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娜
摘要:新环境、新形势的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事件的传播者。工作在一线的新闻记者要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将信息最快、最准确地传播出去,这势必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多方面素质。
关键词:新闻记者 素质 语言文字 新闻敏感
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81-01
新闻记者应永远站在事件的最前沿,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加强知识和语言文字修养
范敬宜曾指出:不要以贬为褒。评价艺术作品的报道、文章,经常用“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之类的形容词,这是一种外行话。对于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这类形容词实际上是一种贬词,因为“如生”“逼真”不是评价艺术作品的高标准。形容书法作品,除了苍劲有力,还有秀逸、恣肆、古拙、生涩。掌握一些古诗词并恰当运用,能为文章增色。近日《中国诗词大会》大火,有人问为什么要读书?会背读诗词千首又有何用?大部分读过的书或文字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想、言行及形象。当你开心的时候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不是只会说:哈哈,哈哈,哈哈哈。当你惆怅的时候可以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另外,多掌握一些体育、医疗、经贸、农业等相关知识也会使写稿水平得到提高。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会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鼻。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被编辑安排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挂牌取消了演出,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编辑气冲冲地告诉他:“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个女演员自杀,而你却空手而回,要知道取消演出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堵塞了。”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转化而成的本能反应。它要求记者:一是要有政策意识和大局意识。二是要深入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三是要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有判断能力。
朋友圈里一个交通事故,别人看来只不过是个热闹,而记者就要用职业的敏感自问: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有无人员伤亡?起因是什么?传播出去会有什么影响?当一大堆问号在脑海里出现时,一条新闻就产生了。
三、熟悉各类政策法规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作为事件的传播者更应熟知国家现行的各类法规和政策,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进行新闻报道,否则,如“营改增”这样政策性的新闻报道就无法把握好分寸,就有可能做得“不痛不痒”。在过去的几年,笔者报道的新闻就包含了《婚姻法》《知识产权法》《广告法》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政策法规,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写稿前或在网络上查询,或请教专业人士。
此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新闻记者更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以职务身份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等,须经所在新闻单位批准备案,所在单位负有日常监管职责。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露、发布职务行为信息。
四、成为“百事通”
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新闻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要和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是“百事通”,要做到对事物都“略懂”,以便更好地传情达意,更好地为大众服务。相信对影视、文学、音乐不涉猎,可能就不会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寻枪》一样的好文。不爱好体育,就无法写好赛事报道。不懂心理学,甚至都无法让被采访人说出你想要的东西。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百事通”呢?每次遇到新领域、新问题都要仔细研究,用心总结;培养自己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和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从他们当中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
五、学会运用科技手段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傳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信息的快速获得。有一定语言组织基础的人,就能完全将一个事件的几个要素(即新闻的五大要素)配以图片传播出去,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段十几秒的微视频配几个字的说明就是一条新闻。2017年的“两会”就出现了机器人记者、VR技术。学会这些新的科技手段,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也是一名新闻记者需要拥有的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曹勇.媒体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J].新闻传播,2017(2):93-94.
[2]王勇.新闻发展视角下对新闻编辑记者自身素质的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6(16):23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