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高中物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跨度大,学生较难适应而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又弱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障碍.本文就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尝试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维弱化;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王乃东(1973-),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
经常听到不少高中物理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动脑也不会动脑了,初中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也报怨:初中物理学得那么好,为什么现在这么差?确实,初高中物理知识、能力的跨度大,一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足为奇,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以后,会逐步趋于正常问题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经历高中三年都找不到学习物理的感觉,且这个比例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问题出在哪里?显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及时跟上,这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就是抓好初高中衔接最重要的切入口——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本文讨论的话题,物理学本身就是思辩的产物,物理教学任何时候也都不应该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却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就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尝试做一些思考
1思维能力弱化的原因
11课程标准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不同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整体上要求的思维量就不大,侧重了解基本的物理现象与应用,初步接触一些科学思想方法,较少涉及规律的理解与掌握高中物理则注重现象背后遵循的物理规律,对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数学工具的运用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到了高中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
12中考政策的导向
每年一度的各地中考基本都属于毕业、升学二合一考试,这一点与高考有着质的区别考虑到毕业的性质,各门学科对试卷难度系数明确作了规定比如盐城市试卷的难度系数规定为7:2:1,这样一个导向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有帮助的但也很容易造成一个现象:不少教师只注重死记硬背,靠大量的机械重复也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毕竟中考试题难题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分数的提高其实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尝试错误、吸取教训中建立了稳固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地提升
13虚假课改导致物理课堂华而不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从整体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的讲解比过去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有另外一個问题:活动中的交流讨论、成果汇报、练习反馈,仅仅停留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读题对答案的水平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
14课堂提问随意性大
现在的备课较少关注提问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也不少,但是经常出现教师设计的一些问题,丝毫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的价值,虽然学生频繁举手,看似学生活跃,热热闹闹,却体现不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解决策略——关注问题的设计
21问题能否引发思维的一个形象比喻
如果把问题设计比作一个磁铁,学生的思维比作小磁针,这样问题设计与学生的思维之间就会有四种现象发生:一是磁铁本身失去了磁性,根本不会影响小磁针,这就如同教师所提的问题空泛,不清晰,不明了,学生听了,根本就弄不清楚老师问什么二是磁铁离磁针太近甚至接触小磁针,小磁针就会依附在磁铁上,小磁针不再自由转动这就如同教师给出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张口就能说出正确的结果,这种设计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三是磁铁离小磁针过远,小磁针也不受磁铁的影响,无论磁铁怎样动,小磁针都没有响应的表现,这就如同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深或者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无法思考,同样也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四是当磁铁与小磁针保持合适的距离时(既不接触,又不太远),小磁针才围绕磁铁在转动,这就如同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积极思考,并能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最具有价值
22问题设计与提问的策略
221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克服随意性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如何回答?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能回答吗?将这个问题想清楚,至少可提高提问的清晰度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尽量避免让学生不加思考就得到结果,而应使“问题”让学生听完之后瞬间张口难说,但却又通过学生在头脑中的积极思考和心理活动基本能回答的问题因为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知识消化提炼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才能进入学生的思维区间,有效的让学生思维,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3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224课堂中的追问也是有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追问,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层层递进通过追问,可以将学生的错误进行点拨,点醒学生;通过追问,将肤浅的对话深刻化,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很多精彩的课堂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追问中生成的,这恐怕也是评价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认为一切真理性知识就隐藏在一次次不断深入的追问之后学生回答正确了,不要急不可待,赶紧往下走有时需要追问理由,有可能他结果对了,但是过程是错误的甚至就没有过程通过追问,就可问出依据或者培养一种用证据说话的意识
下面是一位老师关于压力和压强的教学片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追问的妙处:
开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两幅图上作出压力的示意图,教师投影展示一名学生的作图
师:这两幅图画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纠正一两处细节问题)
师:两幅图的压力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生:方向都与物体表面垂直
师:现在你能归纳出压力的定义吗?
生(师板书):垂直作用在受压物体表面上的力
分析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
练习:画出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平面和斜面上时对支持面的压力(完成导学案,投影展示分析)
师:画压力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能在图上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吗?
生:(练习画重力示意图)
师:常有人说压力就是重力,你怎么看?能说出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吗?(教师从力的三要素进行启发,结论都由学生得出)
点评:通过练习画图、提问,教师让学生自主建构了压力的概念,没有包办代替,是比较聪明的做法,而再次通过作图由学生自行发现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更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压力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启发、追问,对学生的思维激发、保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的问题设计,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好的问题设计,会让学生自然而又顺畅地沿着教学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提问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率较高而不少教师由于不善于提问,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激发,教师、学生都很累实践证明,一堂好课、高效课,必定伴随着一份精彩的、优秀的教学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蒋守霞 基于初中物理教学角度下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20(04):363-364
[2]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4版
[3]阎金铎 田世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