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场是课堂,如何把课程系统化,跨越对时尚的狭隘理解,真正培养出“20年后的设计师”?
推广者
诞生之初,重庆国际少儿时装周提出了一个口号:“孩子是城市时尚新名片。”
打造一张名片,非一朝一夕的工程。而时尚与孩子的关系,不仅是重庆,连全国都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否认的是,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家长,都认同了少儿时装周的这个功能:它除了是秀场,更有利于成长——正姿塑形、开拓眼界、积蓄勇气、克服困难、提高社交能力……
只是就成长的持续性来说,这个平台存在的时间太短暂。4天,96小时,只够堪堪记住蜕变的感觉;要彻底消化和持续,需要把每一届时装周的影响时间延长。
为此,重庆国际少儿时装周开了一块试验田:从征集6位孩子担任时装周推广大使,让孩子们去真正了解时尚领域背后的博大精深。
消息传出,有人嗤笑,有人鄙夷:几个连童星都算不上的普通小孩,能为时装周推广什么?拍部宣传片?上宣传海报?像吉祥物一样在时装周上亮亮相?
普通,却更有生命力与责任感。他们的参与,将时装周的影响力从4天的品牌秀,拉长为近3个月的社会实践。在此期间,6个孩子将跳出“走秀”概念,从历史开始一路搜寻,似一把锋利的凿子,凿开重庆时尚文化的粗糙外壳,挖出那些被埋藏、被忽略、被阻挡的真实之光。
发现,然后尽全力广而告之。这是推广大使们需要也能够完成的使命。
历史与科技的改变
2016年,重庆国际少儿时装周开设了“设计师课堂”。重庆本土的年轻设计师成为潮童们的老师,让他们从一本设计稿、一块面料、一套衣服这些时尚界庞大幕后的冰山一角开始,了解时装周的性质与功能。
虽然稚嫩,第一届推广大使却向“00后设计师”的路,迈出了第一步。
2017年,这间教室被拓展出更多课程。在组委会的努力下,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成为第二批加入的“老师”。作为全国两所重点培养本科纺织服装的高校之一,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于是历史成了绕不开的第一课内容。
副院长张龙琳先生亲自安排了此次学习的内容。第一站是设计与加工研究室。跟随研究生韦欢芸,推广大使们在大厅里看到了设计与制作要求更高的职业装,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古代服饰。而在幽深的走廊里,集合了西南大学与时尚、服饰有关的十余个前沿研究项目: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考证,对传统印染技术的改进,对蚕茧、蚕丝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这所其貌不扬的研究室成功地向下一代人传递了这样的理念:时尚≠时装。一套衣服的诞生,必须是文化和科技结合的结晶。
西南大学提供的课程除了服饰的历史文化,黑科技也在其中范畴。须知,科技改变时尚,在33号教学楼里,推广大使们见证了3D打印、VR技术、大数据反应等最新科技。
服装设计,从来都不是只有“设计”。
两代人的对话
时尚是什么?它们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发生關系?朦胧的概念渐渐成型,6个孩子也在与设计师们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风格与兴趣所在。
9岁的范秋伶是推广大使中的大姐,也是狂热的服装设计爱好者,小小年纪就设计和制作了不下10件作品。此次,她与从法国归来的设计师沈轶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
“为什么我画出来的图稿,常常和我自己的想法出入很大?”
“确定主题风格之后,还需要筛选主题细节。比如你选择了洛可可式风格,那它的关键词就是繁复的花纹、温柔的颜色以及圆润的形态。你的设计可以从这些细节入手。”
一问一答间,已不是设计师和孩子的交流,而是行业前辈对后辈的指点。
李陈心蕾、林思睿、罗悦桐和熊晗旭则组队来到杨梅红国际设计学校,与设计师小C老师、Karen老师和Summer老师在创作中进行交流,最终找到环保与时尚的结合方式。
“除了尘埃,一切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时尚、漂亮,从来不与昂贵画上等号。旧衣服、废玩具、塑料、报纸……你身边的一切同样可以成为制作华服的原料。
但对未来的设计师们来说,此阶段还是学会用技法实现创意的学习阶段。
“国画女孩”罗悦桐,将水墨丹青绘上白T恤。“架子鼓小魔女”李陈心蕾,用稳稳操作鼓槌的双手操作胶枪,融出彩色的波点韵律。“爵士公主”熊晗旭,把抽象的舞蹈变成可视的流苏边、丝腰带、螺旋形染色和点染。“钢琴王子”林思睿跳出古典的优雅,用大胆的锯齿边图案表达野性。
而“围棋少年”文硕独自来到重庆师范大学,接待他的是美术学院服装系的导师王雪筠和她带领的3位毕业生莫致胜、夏雨欣、范嘉露。此番他们也会以准设计师身份加入重庆国际少儿时装周的闭幕式演出。
7岁小男孩和4位成年人的对话,奇异地延展到了性别、面料与时尚的庞大话题上。
只要给他们机会和平台,他们就能回以你成长的惊喜。
被遗忘的初衷
和时尚生活有关的一切,都纳入孩子们的实践课内容。“试验田”的做法同样引起业内争议:这是花架子还是创新?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只为让不到10岁的孩子去触摸时装周以外的东西,有多大意义?对这个陌生的领域,他们能懂多少?走近的那些人、了解的东西,对他们的未来能产生多大影响?
但在时装周背后的团队看来,这是一颗颗种子的觉醒。推广大使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美的启蒙过程。
在试验田里播下种子。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看更多、认识更多,并把这些经历分享给更多同龄人。而那些记忆,也许会先沉睡,然后在数年后的某个时刻,被突然触动;或者在20年后的逐梦路上猛然爆发。
这,或许是以孩子之名所举办的时装周都已经忘记的初衷吧。
最开始的6个孩子,也许会慢慢增加到600个、6万个及至百万千万个。为设计师搭建展示平台,为孩子搭建学习平台,这是重庆国际少儿时装周奋斗不息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