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2017-06-15 14:23毕丽芳薛华菊王薇
关键词:丽江大理民族

毕丽芳,薛华菊,王薇

(1.昆明学院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14;2.青海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810008;3.昆明学院 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650214)

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毕丽芳1,薛华菊2,王薇3

(1.昆明学院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14;2.青海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810008;3.昆明学院 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6502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给民族地区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本研究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和丽江为研究平台,提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民族文化资源本真性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竞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民族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开发、传统民族工艺品引领开发。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大理;丽江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给民族地区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合理的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能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具有促进作用。不合理的开发和不科学的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没能发挥出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反而使得原本可贵的民族文化慢慢变迁甚至消失殆尽。如挖掘深度不够,对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开发较浅,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简单的模仿重复,泛泛而不精,民族地方特色不明显,不能形成自身特色,利用方式商业化严重等,最终使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随之萎缩直至衰败,不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趋于理性,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深挖和开发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不仅是紧靠国家政策的体现,也是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对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一、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简介

(一)大理民族文化资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大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驰名中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等重要的文物古迹,由于其文化艺术的丰厚,被誉为“西南的敦煌”。大理是中国生态和文化多样性最为集中的代表地区之一,也是云南文化开发最早的重要区域,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形成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

从物质文化资源来看,苍山、洱海是大理自然地域环境的典型代表,大理白族在苍山下、洱海畔劳作发展;大理古城和喜洲古镇是大理最具代表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在绘画、雕塑艺术中,大理剑川石宝山的南诏石窟浮雕《南诏国史画卷》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画卷》非常有名;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理工艺品逐渐形成了扎染、铜银器制作、木雕、大理石加工、泥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类型,已经形成了周城、剑川狮河和鹤庆新华桑格产业化开发基地,以及古城、蝴蝶泉等市场,还辐射到了丽江、昆明等市场。在饮食文化上,大理白族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著名菜点很多,如:炒锅鱼、洗沙乳扇、大理饵块、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等,烤茶是白族敬客食俗之一,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

从非物质文化资源来看,大理白族信奉巫师、本主、道教和佛教,规模最大的是本主祭祀活动,本主崇拜是白族传统的意识形态,至今白族村村寨寨仍有本主祭祀活动。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又称白曲,传唱较多的是《打歌调》《青姑娘》《大帛曲》《本子曲》等歌曲,老电影《五朵金花》不仅宣传了大理,也宣传了大理的白族调,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经典歌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心里。[1]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大理白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很多,比较隆重和影响广泛的主要有:三月街、火把节、本主节、石宝山歌会、绕山灵等,其中三月街是云南省三大节庆活动之一,“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大理白族婚嫁习俗至今仍保留着择吉日、拜本主、搭彩棚、迎亲、掐新娘、拜天地、宴请宾客、回门等传统的婚礼习俗,婚嫁方式有嫁娶婚、入赘婚、不招不嫁婚,不同的婚嫁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财产继承权,体现了白族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乡村社会秩序的展演。

(二)丽江民族文化资源

丽江市地处我国西部季风气候区,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亚热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特点,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征。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平遥、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2]丽江的玉龙雪山、长江第一湾、黑龙潭等是丽江自然环境的典型代表,玉龙雪山被奉为纳西族的神山,也是丽江的旅游热点景区,自然生态系统是丽江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经过千百年改造,已经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丽江的民族建筑文化以大研古镇和白沙古镇的建筑最具有代表性,传统纳西族民居建筑基本以土木结构的楼房为主,一般是高约6.0米~7.5米的两层土木结构平房、楼房。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丽江的铜器、银器、皮毛皮革业在滇西北地区久负盛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的饮食文化也被开发利用起来,以纳西人引以为豪的饮食以“三叠水”“丽江粑粑”“鸡豌豆凉粉”“丽江腊排骨”等为代表。丽江纳西族的服饰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起初主要是以毛皮为材料,“男女皆批羊皮”“羊皮披肩”是纳西族妇女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

丽江纳西族的民间歌舞积淀丰厚,种类繁多,风韵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有《白沙细乐》《丽水金沙》等,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使丽江的演艺业再次达到巅峰,整个演出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由500名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演员倾力出演。传统民间歌舞如《热美蹉》《打跳》《勒巴磋》等,在丽江古城四方街每天都会有中老年人聚在一起跳纳西舞,成为古城一大特色。丽江的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七月骡马会”和“三朵节”。纳西族主要信仰东巴教与佛教,东巴教是一种与纳西先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宗教形式,由于经文讲师被称作东巴,故名东巴教。历史上,纳西族全民信仰东巴教,纳西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起房盖屋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东巴仪式活动。东巴文化渗透到纳西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纳西人的生产、生活紧密交融。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纳西族的传统文字东巴文字至今仍在使用,据专家考证,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创世史诗《崇般图》(创世纪),悲剧长诗《鲁般鲁烧》(牧奴迁徙),英雄史诗《东岩术岩》(黑白战争)并称东巴文文学中的“三绝”。东巴文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二、大理、丽江旅游发展概况

(一)大理旅游发展概况

大理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94年,据统计1995年大理接待入境游客3.726万人次。2015年大理州累计共接待入境游客87.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9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841.2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88.4亿元。在旅游交通方面,大理已经建设了多条飞机航线,还建设了多条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和多条旅游路线。整个大理市共有七百多辆旅游客车,八百多辆出租车和四十多艘客轮,大理市已建设成海陆空立体化的旅游交通网。

表1 1999年-2015年大理州旅游情况

数据来源:1999—2015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丽江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是云南特有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元初,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大研镇”丽江古城发展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丽江是全国唯一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地级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文献古籍。[2]丽江旅游发展起步于1994年,丽江机场建成通航于1995年5月,提升了丽江的通达性,1995年丽江市接待入境游客3058人次,在云南省排第四位,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大提升了知名度,旅游业发展迅速。到2015年,丽江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83.48亿元,共接待入境游客114.54万人次,国内游客2941.4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79美元。

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一)民族文化资源本真性开发

旅游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当地文化的变迁逐步加快。比如大理、丽江古城里涌现的酒吧一条街、洋人街。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内本地居民的数量很少、外来商品已经占据了大理、丽江古城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主导地位的状况。对当地的手工艺、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遵循民族文化要坚持继承和保护的原则,把开发利用置于有机保护和继承的框架内,正确引导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对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性文化进行保护,要保持物质性文化的原始性、生态性、天然性,切忌不能过度商业化,不能进行简单的复制,更不能在利益的刺激下,进行虚假的掩饰,要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民族特色的真纯。

表2 2001年-2015年丽江市旅游情况

数据来源:2001—2015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土文化价值的提升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要以达到“三原”为目标,即努力维护与保持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生态、原创态、原有态”,让民族地区经过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无论是原生或者衍生的文化所表达的都是本土文化。[3]如何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仍然保持其本真性,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的“空巢”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游客、学者的关注,当地居民绝大部分都迁出了古城,外地人纷纷涌入古城进行商业经营,古城的商业化愈发严重,已经是大理、丽江古城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就必须保持本土文化价值的开发与保护,在当地政府、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业的基础上,要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市场中,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文化要逐渐复苏,实现民族文化能得到了新生和“重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民族文化旅游竞合开发

区域旅游合作对于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的主体由两个层面构成,即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大理和丽江乃至滇西北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都是以政府主导为主,所以政府是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而企业则是第二主体。地方政府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高化。民族地区旅游竞合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合作主体利益的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地方政府之间是为了各自地方利益,经过“博弈—均衡”的过程,达到合作框架的结果,而旅游企业之间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会形成“竞争—合作”的内在机制,形成产业链,走向集团化,进行具体操作的结果。[4-5]

图1 区域旅游合作“竞合”模型(梁雪松,2007)

大理、丽江两个不同的民族地区在旅游资源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比较优势,这为两个区域间互补性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两个区域可以在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工的前提下,通过旅游产品与线路的整合,实现共同利益。换个角度来看,大理、丽江都是以民族文化风情为主要资源特色,同处滇西北旅游区,这样加强了两个区域的相互依赖和联系,两个地区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和保护;大理、丽江地理位置上的相邻性,致使旅游资源产品上存在的相似性,大理、丽江交通的便捷,为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奠定了基础。在大理、丽江的区域旅游合作中,由于合作主体的跨区域性,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是必然存在的,为了避免博弈双方为了个体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必须要求在合作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磋商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和长期合作。

(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

大理、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各元素开发状态不均匀,整体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要使大理、丽江的旅游业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集合各民族文化单体资源的优势,实现规模优势与集群优势,促进旅游品牌形象的建立。根据大理、丽江的旅游资源概况,提出以下整合开发路径:

1.资源整合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管理水平较高、设施齐全、旅游中各环节衔接协调,市场指向明确,并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是优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的条件。[6]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要素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产品整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在发展比较有优势的资源要加强巩固、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的特征,积极引导和扶持市场潜力大的旅游资源,挖掘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开发。

第二,产业系统整合。要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除了开发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外,还必须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构建先进高效的旅游业运营系统,加强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切实改善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水平,并建立良好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使游客在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享受热情友好的优质服务、完善的旅游设施的同时,都能深刻感受体验到大理、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

第三,形象整合。建立区域统一的旅游总体形象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重要标志。大理、丽江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某些旅游产品供不应求,旅游者的消费眼光也越来越挑剔,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位于民族地区的大理、丽江在旅游业发展上,必须采取进取性战略,通过加快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将民族地区巨大的潜在市场持续转化为国内外需求不断增长的优势,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远古的历史烟尘”等旅游资源优势作为一个特色品牌建设,并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争取在云南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中占据有利位置,加快自我发展。[7]

2.空间整合

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应该打破行政区划或旅游景区的限制,利用时空距离较近的优势,整合旅游资源,达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互补、重组优化、提升档次、增强旅游竞争能力,集中力量在一个相对更广阔的空间里共同开拓市场。[8]大理州和丽江市以及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使得滇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既有相互联合扩展的空间又可产生彼此吸引的动力,因此,大理、丽江和滇西北的其他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的互补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业的共生共荣。民族地区区域内的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可通过空间整合与资源整合来减少区域内的差距。

3.机制整合——社区参与

在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是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主体,代表了当地的形象,是活化的旅游资源。[9]但是总体上,大理、丽江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都不高。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离开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是无法真正实施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动态、无形的民族文化氛围,游客到了古城只能看到固有的建筑、工艺品,很少能见到少数民族居民在古城内生活的场景,难以感受到当地民族文化习俗与精神。

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各社区构成了民族旅游的重要吸引物,而且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友好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所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离不开社区参与。其次,社区参与能让居民认识到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保护资源与环境,甚至能很好的监督和指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环保政策和环保行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永续利用。再次,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能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10]最后,尽管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不等于无污染,游客的不断来访,或多或少都会给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如果旅游地居民不能在旅游业中受益,但又不得不承担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将会引起社区居民的不满,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应抓住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社区参与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让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其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自觉维护当地的资源和环境,甚至能强化地方特色,增强当地的吸引力。

(四)民族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开发

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倚重于一定数量的精品作为其旅游经济运作的核心力量。精品带动开发就是基于某些独具个性特色、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组合、精心的包装使其成为最吸引游客的产品,然后借助这些顶级或者最好的产品来带动其他产品的共同发展。[11]要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全面的开发,让游客能够真正体会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氛围,首先要有挖掘精品的意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进行提炼,打造体验性和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项目,确定突出区域个性、凸显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设计旅游精品路线,在旅游市场中建立起独特的形象,良好的口碑,通过广泛的宣传促销,培育和发展客源市场,然后以开发优势明显的资源产品来带动开发还不到位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能让游客体会到民族文化、感知到民族精神。[9]

大理、丽江拥有丰富且高品质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不突出,在国内及国际旅游市场上没有代表性的品牌,也就是说在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点上出现盲目性,只有精品才可以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各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开发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点,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品要赢得市场,必须要有精品。大理、丽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精品旅游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民族特色。

大理、丽江作为古城,建筑群是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体,民族建筑是构筑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氛围,营造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重要载体,应该把民族建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中的旅游精品来开发。大理的白族节庆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受到游客、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好评,有精品开发的优势,通过将白族传统节庆文化、饮食文化发展为旅游精品,带动民族艺术、民族服饰、民族技能、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文学和民族婚嫁习俗等资源的旅游开发。丽江有着高雅的民族艺术文化氛围,特别是“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印象丽江》的开演,一步步把丽江的民族演艺文化推向了新的台阶,丽江的东巴文化、民族艺术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可以把纳西东巴文化、民族演艺作为丽江的精品开发,带动其它资源的开发,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精品带动,各民族文化资源百花齐放的目的。

(五)传统民族工艺品引领开发

旅游纪念品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扩大旅游地及其旅游地文化影响的绝好途径,因为作为物化或实体化的文化载体,在可视、可触和可流动性等方面都有天然的优势,而且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购买需求在旅游活动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是可以离开生产者而独立存在的,它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而表现出来,代表着一定民族、一定地域的文化品格和素质,甚至成为一种象征。

大理、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地人大部分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大理、丽江古城的旅游商品本地产品所占比重很小,占大理、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主导地位的却是外地机器化生产的产品。首先是因为民族地区没能针对旅游市场的特点设计、生产相应的产品,大理和丽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以银铜器制品、皮毛皮革等为主,普遍存在着外形大、不精致的特点,而且不方便携带;其次品种单一、缺少地方特色,不能吸引游客;最后由于原料价格、劳动量等因素,大理、丽江的纯手工制品价格偏高,缺少市场竞争力。所以,旅游传统工艺纪念品开发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在民间挖掘、抢救和恢复传统的工艺制作;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手工艺制作和创造的源泉;将手工通制作者组织联合起来,合作分工,形成规模效益;强调手工艺制作的本土和正宗,提高当地人民在旅游业中的受益和发展机会;从整体上提升民间手工艺品的文化含量、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传统民族工艺品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开发:系统运作和多方合作,其中政府的扶助和调控、当地社区的参与、市场运作机制以及其他力量的协调与合作是关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扶持传统民族工艺产业,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文化机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制定扶持发展传统民族工艺产业的相关政策,尤其是让利于民的税收、市场培育、小额贷款、培育市场的政策,从资本和税收等方面,切实将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做强做大,带动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其次,传统民族工艺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在继承传统民族工艺的基础上,针对新的市场,围绕消费市场和外来消费主体,不断探索,在产品的种类、形式、功能、技艺、材料商大胆创新,开发出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和鲜明个性的工艺产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工艺协会和民间工艺大师,尤其是当地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和高等学校,如大理旅游集团、丽江旅游集团、大理大学、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等成立传统民族工艺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关联,挖掘、创意、设计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地方文化特色的中高端产品,同时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传统民族工艺生产者的技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第三,依托旅游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传统民族工艺产品开拓市场的重要途径。市场是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传统民族工艺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12]

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多彩,精品突出、空间上普遍分布与相对集中相结合、时间上四级皆宜与精彩时段相结合、功能上全面适应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为迎合市场变化与游客需求,大理、丽江应该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是对旅游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保证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理、丽江在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着眼点应放在民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项目上,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增加其深度和内涵,使其更具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民族特色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挖掘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构建大理、丽江旅游多维度、多形式、多特色的旅游产品谱系,并整合各个旅游发展板块的旅游资源,设计并推出重点旅游产品组合,实现大理、丽江地区民族文化产品的新业态开发。

[1]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晏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21-27.

[3]方清云.民族文化重构方式与文化本真性保持——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文化重构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62-66.

[4]杨荣斌.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95-98.

[5]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6]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J].思想战线,2003(30):92-96.

[7]王娟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22):75-77.

[8]桂榕,吕宛青.旅游—生活空间与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88-195.

[9]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 (6):26-30.

[10]马翀炜.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J].民族学人类学研究,2002(1):10-17.

[11]晏鲤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J].思想战线,2007,33(3):42-47.

[12]郭华.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2):100-105.

(编辑:武云侠)

Study on development path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Dali and Lijiang City

Bi Lifang1, Xue Huaju2, Wang Wei3

(1.InstituteofKunmingScientificDevelopment,KunmingUniversity,Kunming650214,China; 2.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QinghaiNormalUniversity,Xining810008,China; 3.TourismDepartment,KunmingUniversity,Kunming650214,China)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can not only bring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 in national regions,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n national regions, improve the inheritance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elf-confidence. This study chooses 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 Dali and Lijiang as the research platform,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in national regions:the genuin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ourism in ethnic regions,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led by high-quality goods with ethnic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rafts.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ath; Dali; Lijiang

2016-12-29

毕丽芳(1983-),女(彝),云南石林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效应方面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63032);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16TAAG028)

F590

A

1671-816X(2017)05-0056-07

猜你喜欢
丽江大理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丽江三朵节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丽江的荒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想念大理
叫一声丽江
多元民族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