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浩伶
【摘要】随着财务舞弊案件的频发,我国颁布《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学者开始重视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国外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关系,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国内学者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研究进程虽慢于国外相关研究,但具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盈余管理
一、引言
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在于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投资者基于财务报告做出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可靠性,而安然等财务舞弊案件的频发表明,薄弱的内部控制给管理层调节盈余质量提供了机会,内部控制不完善是引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美国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及我国2010年颁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均要求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于划分为萨班斯法案出台前和出台后两个时期。
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前,企业内部控制数据的缺乏使得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层次,着重阐述两者是否存在关系。其中,Becker(1998)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限制公司管理层操控会计盈余的能力。Doyle(2005)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
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后,国外学者主要以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所提及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切入点,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的公司更具有盈余管理倾向和动机。而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盈余管理会更少。
如Messod(2008)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Epps and Guthrie(2010)对比分析了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和没有缺陷的公司的应计利润,研究发现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有机会操控企业的盈余。Ashbaugh(2006)和Doyle(2007)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其可操纵性利润较高。Goh and Li(2008)也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内部控制的约束,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得以提高。
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如Hogan等(2008)的研究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普遍认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越差,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
三、国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自2006年内部控制指引出台以来,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关系及其是什么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内部控制质量会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
武民强(2010)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关系。柳俊俊(2010)、宋建亮(2010)以上市A股公司为样本,采用Jones模型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的。方红星、金玉娜(2011)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均能够被高质量内部控制所抑制。
也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并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
张国清(2010)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张雅婷(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较低,内部控制并不能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功能。孙文娟(2011)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效的公司的盈余质量不受是否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是否引入第三方进行审核的影响。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促进盈余质量的提高还没有定论。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后,笔者发现国内外研究存在以下差异。
一是研究结论。国外学者普遍認为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国内学者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上存在较大争议。而产生争议的原因是我国公司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并且内控披露尚不完善,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抑制作用。
二是研究重点。国外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研究的重点已经由制度层面转向了实际应用当中,而国内目前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依然较少。
三是研究方法。国外大多将内控披露研究与有关主题结合开展关系问题的实证分析。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通过回顾以上文献,笔者发现尽管国内研究在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上依然落后于国外研究,但是却具有更大的研究空间。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设计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公司治理体系尚不完善的特点,无法直接借鉴国外的内控评价方法。近年来有学者成功的构建了基于内控要素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内部控制指数这一概念,从而使内部控制得到量化。
二是要加快推动内部控制的披露规范。我国研究更需要在真实完整的数据上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必须大力推动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参考文献:
[1]Becker,A.,K.Raghunandan,D.V.Rama.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J].AccountingHorizons,1998(14):67-75
[2]Doyle,J.,W.Ge,S.McVay.Abnormal Returns around Disclosure of Problems in“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R].Workingpaper,SSRN,2005.http//:www.ssm.com
[3]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Kinney W.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f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 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
[4]Goh,B.W.,D.Li.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Working Paper,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2008
[5]Epps,R.W.,Guthrie,CP.Sarbanes-Oxley 404material weakness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Accounting Fomm(2010),orthcoming
[6]張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一基于2007年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112-119
[7]武民强.2010.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一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55
[9]孙文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财会月刊.20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