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在过去的学习和现在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主要板块中,复习效果最佳的是“文言文阅读”。而对于高中生来说,文言文是他们的弱项。笔者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一番探析。
一、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文言文教学突破了以思想义理为本的教育传统,特别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际的能力。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形成重文思、文意、文情的主导课型。一些长久驻扎在高三阵营的教师,吃透了《考试说明》,总结出高考卷“三选择(实词、虚词、内容赏析)一断句二翻译”等固定模式。就教师而言,高考是“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以“一说二论三传,‘而‘以‘乃字不断,筛选对照原文,翻译练练过关”应对,精讲所谓的“传统篇目”,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做题机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不健康的学习意识:只要熟悉人物传记、散文的套数,就能应付文言文考试。学生要是走此捷径,哪里还会去多读、苦读,更别说去读经典名篇、读古人思想、理解传统文化了。
(二)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 学生阅读范围大都局限于教材,对传统古文选本知之甚少,反映了学生文言文阅读面很窄,对古籍知识了解甚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有限。
2.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太注重学习文言文的内涵和主题,在学习之前最关心的就是是否要求背诵。学生阅读、背诵、积累之中过分注重名句,忽视整体篇章,更忽视个性化的阅读。
3. 对文言文知识的获得,缺乏主动性,停留在“加大训练,以求质变”和“老师讲解,归纳总结”的学习阶段占学生中的大多数,能够做到多品多悟、自然天成的学生很少。
4. 学生阅读观念仍停滞在“读”上,没有创新意识,更缺乏个性化的眼光。对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多数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
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下面就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文言文教学,首要落实字词
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北大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的“序”中谈了这样的看法:“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日通训诂,二日明典故,三日察背景,四日考身世,最后归求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所谓“通训诂”,指对一处诗的每字句都必须正确理解。如果连字句都没有弄懂,即使分析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得出正确结论,还谈什么赏析?
看看吴先生对《木兰诗》中一句的理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多为人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训诂问题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于是笔者就细检《诗经》的十五国风。国风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指男女相思而言,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意思。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等等,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忆。所以《木兰诗》中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样讲,既解决了“无所思”两句的疑窦,又从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木兰这一少女形象的高尚純洁。可见字词的训诂是与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密切关联的。
所以,文言文教学,教师要设法带领学生认识文言文的字词,学生了解了文言文中字词的确切含义,理解起文言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文言文教学,其次要引导学生欣赏古人
1. 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深刻理解古人、理解文本
如《鸿门宴》中项王这一人物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阅读角度入手。第一,析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座次最尊是东向,其次是南向,其次是北向,最卑是西向。由座次可以看出,两个阵营的人物是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但是也可以看出项羽自信自负的心态,他更喜欢形式上的“王气”,而刘邦此时座在北向,更显得复杂万分。此境之下,便故作恭顺“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故作虔诚“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是“待”而非“候”;故作迫切“日夜望将军至”,一“望”字尽显“深情”,此刻项羽的怒气荡然无存,而是飘然而宴饮,昏然而尽欢。第二,析佩剑。剑是武器,也是佩饰,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武士佩剑,故佩剑表示身份。发展到战国时期,常有刺客,所以秦王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持尺寸之兵”。而在《鸿门宴》中,项王,此刻已有帝王之实,按礼其群臣不应佩剑入宴,而文中写到“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可见当时项伯、亚父均是已佩剑入席。历史上也有例外,萧何为汉开国功臣,首赐佩剑上殿;曹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前为殊荣,后为霸权。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是一个受礼仪约束之人,他自由无拘,坦率无邪,有王者之实而并无王者之气,这样一个“赤子”何能成就“王业”?第三,析英雄情结。战国纷争,群雄争霸,豪杰并起,壮士悲歌的遗风仍存,秦纪不过二十二年,在楚汉争霸之中项王更是崇士尚武,他少时便想“学万人敌”,自古“英雄惜英雄”,项王不杀樊哙,反而“两赞、三赐”,并非如《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注意维护了他(项羽)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从礼仪,佩饰,心理这些角度的阅读体验也会让现代学生发现阅读的新境界。
2.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欣赏美,走进古人的内心
(1)发现美。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为例,风景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清幽宁静之景;情态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安贫致远之志;话语美:“儿寒乎?欲食乎?”慈母念儿之语;动作美:“比去,以手阖门”痛爱之举。这些美,有的是一个字(词),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一种意境。因此需要在阅读文本时,师生共同进入对文本的体验之中,自然发现美,愉快感受美。
(2)评价美。这是阅读的较高层次。评点式读书笔记就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评价,还可以用参读法体会文本之美。夏尊先生曾教我们如何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我们可以参考英国马列斯的《理想乡消息》。了解归有光的文章,也可以读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相关的文章,相信能更深地体会归有光为文简洁而情深意切的独特之美。
(3)思考美。以《项脊轩志》为例,它可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难道只是因为美景至情吗?为什么人们都被其文打动呢?首先,普通人心中都蕴存着感恩情怀,至少是都會对祖母、母亲、妻子心存感激。祖母的期待、母亲的养育、妻子的理解,使归有光以宽厚、仁爱立于天地之间。其次便是笼罩在《项脊轩志》中的人子之思和伤逝之情,这正是中国人文化心理所决定的至深之情。
(三)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关照古人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与之产生共鸣,感知文言作品的精神世界,抓住文言作品的精神内核,用现代人的文化观念来感悟古人世界与人生。余秋雨先生读苏轼:“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他们读得沉重和清醒,让人物跨越历史,与其对话,与其同悲共喜,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深刻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
文言文教学需要“识字”,需要关注历史文化的眼睛,更需要发现与继承历史文化的视野。只有从教材文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活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文言文,爱上传统文化的精华。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