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限购限贷政策打压下,京沪二手房量价齐跌,购房者议价能力增强,买卖双方进入胶着状态。但催生高房价的运行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所谓一放就涨,一限就死。调控房价不能以牺牲房地产的市场性为代价,这是不利于房地产行业长远发展的。
5月26日,重庆市前市长、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现身复旦大学,以《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为题,作了长达两小时的报告,就中国房地产存在的十大失衡和土地、金融、税收、租赁市场、地票制度等五方面制度建设,集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行税制下,增值税大头归中央,地方财政收入似乎只有依赖房地产了。地方税10万亿,有4万亿跟房地產关联,再加上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基金3.7万亿,那么地方税有7.7万亿来自房地产。地方政府没有房地产就要断粮,这就是当前调控房价的两难所在。
中国经济当前的头等大事,一言以蔽之,就是实体经济不振的问题。解决高房价背后是解决实体经济困境。因为开发成本过高,房子必然卖高价;高房价又进一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无论是地租、房租还是人工成本,让实体经济无利可图,这又反过来驱赶资金进入房市,助长炒作之风,进一步推高房价。
应该看到,打压房价的背后,就是重振地方实体经济,调整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可以说,解决高房价是重振地方实体经济的一把钥匙。
重庆为地方经济提供了一个范本——在高速增长的GDP和价格平稳的房地产之间取得了不同寻常的平衡。在过去十几年,重庆一直保持两位数的GDP增速,即便是在全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跌破7%的2015年,这里仍保持着11%的成绩。这一成绩并不依重房地产,以2015年为例,大头还是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金融服务业,房地产只占到区区5%的比例。从2013年到2015年,重庆GDP增速以“三连冠”领跑全国,而房价涨幅远低于全国一线城市。
这与重庆实行的土地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2008年,重庆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地票交易制度。农民自愿将闲置宅基地等复垦,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指标,再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
黄奇帆复旦发言提出建立房地产调控五大长效机制,首先就是解决土地供应问题。土地供应要与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相适应,领导不能拍脑袋决策,地方财政更不能沦为“卖地财政”。其次是要控制用地结构比例,控制工业用地粗放浪费的势头,给城市建设用地留出额度。第三就是控制拍卖土地价格,楼面地价不要超过当期房价的三分之一。
地方政府不要热衷于炒作“地王”现象。“地王”不断出现的背后,不仅是土地短缺、拍卖机制的问题,而且与无限透支金融有关。房地产加杠杆最终只会让房价虚高,将大家卷入炒作房价的幸存者游戏之中。
在税收方面,对于房地产税收要实行高端有遏制、中端有鼓励、低端有保障的差别化税率体系,并在适当时候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此外,黄奇帆还指出,发展租赁市场,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第一,完善政府公租房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加快推进我国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强调指出,到2020年,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要达到20%左右。公租房建设可以参照新加坡模式。第二,培育商品房租赁市场。承租人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付租,房租还可以实行个人所得税抵扣。此外,对出租人实行税收优惠,鼓励老百姓将二套房出租。
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必须要有制度化安排,我国应适时推出《房地产税法》《住房法》以及《房屋租赁法》,将一些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固化下来。
只有控制住了虚高的房价,才能拯救中国的实体经济,让制造业和服务业有利润空间。只有控制住了虚高的房价,才能扭转脱实入虚势头,中国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治理高房价开出的药方,需要综合调理,辨证施治,而不是下猛药,让房价忽涨忽落。只有建立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根本扭转人们“房价越调控越涨”的普遍心态,才能遏制全民炒房,让民心回归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上来。从长远看,如何建立房价长效机制是地方政府绕不开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