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
小学生怕写作文,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常常面对作文题目感到无从下手,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呢?
一、除“怕”心理,激发兴趣
作文是有一定难度的,许多学生看到作文就感到头痛,怎样消除学生“怕”的心理呢?我认为首先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轻松地交谈,使学生们的心情愉快,消除“怕”作文的思想包袱,引发他们的作文想法和兴趣。其次指导学生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把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校园以及周围的好人好事写成文章,寄出去。也可以写成板报和广播稿给予发表或广播,时常鼓励他们坚持写作,由写短短的几句话到一个片断再到一篇文章,由粗糙的写作到细腻的人物动作描写,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怕写”开始,逐渐养成写作的兴趣。
二、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作文差的学生拿起笔来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不知要写什么,这时老师要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努力回忆,查找自己熟知的生活材料,使之从心中跳跃出来,成为他们自己的作文材料。例如在写《我的家乡变化》一文时,我努力让学生回忆过去家乡是啥样?如今又是什么样?许多学生都看到了自己家原先的又矮又小、既不透风也不透光的土屋、木屋,如今大都换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水泥混凝土房屋,过去农民种田只有牛耕变成了拖拉机的机械化耕作,有的学生还谈到以前晚上经常停电,无法写作业看电视,现在电站并网,城乡同网同价就再也不怕停电了。家里还买了电脑,可以上网查资料。还有的学生指出家门口建起了公园,公园里青青的柳叶,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学生们一经老师的指导,很快就把过去自己的见闻哗啦啦地全都倒了出来。学生们也不觉得自己没东西写了。但老师时时要做个“有心人”,依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揣测学生不同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题材来写。
三、提高认识,指导立意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立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在写《我的家乡变化》一文,仅仅写到过去如何,现在又如何,现在比过去美丽多了,我们说这样是不够的,文章的立意不深。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许多学生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勤劳才创造了这一切,虽然这样文章的力度加深了,但是挖掘得还不够深刻、透彻。我们还可以这样进一步引导:在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苦干,他們勤劳吗?学生们回答得十分响亮,可是为什么劳动人民依然吃不饱穿不暖,妻离子散呢?为什么穷苦的都是劳动人民呢?学生们哑然了,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突然有学生领悟到了是中国共产党才使人民翻身做主人,是党的政策使人民富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学生明白了歌颂家乡的实质是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党的好政策。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在今后写作中就有可能做到:(1)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就事论事;(2)文章道理讲得准确、透彻、自然贴切。
四、引用教材,动手写作
如今小学语文教材包括讲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 讲读课文实质上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例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一文,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把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紧紧抓住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齐飞时的动态美来写,学生读后就会明白描写一样事物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在写法上得到了不小的收获。阅读课文可指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各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对主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让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从而学到写作方法,达到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目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中可布置一些适当的片断练习,运用迁移原理让学生把刚获得的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我在教学“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几个问题:(1)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写文章有什么好处?(2)怎样观察身边的事物?(3)观察事物时除了认真看,还要注意什么?接着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一个人,然后以《我的XXX》为题写一篇作文。由于学生有了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范文的指导,作文都完成得较快。有一个学生写了《我家的小弟弟》,她写了弟弟的一般特点——滑稽,然后重点写了弟弟的典型特点——淘气。写典型特点淘气时,她通过一次弟弟到邻居家玩时骑着狗到处跑这件事来说明弟弟淘气的特点。文章做到有顺序、有重点,达到了写作的要求。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