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村的“地方营造、有机更新”
——以中山翠亨村为例

2017-06-15 15:00:47谢晓惠廖梓怡
城乡建设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村风貌岭南

■ 谢晓惠 廖梓怡

历史文化古村的“地方营造、有机更新”
——以中山翠亨村为例

■ 谢晓惠 廖梓怡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它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是“地方”最宝贵的记忆。本文以中山市翠亨村为例,通过对基地的深度调研,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地方营造、有机更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从古村特色风貌的塑造与延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不同方面进行更新改造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历史文化古村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中山市是广东省地级市,前身为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县。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翠亨村,位于珠江西岸、中山市东部、南朗镇南部,地处粤西大通道与广珠都市廊交汇地带,是“广州—珠海—澳门”经济发展轴上重要的一环,亦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2007年6月,翠亨村被评选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然而,在当今经济急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的时代,翠亨村面临着许多地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人口大量外流;缺乏统一规划,建筑风貌、肌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现状问题解读

(一)缺乏环境风貌治理

本次研究地块隶属于翠亨村一带,但建筑风貌却极不统一,存在多种形式,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此外由于地处中山郊区,就业机会较少,导致年轻人口大量外流,现居住人口较少,整体环境未得到较好治理。

(二)内部交通不完善

目前基地外部交通较为发达,规划地块与一条省道和一条县道相邻。但是基地内部的交通却不够完善,仅有大象辅路及下园四街两条等级相对较高的车行道,而其他小巷多为单行道,极为狭窄。存在较多尽端路,缺乏通达的步行道路,导致基地各部分之间的连系极不紧密。

(三)基地内部功能混乱

待规划基地内部及周边虽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水文资源以及绿地资源,但是由于基地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拥有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导致基地内部功能混乱,居住房屋零散分布,毫无章法;丰富的绿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被闲置;缺乏社区管理,市政公共设施落后,导致村庄发展滞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四)建筑风貌与布局混乱

经前期实地调研,现状建筑分为三类:

一是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翠亨传统民居均为较典型的岭南建筑,砖木结构,两坡硬山顶,灰墙灰瓦,高度在1~3层不等。硬山山墙连续重复组合,高低错落,总体形象整齐有序,注重细部装饰的丰富,运用石雕、木雕等传统装饰手法。

二是部分华侨建造的中西结合建筑—翠亨南洋风民宅,以孙中山故居为代表,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该类建筑以二三层楼房为主,采用平屋顶,外墙采用黄、红等鲜艳颜色代替灰白色,首层有骑楼,二层有阳台,并采用西洋柱式作为装饰。南洋风民宅中西合璧,也体现了当时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的心态。

三是翠亨村后期建起的村民自建房。保留坐西向东的朝向;平屋顶代替坡屋顶;建筑外观为灰色调;一层骑楼,二三层阳台,这种自建房是本次规划用地内比重占有较大的。也正因为这一类自建房的建立,破坏了规划用地内的整体建筑风貌。用地内自建房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元楼的形式,一层大约五户人家;另一种是独门独院形式,多为一户人家居住的独栋别墅。

在对现状调研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规划用地中,建筑普遍集中在地块北部。结合航拍图以及卫星图发现,建筑排布具有一定肌理,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及自建房的兴起,肌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建筑布局显得杂乱无序。

(五)基地产业类型单一

翠亨村地处珠海与中山的交界处,位于郊区一带,目前周边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缺乏发展力。基地现状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拥有大面积的居住区与部分开垦中的农田,当地居民是以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为主。

二、规划发展定位

(一)规划范围

本次设计选取翠亨国际旅游小镇中的古村旅游区为研究对象,以核心区的“岭南湿地园”为设计范围。规划用地为兰溪河以南,翠山公路以北及翠亨大道以西地段,可建设用地面积约 30公顷。

(二)发展定位

根据上位规划,将规划用地定位成以湿地为主的特色岭南水乡,将建筑和艺术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画家村基础,提高级别,打造汇聚两岸四地优秀艺术家的文化高地。立足于保护滨河地貌及生态特征,塑造良好的绿地景观系统和滨水系统,湿地围绕村落,营造岭南水乡独具特色的街区氛围,开创适宜公共活动空间,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塑造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古村。

三、地方营造,有机更新

(一)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地方营造,有机更新”的理论基础,找准理论要点,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要点:

1.资源合理利用开发

面对地方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现有资源,使物质环境建设和人文精神弘扬相呼应,避免除旧换新的错误思路,做到与更新过程中的有机性相符,保证古村整体风貌特色的延续性。

对于历史资源,翠亨村应充分体现孙中山故乡的历史记忆,形成形态完整的旅游小镇,展示和体现独特岭南风尚的小镇形态和建筑形式。对于文化资源,可根据基地原有的艺术底蕴,建设画家村开展艺术馆,吸引艺术人才汇集。对于自然资源,其自身所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应属绿地资源以及水文资源。秉承“有机更新”的原则,结合前期分析研究以及对上位规划的解读,合理利用绿地资源,塑造良好的绿地景观系统和滨水系统,形成宜人的生态环境,打造出令人向往的湿地园林,也能为翠亨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2.历史整体保护与传承

保护历史古村的整体传统风貌使其完整统一是历史古村改造过程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对被遗忘的濒危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在规划保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更要注重对“地方”的营造,合理开发的情况下,保留有历史街道的整体肌理与整体环境记忆,同时注重对周边自然环境资源与景观的整体保护。

(1)建筑实体

在对翠亨村的建筑实体保护与更新中,应结合翠亨村历史建筑特色,打造独具翠亨特色的建筑群,设计要点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1)建筑高度:规划建筑高度以 2~3 层为主,一层骑楼,以商业功能为主,二三楼设阳台,以居住为主,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执行商业职能。

2)建筑屋顶:为传承翠亨村传统岭南建筑风貌,规划建筑屋顶采用两面坡,硬山山墙形式,高低错落,饰以石雕、砖雕等传统装饰手法。

3)建筑立面 :“有机更新”强调更新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妥善处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因此在对建筑立面设计时,不能再一味仿古建造灰墙面,雕花窗,应结合现代元素、现代需求,采用玻璃幕墙形式,营造出开阔的视野,给置身其中的行人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

4)建筑色彩:配合两面坡的建筑屋顶,规划建筑宜采用灰色调的建筑外墙,达到风貌完整统一的效果。

5)建筑组合形式:借鉴岭南传统民居的中轴对称,左右平衡,中间通过建筑围合出方正的庭院,这种“天井式”民居呈内向型,对外相对封闭。运用不同朝向的建筑,围合出“虚拟”的庭院,结合少量窄巷营造出“趣味”。

(2)街道复合界面

根据本次规划发展定位以及初步形成的总体规划,在提升规划用地车行系统的同时,着重发展规划用地内的慢行系统,进而将规划用地现状中割裂的南北两侧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充分规划街道与建筑实体所形成的复合界面,营造出独具古村风貌的街巷空间,并通过慢行系统的引导,将翠亨村展现在游客的眼前。

游客直接活动的底界面,采取整理、维护的方法,对损毁严重部分进行修复,必要时可适当采用仿古的方式营造古村的氛围。

对其侧界面设计时,宜采用一些雕花窗,旁开的侧门等元素增添巷道的丰富度,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视觉感受。

在规划时,以翠亨古村建筑特色为基本依据,在不打破原有街道肌理的情况下,对当地原建筑风貌进行统一修缮,以更好地呈现出岭南特色风貌,还原历史风貌。

3.特色文化保护

“特色文化”对于“地方”来说,承载着当地的特色文化风情,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盛行的当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历史古村改造中的关键。

翠亨村于 2009年重新建设打造了一个画家村,艺术文化气息浓厚,如今村里仍有美术室、艺术展览馆等文化特色,且留有部分特色建筑。在地方营造的过程中,应保留原有历史文化氛围,发展当地特色文化,明确相关发展定位,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弘扬。

4.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在对历史古村进行规划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对其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满足有机更新的“整体性”原则。满足地方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当地的交通进行合理规划、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5.考虑当地居民需求

根据初步规划,将地块中零散的居民迁移至地块西北角翠怡花园,翠怡花园是地块中建成最晚、最具备现代风格的居住小区。在改造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原住居民的需求,如住房、公服等,完善翠怡花园的配套市政服务,加强社区服务功能,为村民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生活。

基地规划功能分区

1.东北部规划定位:岭南商业步行街 ;

2.西北部规划定位:翠怡花园住宅区 ;

3.西南部规划定位:艺术画家村;

4.南部规划定位 :岭南湿地园、艺术展览馆 ;

5.东南部规划定位:岭南特色客栈。

(二)实际操作

依据对基地现状情况的分析,依托既有资源,划定功能分区,将基地内部分为了南北两个主要功能区域,北部以居住商业为主,保留完善原住宅小区“翠怡花园”,右侧打造商业步行;南部以休闲娱乐为主,结合基地原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人文资源,打造生态湿地公园、画家村以及美术馆等,并结合“旅游”发展这一要素,于基地东南部规划设计星级酒店。

四、结语

在历史文化古村的更新改造中,不应盲目采取造旧、仿古的方式对古村进行所谓的保护和传承,也不应简单理解为对古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应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综合地方特色,确定更有效的更新目标,实现对历史文化古村的全面保护,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古村风貌岭南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2
包裹的一切
古村之晨
文化交流(2020年11期)2020-12-08 02:07:56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30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古村——大芦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4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