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屹
社会关注的趋势必然向少数“流量主”集中。
这是一个颜值流行的时代。
我们常说,“年轻就是资本”。年轻的资本,既包括专业技能习得上的时间优势,打拼社会过程中人脉、经验等方面的积累,也包括颜值这一自然彩票—这一自然彩票随时可以当成社会彩票进行兑换。
当我们面对一张颜值高的面孔时,甚至会忽略其人本身的实力、社会身份及其存在档次。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哪怕一无所有,但仅凭一张好看的脸,便可以交换、享受到诸种好处或便利;甚至通过婚姻,便可直接交换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此,颜值也成为无数平凡者撬动世界的一个杠杆,一个拥有较高颜值的年轻人,未来看上去总是充满无限可能。
尽管颜值如此神通广大,但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浅薄、肤浅的代名词。前阵子《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发了社会对于实力派老戏骨与高颜值小鲜肉在演技上的热议,认为小鲜肉多为花瓶,徒有一张好皮囊,毫无演技可言,就是对“颜值浅薄论”的佐证。
顾名思义,从造词来看,“颜值”一词意为容颜的数值。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于“颜值”的理解和解读,即在今日之社会,一个人的外貌、容颜,是可以借由数值来进行测量和评判的,故而有高低之别。
一个人容颜数值较高,我们可用“颜值高”甚至“颜值爆表”来进行描述。因此,“颜值”这个词本身,就为大众提供了评价一个人的工具,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创造了可能性和衡量尺度。
一个人颜值高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人们称其為“男神”或“女神”,仿佛达到了宗教的高度。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揭露,群体的所有信仰都采取宗教形式,进一步说,群体的信仰往往具有宗教感情固有的特点:盲目服从、极其狭隘、渴望传播。在神话和宗教意象里,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其无所不能,而一个人很大程度上凭借颜值就能称其为男神或女神,说明颜值在大众心里的确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很强的传播效应,使得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拥有了近似于神的能力。当然,这也印证了勒庞所言的群体信仰之肤浅。
关于颜值,有两点一定要看透,这是我们透过颜值洞察社会人心的一把钥匙。
首先,高颜值的人,无论美女或是帅哥,都是大自然造人时的杰作,是上天的手笔,而非人工制品。他们集中了天地之精华,代表着自然在美学上能够达到的高度,从而最大程度地迎合了人们对于美之幻想、迷思和欲望。这种身体上的天然美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心生向往。
其次,美女和帅哥作为稀缺资源,绝非只与皮肤颜色、肉体组织形状,以及肌肉形态所透射出来的气质相关。更多地,颜值可与权力、金钱等其他稀缺资源直接进行相互交换,由此便形成一种价值观念,即他们只为成功者和精英所拥有,因为它成了一道门槛,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拒之门外而无法拥有。这就把高颜值纳入了社会价值排序当中。
在这个意义上,高颜值并不超凡脱俗,而是世俗本身的一部分,因为美貌已经被物化,成为一种被贴上价格标签的商品,等待着与其他稀缺资源进行交换。高颜值之于他人,值得被拥有;于自身来说,亦是一种生来就具备的资本。
此外,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如果因为做了一件蠢事而损害了自我形象,我们通常用“丢脸”来概括。丢“脸”,而不是丢了身体其他部位,说明“脸”似乎已经完全替代了一个人由内至外的各个方面,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形象代表。
一个极其看重颜值的人,看上去会显得很肤浅,但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同样可以是非常实际、功利、精明的利己主义者。
这其实并不矛盾。颜值所对应的,是社会价值排序中的审美价值链,一个人如此看重颜值,本质上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在心理上占有高颜值,从而攀附到审美价值链的高端,进而分沾高颜值所带来的高价值属性,仿佛自身也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人。这样做的目的,正是借用他人高颜值所蕴含的高价值属性,来隐藏和弥补自我价值感的匮乏。
同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精明、实际、工于算计,无非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源,在心理上弥补自我价值感的不足。两者之间实质是相通的,无非是手段不同。
在这个浅薄的看脸时代,人们在崇尚高颜值的同时,精于算计,打着最如意的算盘,观赏颜值最高的影视作品。
为何如此呢?
从背景来看,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崛起,均为颜值主义在开疆拓土。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门户网站还是电视平台,信息更迭速度之迅猛,绝非旧时代所能企及。毋庸置疑,信息的生产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社会大众的消化速度。
在此背景下,人们面对频频出现在电视、网络、自媒体和综艺节目上的公众人物,必然要进行筛选,而这种筛选往往会在无意识中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筛选的标准,必然是流于表面的因素,即颜值,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初呈现出来的状态、最先给信息接受者(观众)形成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颜值至上的背后,也代表了人们在筛选海量信息和流量时的高效率。
社会关注的趋势必然向少数“流量主”集中,这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人们潜意识对信息的过滤标准,就是对颜值高低的直观评判。另一方面,信息量的加大使得人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趋于浅尝辄止。诚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但从一个社会的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从商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演变来看,信息的流通速度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选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人们必须得做出选择,有所取舍。购物时,人们看产品的“卖相”,正如人们在各种场合和情况下对人进行筛选时,也要看颜值。此外,人们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为了避免吃亏,往往会货比三家,这在整体上让人们变得更加精明,以实际和功利主义为导向。
在这个时代,商业消费行为已经远远超越商品本身的实用性,更是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对比的机会。由于要与别人进行攀比,人们必须不能丢面子,必须让自己所选择的商品为自己在众人面前想要塑造的形象所服务。这样一来,人们就变得比过去更加精明,在销售实物的商品市场,人们在货比三家中练就了火眼金睛;在寻找人生伴侣的婚恋市场,人们不仅要求婚恋对象有较高颜值,还得有车有房。人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高标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从不惧怕“错过”,因为备选项多如牛毛,征婚随时可以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猛增。社会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房价高企,过劳导致亚健康,食品安全等问题,使得现代人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在嚴峻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趋利避害,千方百计减少生活成本。
于是,人们变得更加实际、功利,在个人得失上绞尽脑汁,生怕吃半点亏。这背后,就是出于一种自我补偿心理,在被社会和一切抽象的力量压榨之后,人们往往希望弥补自己,哪怕仅仅在心理上。此外,人们在心理上也越来越希望占有高颜值和一切观赏性强的事物,以此来转移注意力,从而逃避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而从社会心理来看,信息时代虽然可提供给现代人把玩的事物不断增多,但 人们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孤独。当颜值成 为一种流行,精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 且当这些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可 能让内心更舒坦时,人们就会愈加无意 识地追随这种社会风气。
这是一种从众、跟风心理驱动下的 社会行为。埃里希?弗洛姆就对人们的从 众心理有过阐释,他认为,无论是过去的 人,还是现代人,人们克服孤独感最常用 的方法就是通过和同一群体在习惯、风 格、思想和感情上保持一致,以此达到与其他人相结合的目的。这样,似乎这个人 就还有救,不用再经历可怕的孤独了。与 社会中的其他人一起追捧颜值,就是出于 社会群体性逃避孤独,害怕与这个社会 不合群的恐惧心理。
人们还同时与其他人存在心理上的 竞争。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 在利益食物链、心理食物链和审美价值 链组成的社会价值排序上,人们都希望自 己能爬到高于别人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 面对别人,人们才会保持心理优势。
这实际上也是假自我的一个版本,人 们越来越趋向于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所 谓的成功也是社会所期望的成功,嫁给高 富帅,迎娶白富美,有车有房有钞票,才 能最终成为人生赢家。因而,看重颜值, 在生活上保持功利和实际,恰好是达成 所谓成功的途径。
几年前,研究人员让哈佛大学的学 生做过一道选择题:A、一份年薪为5美 元的工作,但却是身边人年薪的两倍;B、 一份年薪为10美元的工作,但仅为身边 人年薪的一半。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选择 了A。也就是说,人们宁愿薪水的绝对值 较低,也一定要把别人比下去。可见,只 有自己看上去比别人活得好,人们在才能 够在心理上获得生存。
社会后果
表面看来,颜值的确是一种便捷的 审美评判尺度。通过关注颜值,我们可以快速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而这种迅速构建起来的印象,往往会遮掩一个人的其他特征。
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我们如果只看颜值而自动屏蔽了其头脑、心理和人 格层次,则会对人的洞察产生极大误差。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恋爱和婚姻中。无论 在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里,我们时常遇 到这种情景:女人后悔自己眼瞎,当初为何选择了一个帅哥,直到两人在一起生活 后才发现对方是渣男;男人终于和心中仰慕已久的女神步入了婚姻殿堂,实实在在生活一段时间后,男人眼中的女神 才走下神坛,市侩、懒惰、公主病等特征 在男人面前暴露无遗。
当然,这并不是在诋毁所有美女和帅哥,称其全是花瓶。事实上,社会上有非常多高颜值的人,在头脑、心理、人格上相当杰出,并取得了不小成就。但在刚才谈及的婚恋情景中,无论是女人还是 男人,在选择伴侣时,都只看到了颜值, 而在心理上屏蔽了伴侣的其他素质,最终导致尴尬。
近期娱乐圈曝光出一起家暴事件, 至上励志组合的成员刘洲成由于家暴前 妻导致其流产,被前妻曝光在网络上。无数粉丝纷纷评论称,喜欢刘洲成好多年, 没想到他竟是个家暴妻子的渣男。事实上,如果看一下刘洲成早年的综艺视频, 或者注意一下刘洲成微博的内容、视频, 很快就能洞察出刘洲成其人并不靠谱。 而粉丝在他被爆出家暴后才恍然大悟刘是一个渣男,不得不说粉丝由于被刘的 颜值所吸引,忽略了对刘在心理和人格上进行评估。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颜值也是娱乐 产业得已发展的重要动因。明星们大多颜值高、身材好,满足了大众对于极致外 貌的追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绝大多数是娱乐影视明星,而非“思想明星”或“文化 明星”。而众所周知,成为影视明星的最大前提就是要拥有高颜值(即便通过后 天整容也在所不惜)。唯有如此,才能迎合大众对于视觉审美的强烈需求。
在这个极其看重颜值的娱乐产业, 一个帅哥或美女只要有足够勇气,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如选秀节目)进入大众视 野,就有可能成为网红,甚至明星,对应的收入也自然不菲。一个网络直播年收入可达上百万早已不是新鲜事,影视明 星的收入更是不可低估。因此,社会财富将渐渐往拥有高颜值并掌握媒体资源的人身上倾斜,对他们来说,获得关注后, 颜值就能成功变现。
颜值对人的诱惑之大,远远超出了古代和近代。对颜值趋之若鹜,导致人们对文学、艺术、思想、哲学的追求弱化。这也是为颜值流行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