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蔡雪英 评析/特级教师 孙庆博
教得简单 学得愉快
——《学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蔡雪英 评析/特级教师 孙庆博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
生:(齐)学棋。
师:(板书课题)“棋”,是个生字,它是什么结构呢?
生:左右结构。
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做到——
(出示)
有谦让,有穿插,左右紧靠不分家。
师: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写。(范写)“木”的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这样写,就是为了能够谦让右边的笔画,右边的一长横在写时也要注意穿插到点的下面。左右两个部分还要靠紧些。看看这两个词,你能把所缺的字正确地填写出来吗?
(出示)
(师请两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默写)
师:字,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写美观。你觉得黑板上哪个字写得比较美观?
生:我觉得“闻”字写得好,“门字框”写得很直。
师:不仅“门字框”要挺直,里面“耳”字的两竖也要写竖直。如果让你对黑板上某个字提一点建议的话,你的建议是什么呢?
生:“能”左右两个部分要靠紧一些。
生:右半部分上面的“匕”要写得小些,下面的“匕”要写得大些。
评析:于永正老师常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也是人的第二张名片,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写好汉字,就要像蔡老师那样舍得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帖的习惯,更要教给方法。
师:其实,这两个词在文中是介绍一个人的,(出示图)它介绍的是——
生:(齐)秋。
师:谁能用上这两个词,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秋?
生:秋,是一位下围棋的能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
师:秋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得再清楚一些。
生:古时候,有一位下围棋的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
师:秋的棋艺很高,名气很大,有两个学生拜他为师。这两个学生学得怎样?谁能联系课文内容简要地再给大家说一说?
(出示)
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后来,一个学生也成了________________,而另一个学生棋艺________________。
生: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后来,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师:如果在这两句话的前面再填上一句话介绍一下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清楚了。
生:古时候,有一位下围棋的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后来,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评析:以词语为切入点,不仅有概括要素的提示,更有表达的点拨,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表达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师: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样跟秋学下棋,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继续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
师:课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这两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请找出这两个词并圈出来。
(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你知道这两个学生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了吗?我们先看第一个学生是怎么学的。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专心致志)
师:请大家注意“专”的第三笔是“竖折撇”。“致”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要做到——
生:有穿插,要谦让,左右紧靠不分家。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
生:(齐)专心致志。
师:(出示画面)这就是那个专心致志的孩子。他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学棋的?
(出示)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这个孩子学棋的情景?先自己试一试。
(生练读、提读)
师:要想让别人看到这个孩子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学棋的,在朗读时,须强调哪几个字?
生:“听”“看”“问”。
师:这个学生是这样专心致志学棋的。他一边听,一边看,有时候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这样的学习,就叫——
生:(齐)专心致志。
评析:词语的理解有很多方法,其中联系上下文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蔡老师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理解“专心致志”的意思的。认真听,仔细看,不明白的地方问上几句,这就是对“专心致志”最好的解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而另一个学生没有多大长进。看看他是怎么学的,用你圈画的词语说。
生:他总是走神儿。
师:(板书:走了神儿)他是怎样走神的,故事说得很具体。谁能通过朗读,再现他学棋的画面?
(出示)
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得做出了拉弓射箭的动作。老师发现了,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
(生练读、师引读)
师:(生读得很平淡)听了你的朗读,我没感觉到这只天鹅多么美。请你再读!(生读得绘声绘色)“他特别想把这只天鹅用弓箭射下来”,请你再读这一句,让大家感受他心情的迫切。(生读)他不由得做出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齐)拉弓射箭。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弓”字。写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三笔“竖折折钩”。这个孩子是怎样“学棋”的?能不能连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出示)
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就__________,好像看到____________。他想, ____________!想着想着, __________。老师发现了,提醒他__________。可他只__________,又去想__________。
生: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得做出了拉弓射箭的动作。老师发现了,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
师:尽管老师提醒他,但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他还会想到哪些美好的事情?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出示)
他听着听着,好像又看到了______________。他想,要是______________该有多好哇!
生:他听着听着,好像又看到了那只被打下的天鹅煮熟后正冒着热气向他飞来。他想,要是我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啊!
师:他想到了吃。
生:他听着听着,好像又看到了一匹骏马。他想,要是我能骑上它在草原上奔驰该有多好啊!
师:他又想到了玩。
生:他听着听着,好像又看到了一架飞机飞过来了。他想,要是我能坐上飞机到太空中去玩一玩多好呀。
师:(笑着)看来这个学棋的孩子有穿越时光的本领。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呢,你已经穿越到今天了。如果穿越回去,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听着听着,好像又看到一个大风筝飞过来了。他想,要是我能坐上这个大风筝到天空中去玩一会儿多好呀。
师:你想得太美了,可要注意这是学棋的时间。
评析:孩子的思维常常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当孩子的表达脱离了文本时,蔡老师没有立刻否定,也没有呵斥,而是以“穿越”作答,智慧引导,实在是高明。
师:秋,是一位下围棋的能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除了这两个学生拜他为师,我想,肯定还会有许多学生想跟他学习。为了能让其他的学生学好,每一次,秋都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同学听。他是这样讲的——
(出示)
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师:“有两个学生拜我为师,跟我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我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你觉得老师在讲的时候,哪一点和书上不一样?
生:老师在讲的时候,把课文里的“秋”都变成了“我”。
师:是啊,老师在讲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秋”。此时,“我”就是“秋”,“秋”就是“我”。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板书:把自己当别人)
评析:教师的言语表达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在经历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表达能力水平。讲述故事的方法,蔡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自己去发现,自己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表达。
师: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谁把自己当成秋接着讲下去?
生: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得做出了拉弓射箭的动作。我发现了,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
师:秋,你不仅是下围棋的能手,还是位讲故事的高手!你看,把自己当别人讲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刚才,我们把自己当成秋来讲故事。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当成故事中哪个人呀?
生:我想把自己当成专心致志学棋的学生。
生:我想把自己当成走神儿的学生。
师:请你任选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讲讲这个故事。
生:我和我的一个同学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我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我的一个同学呢?他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得做出了拉弓射箭的动作。老师发现了,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
师:讲得多清楚啊!我们一听就知道他把自己当成了——
生: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
评析:蔡老师的言语训练是扎实的。学生在扎实的训练中思维、语言、思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看来,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植根于言语训练的土壤,这样开出的花才美,结出的果才甜。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