为“多彩的光”一章.包括光的反射与折射、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和神奇的眼睛6节.从目录设置上看,沪科版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单独列为一节,因此在学习“凸透镜成像”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的编排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是相比于人教版教材而言,沪科版教材的这一章内容偏多,学生学完后需要构建的知识框架庞大复杂.因此,使用沪科版教材的部分地区在备课时将本章内容分为了两部分,1-2节和3-6节.这样的划分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光学知识结构:1-2节的基本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3-6节是光的折射及相关应用.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沿着“反射”与“折射”两条线出发,能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设置的比较——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
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的光学部分,除了在目录设置存在着差别外,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限于篇幅,下面以“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为例探讨一下两版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的差异.
通过上面的目录比较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和沪科版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人教版教材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分为了两节内容,沪科版教材合并为一节内容,标题为“光的反射”.具体编排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两版本教材对“光的直线传播”内容编写思路一致,都是首先从生活中会发光的物体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介绍光的产生;然后再通过生活中的影子、车灯在雾天发光照射的轨迹引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通过一个小实验进一步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最后再引出光的传播速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从生活现象出发,源于生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会让学生认为物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在“光源”知识的编排上,人教版教材在讲“光源”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发光的物体,最后得出光源的定义是能够发光的物体;而沪科版教材对光源的定义是正在发光的物体.笔者认为沪科版教材的定义是严谨的,符合物理学中对光源的认识.例如:正在发光的电灯是光源,而在严格意义上讲,未发光的电灯就不是光源.
在“光的直线传播”内容的编排上,讲完“光在透明、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后,人教版教材通过在正文中列举激光束引导挖掘机开凿隧道示例和小孔成像的“想想做做”活动(如图2、图3所示),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光沿着直线传播这一现象的认识.生活现象和示例贯穿于教材,能够激活枯燥乏味的物理学知识.而沪科版教材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没有示例跟进,直接进入到了“光的传播速度”部分,在编排上缺乏生活中的形象示例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向学生补充一些光的直线传播实例,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在“光的传播速度”内容的编排上,人教版教材以“光的传播速度”为标题单独列出.在教材编排上用文字叙述光的传播速度同时,还配有一幅“如果人以光速绕地球飞行”的插图(如图4).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清楚光的传播速度c=3×88m/s究竟有多快,此时教材中配上这幅插图就能够让这部分学生充分地理解光的传播速度之快,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认识,本小节内容结束后,教材还设计了“科学世界”板块,标题为“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拓展了“光年”的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学生光的传播相关知识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沪科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放到了“光的传播”这一部分中,后续的内容就是光的反射了.在教材编排上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叙述(如图5),笔者认为,这样有的学生就不能形象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究竟有多快,这一部分的处理效果不如人教版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补充关于“光年”的相关认识,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光的充分理解.
3启示
光学是构成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内容多,难度大,且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高.通过两版本教材目录和内容编排的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源于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在目录和内容的编排上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沪科版教材突出实验,注重科学探究,但是在内容编排的层次性不高.因此,无论使用哪一版本的教材组织教学,需要深挖教材内涵.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结合多版本的教材进行备课,汲取不同版本教材之长,这样在光学部分教学中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兰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廖伯琴等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彭前程等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