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变形计》从湖南卫视转移到芒果TV复播。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故事原型,但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农村女娃张水丽和南京顽劣少年陈新颖的battle,经过节目组的后期剪辑,竟然成就了类似“社会你丽姐,人冷路子野”这样的宣传噱头。
这档客观上承载着记录中国城乡分裂与差别的“准纪录片”,在改头换面的3.0版中,展现的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沉重故事背后,折射出当前严重的教育依赖问题。
“学会感恩,就算成功”
《变形计》的早期主力编导之一谢涤葵曾认为:“《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能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但最受益的肯定还是农村孩子。”
这似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变形计》的设定最终套路化:在一种“可控”的结局基础上,展开“失控的”碰撞;一定要“拍到城里孩子内心有了改变”,只要“学会了感恩,就算成功”。
于是这个号称再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状况的节目,本质上仍是为了迎合大多数拥有问题少年的城市家庭观众的需求与趣味。
例如城市少年陈新颖,曾经的阳光少年,却因4年前的一场家庭变故,变得和妈妈水火不容;和妈妈的交流有怒骂更有拳脚相向。在这个单亲家庭危机严重的时代,自然有无数父母眼巴巴地希望能從他的改变中找到一线生机。
另一个孩子张迪,吊儿郎当,满嘴脏话,暴躁易怒,动不动就砸东西,明显是一个三观不正的城市小痞子。从电视播出的内容来看,他的家庭完整,没有大的矛盾,所以他身上汇集了不少家庭和睦却教子无方的父母的注视。
陈浩琪则是孤独少年的代表:无法承受亲人离世而自暴自弃,无以排遣内心的孤独,他主动选择上节目,想为无趣的城市生活填补空白。
难怪《变形计》一度被认为是一条另类的出名捷径,尤其是富二代们。不管之前他们如何恶劣、自私、冷漠、懒惰甚至仇视,只要在镜头前表演出节目组和观众期待的“浪子回头”的桥段,就能比同时参加互换的乡村“穷二代”更能赢得受众的好感。
所以一档更偏向于为“坏孩子”洗白的真人秀,又能真正给交换双方带来多大的影响?
“让他到农村去锻炼锻炼,体验体验生活”
在中国城市家长的教育语录中,一定有这样两句话:“饿几顿,自己就知道吃了。”“放到农村去,就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穷与饿,成为教育熊孩子的法宝,《变形计》的诞生也正在此基础上。但从1.0、2.0到这次的3.0版,来自城市的主角们没有本质变化:
他们对乡村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在遭遇乡村贫困生活时,不断发出抱怨,变得格外急躁。而这,恰好又与这个节目在网络上的受众特征相符。于是去不了乡村的年轻观众们,借助陈新颖、张迪等人的眼睛,猎奇地观看这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的乡村生活,最终强化了城市生活的正统性。
此时的“到农村去”,饱含着强烈的俯视感与优越感,更暴露出许多城市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对孩子的恐吓心理,也是城市少年的家长们大力推荐孩子参加节目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不是在家里横、我们拿你没办法吗?去农村吃吃苦就知道爹妈的好,回来就会脱胎换骨了。
下放农村只是中国家长“教育外包”系列手段的一种,其他还包括: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学校就应该回馈一枚无瑕碧玉;把孩子送往国外,认为国外就能自然而然重塑一个独立的孩子;节假日周末把孩子送往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自己逃逸职责寻求片刻清净;或者高薪聘请一个家庭教师,从学习到身心全方位陪伴孩子。
所以,你就别惊奇于农村竟然再次成为城市孩子的“劳改场”了。磨砺孩子性格、培养优良习惯,这听上去是不是非常美好?
中国家庭教育依赖症
在已播出的《变形计》3.0里,每个引起争议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对更有争议的父母:
家庭不完整、缺失父爱的陈新颖与妈妈闹得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忽略:“离婚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想和爸爸联系却总得不到回应,所以才会和妈妈势如水火。
明眼的观众能轻易看出妈妈表现出的病态关怀:儿子不吃饭,妈妈“死缠烂打”逼吃饭;儿子参加节目,妈妈“穿山越岭”求抱抱。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自由、空间都是必要的;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心灵上的关怀与体贴才是最重要的。
张迪上学要按日预付学费,其父深感无力,却也流露出对学校教育的失望。张迪其实已经是一个城市网红小主播,在直播平台上赚钱的方式让他逐渐变得现实和功利。而父母的做法加深了这种功利性:因张迪不愿上学,父母便每日给他5 000元,“买”他去上学。看似投其所好,实则用野蛮的方式催化了儿子的“拜金主义”。
陈浩琪父母的做法则代表了更多家庭的教育症结所在:父母对子女陪伴上的缺失与身心慰藉上的无能。
有对比才有更深的思考。这一次,观众们对主角们的认识有了截然不同的角度:这批来自城市的问题少年是否真的存在变形的必要?
于是有了网友一面倒地为陈新颖鸣不平:明明在丽姐面前就是个温和的孩子,也能吃苦,比如和小伙伴一起搬砖赚钱,为什么妈妈就觉得他只能去农村吃苦才能教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