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这个城市里的“空巢青年”吗

2017-06-15 22:43陈一
健康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蚁族空巢大城市

陈一

“空巢老人”,这样一个缺乏陪伴的群体总是让人们唏嘘。可是最近另外一个流行起来的词却让人觉得更加悲凉——“空巢青年”。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独居青年越来越多,或主动或被动,独居正在成为青年人一种普遍的生活选择。据调查,全球独居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

中国的独居人数也经历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从1990年独居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独居人数达到了14.6%。上海是全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户中就有1户是只有一位家庭成员的,北京的比例则是1/5,但这还仅仅是在籍人口的统计数据。

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逛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生病直至痊愈……这些年,背井离乡在一二线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个新群体,在网络上被定义为“城市空巢青年”。他们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宁愿养只猫也不愿寻求人际陪伴,乍一听似乎比“空巢老人”更显悲凉。那事实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处于奋斗阶段的年轻人,又应该如何处理好各种负面情绪呢?

為何出现“空巢青年”?

当我们已经习惯讨论和接受“空巢老人”的概念和现实的时候,在面对突然流行的新名词和新现象“空巢青年”。很多人还是有不适应的心理过程。其实,这个人群一直存在,比如我本人当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空巢青年”,我17岁就从重庆到广西来打拼,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独处了。但我们当年没有这个概念。而在当下社会,特别是新媒体传播迅速的当下,这个问题被和刻意提出来,并且被放大,然后泛化、传播,成为一个引起我们特别去关注的人群。另外,如今我们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感受,这是心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因为现代人的心理呈现着不同的特征,人们更在网络世界里去界定自己,求证自己,发现和探索自己的内心规律和感受,忽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内心原动力规律。

“空巢青年”与之前的“蚁族”有何联系呢?

我认为这是个体和群体的区别。我们前些年说的“蚁族”指的一个群体。把这些从异乡来大城市打拼,为了生活和未来节衣缩食,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群人我们称为“蚁族”。他们有一些共同持性。现在说的“空巢青年”,更多是指这些年轻人的心理层面表现。他们很多人不一定只生活在城市边缘,他们甚至就生活在最繁华的市区,或者城中村,他们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过着优质的生活,但他们没有马上结婚,没有恋爱,甚至没有人际交往,缺少精神层面的关怀和温暖,甚至有些人自我封闭,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些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群体的现状和特点是怎样的呢

空巢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基本都有良好的、稳定工作,他们很愿意生活在竞争压力大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去小地方;二是他们适应了大城市的快节奏,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融入了大都市;三是他们还没有考虑恋爱,或者是结婚,因为工作的压力、环境的不确定性,都让他们在感情上处于在相对真空的状态:四、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比较谨慎,或者独立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对人有戒备心,对自我空间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宁愿选择独处,建立自我空间和心理的安全感,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泛泛之交;五、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健身、做美食、养宠物等。

“空巢青年”如何处理“空巢状态”的心理问题?

空巢青年未必就有心理问题。但“空巢”时间久了,会形成很多固定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当这些模式定性和定型了之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某些障碍,比如:有些人习惯独处,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又比如有些人会很喜欢躲在自我空间,任何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爱人,都不可以来打扰自己;还有些人在孤独和寂寞久了,往往会培养出一些癖好,甚至是变态的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这种情况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

所以,面对空巢心态的心理问题的方式是:一是适度恋爱或者结婚,通过情感的介入来改善自我状态;二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和同事,朋友打球,聚会,喝茶,旅行等,让自己在空巢时间里可以有些不同的内容的调剂;三是可以安排相对系统的学习,让自己的空巢只是形式,但内容是立体和丰富的;四是减少不良习惯的培养,比如,对宠物的过于依赖,减少“宠物综合征”,减少独处时间,尽量减少仅仅靠上网打发时间,或者是“网络购物依赖症“等。

猜你喜欢
蚁族空巢大城市
树上有一个空巢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空巢生日不孤独
基于“蚁族”群体生活方式的家具设计
“零余者”的告白及现实意义
我国当代大学生“蚁族焦虑”的现状分析研究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数据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