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的建筑工业化

2017-06-15 15:01叶昌元
城乡建设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地工业化装配式

■ 本刊记者 叶昌元

未来城乡

加速的建筑工业化

■ 本刊记者 叶昌元

建筑工业化说起来并不新鲜,有好几千年历史了。秦砖汉瓦难道不是在工厂—窑厂里生产出来的吗?只不过工业化率不高,在施工现场还有大量的铺砌工作。再说,古代的砖瓦建筑也未普及,农舍中就有大量的夯土墙、茅草屋顶等。

现代的建筑工业化在施工现场劳动量大为减少的同时,还要增加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施工图除了要指导现场安装外,还要向上游的生产环节延伸,指导工厂制作。

建筑施工的全自动化已露端倪

上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在我国萌芽,到了 90 年代已普遍推行:工程设计人员甩掉了图板、计算器,把繁重的绘图、计算任务交给了计算机,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结构创新、建筑创作上。当时,技术人员开始憧憬:计算机辅助施工(CAC)、计算机辅助管理(CAM)也将呼之欲出,这类事情指日可待,比如:在工地上,电脑指挥数控机床,完成钢筋加工;在设计图与施工图完成后,电脑直接打出工程量清单、构件清单。

遗憾的是,由于科技水平之外的各种原因,CAC、CAM没有像CAD一样迅速推广应用。

上海张江高新区用 3D 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混凝土构件样板。“油墨”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制成

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承包商用3D打印机打印中世纪城堡。就这么个小城堡还是打印与装配相结合的产物。下图是分别打印的构件

这时候,3D 打印却横空出世。应该说,它是 CAD、CAC、CAM的综合产物,是高新技术的集成,是建筑施工自动化的小高潮。3D打印建筑从一诞生就受到广泛关注,就是因为让人们窥测到建筑业的未来。

但是,3D 打印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一是由于“打印机”自身的体量有限,只能打印小型建筑、模型、用具或工艺品等,不可能建造大型建筑;二是对“油墨”的要求苛刻,只能是混凝土、树脂一类的可塑性物质。

因此,至少从目前来说,3D打印还处于“观赏”阶段,并未撼动建筑业传统的生产、施工方式。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应用

如果说3D打印对应的是物质波动说—物质连续不可分,装配式建筑对应的是物质粒子说—物质可分。看似完全不同的途径,但3D打印对于装配式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那就是“想清楚了再表达”—想,就是做好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软件;表达,就是施工方式。

当一座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图确定后,应该说,这座建筑的所有构件,包括其种类、数量、规格、材质也都确定下来了;构件生产的顺序也同时确定—先生产一层的还是先生产二层的,先生产柱还是先生产梁。然后,电脑生成任务单,交给各生产车间。这样庞杂的统计、管理工作完全应该交给计算机,可以减少人为的失误。这就是CAM的用处。

这样的管理下,生产构件的预制厂基本不需要成品仓库—根据施工进度确定生产速度。比如,施工速度是三天一层,制梁车间在三天内生产出一层内所需的梁,制柱车间也是如此。生产出来的构件直接吊装到往工地输送构件的卡车上。

往卡车上吊装构件时,需要遵守严格的程序,即先装什么,后装什么,由工地上的安装顺序决定—需要先安装的放在上层,后安装的放在下层。卡车将构件运到工地后不需卸车,直接供给安装工人,直到车上构件用完,再返回预制厂。

这就需要开发工地施工与构件生产一体化的CAM软件。只有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装配式建筑高效、绿色的优势:不浪费材料,不积压产品,缩短装卸流程,工厂与施工现场都不需要仓库或堆场。

不仅如此,CAM还可以用于优化施工流程,进行工期管理,对人、财、物统筹安排等。

开往工地的卡车。上面构件的堆放顺序由安装顺序决定

代替预制工厂的造楼机问世

就在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战略出台的同时,一种新型建造技术问世了,那就是深圳市卓越工业化智能建造开发有限公司发明的“空中造楼机”。他们声称,“将工厂搬到施工现场”。这个机器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构件生产与施工为一体的设备平台,既取代预制厂,又取代工地脚手架。在将要施工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周围,由该公司培养的团队搭起这样一个平台,进行安装调试后,以每五天一层的速度浇筑混凝土。施工完毕,他们再逐层拆卸。自始至终,这个团队只需要56名技术与管理人员。据他们测算,用工是传统生产、施工方式的八九分之一。

这种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平面而组装,可以用租赁的方式循环使用,一年一个使用周期,可用十年。据说,五年即可收回设备成本。

在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用“空中造楼机”进行北京市公租房足尺试验建造

施工中的“空中造楼机”局部

就在各地为推行装配式建筑,为预制厂选址时,卓越公司说“不用建厂”。非但如此,所有的建筑材料不需拉到预制厂、制成构件后再运到工地,而是直接拉到工地,少了周折,还避免了大型构件运输会碰到的难题。

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又多了一名长跑选手。至于谁的成绩更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检验。

建筑工业化明显加速

今天与秦砖汉瓦时代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不在于用粘土做原料,还是用钢材、玻璃做原料,而在于发展速度明显不同。在以往的几千年中,砖瓦的工业化几乎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今天的建筑工业化不到十年即上一个大台阶,每一个台阶上都有标志性、突破性的产品问世,如爬模、CAD、3D 打印机。“空中造楼机”会不会成为标志性的产品,我们将拭目以待。

空中造楼机”支模俯瞰。模板可以按标准化、模数化设计,可以组合出不同平面

近些年的建筑工业化表现为:机器设备的科技含量、用量快速增长;人均生产率、产值大幅提高;繁琐而重复的劳动尽量交给电脑或机器;建筑产品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建筑物的高度、跨度等也越来越大。

楼面混凝土浇筑,可能看不到一个人了

顺着这种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判断建筑业将会出现以下现象:

一、工人更多地被机器取代。人工费用的不断提高,刺激了代替人工的机器的研发。而新型机器设备的投入,将进一步“挤掉”工人。由于工厂化生产,一些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据。在某些方面,企业负责人更愿意使用机器,可以避免工伤补偿、人为失误、高额劳保等。

二、技术人员职业分化。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监理,不需要现在这么多工程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操作仪器、机器,就像医院里有些被称作大夫的,只负责操作B超、CT;一部分人从事结构创作、方案优化,以便改善建筑功能、降低施工成本、节能节材;还有一部分人从事新型材料、设备、软件的研发。

如果这三种技能都不具备的、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可能面临下岗。

三、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等一系列制度将会受到冲击,因而改弦更张。将来,对企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设备的数量不必作要求。企业的业绩和信用将是透明的,这些东西决定自己能不能揽到活、揽什么样的活。招标的要求更加灵活,鼓励不同的途径解决工程问题。

四、标准规范的立项、更新、修订的密度加大,其分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新产品、新材料、新工法的不断涌现,推动标准规范的快速更新。如何让规范内容的刚性、弹性相辅相成,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建筑企业、从业者只有看清建筑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趋势,才能更有利地应对它带来的冲击。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该看到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的活力、创造力,才能主动服务行业,引导而不是束缚生产力的释放。

猜你喜欢
工地工业化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波比的小工地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热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